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第二處,普光明殿
【三藏法數(shù)】
普光明殿者,謂其殿眾寶所成,光明映照也。又佛于中說法,普放光明故也。此處凡三番聚會,共說十八品經(jīng)。初于此處說十信等法門,共六品經(jīng):一如來名號品、二四圣諦品、三光明覺品、四菩薩問明品、五凈行品、六賢首品。次于此處說等覺法門,凡十一品經(jīng):一十定品、二十通品、三十忍品、四阿僧祇品、五壽量品、六菩薩住處品、七佛不思議品、八十身相海品、九如來隨好光明品、十普賢行品、十一如來出現(xiàn)品。后于此處說離世間法,即經(jīng)中離世間品也。
無明隨眠
【三藏法數(shù)】
無明者,無所明了也。謂此無明種子,潛伏藏識,隨附不舍,能生種種粗重煩惱,故名無明隨眠。
明還日輪
【三藏法數(shù)】
經(jīng)云: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而言還者,謂此講堂,日出則明,無日則暗,是則明因于日,故復還于日也。然明是所見之塵境,非能見之性也。以塵境則有生滅,見性元無生滅。是故所見之明則可還,能見之性不可還也。若能見之性亦可還者,則不明時無復見其暗矣。故曰明還日輪。
清明還霽
【三藏法數(shù)】
經(jīng)云:澄霽歛氛,又觀清凈,而言還者,以澄霽則見清凈,昏暗則不能見其明凈矣。是則清明屬霽,故復還于霽也。當知所見清明之象可還,而能見之性不可還也。若能見之性亦可還者,則不明時無復見其昏暗矣。故曰清明還霽。
有明了性
【三藏法數(shù)】
謂此識于一切善惡無記三性諸法,皆悉明了分別,無有暗昧,是名有明了性。(無記性者,謂不善不惡之性也。)
增明前說
【三藏法數(shù)】
謂初于長行文中,說義未盡,后于重頌,廣明其義也。
智慧明了
【三藏法數(shù)】
智慧明了者,謂人聽聞佛經(jīng),廣解其義。以是功德,開發(fā)本有智慧,照徹無礙也。
聰明憍如鵲
【三藏法數(shù)】
謂人恃己聰利明達,凌慢于他,如鵲性至聰,能報人吉兇,故名聰明憍如鵲。
能作光明
【三藏法數(shù)】
謂此珠于夜闇中能作光明,遍照百由旬,如秋月行空,遠離云翳;又能晝?nèi)諢釙r,放冷光明,除諸熱惱,而得清涼也。
【三藏法數(shù)】
菩薩出現(xiàn)于世,放智慧光明,說種種法,破除一切有情愚癡暗障;如日行空,放大光明,破除幽暗,照臨萬象也。
明緣
【三藏法數(shù)】
明者,日月之光,能顯諸色相也。謂眼因明而見,無明則不能發(fā)于眼識,故明為眼識之緣也。
緣分明轉(zhuǎn)變
【三藏法數(shù)】
緣即一切事緣,分明者,見處明了也。外道見一切因緣之事,分明曉了,皆從變滅,遂計為轉(zhuǎn)變也。
所作分明轉(zhuǎn)變
【三藏法數(shù)】
所作即一切造作也,外道見世間諸所作為,分明曉了,生滅不定,遂計為轉(zhuǎn)變也。
本性佛明了見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本覺真性,清凈湛然,洞徹明了。菩薩稱佛明了而見,是名本性佛明了見。
主伴圓明具德門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說圓教之法,理無孤起,必眷屬隨生,故十方諸佛、菩薩,互為主伴,重重交參,同時頓唱圓教法門。如凈空明月,列星圍繞,凈器百川,近遠炳現(xiàn)。名主伴圓明。一一法會所說法門,稱性極談,具足眾德,名為具德。經(jīng)云:法界修多羅,以佛剎微塵數(shù)修多羅以為眷屬。是也。(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jīng)。)
明修行普
【三藏法數(shù)】
行有五種不同:一者,圣行,謂戒定慧;二者,梵行,謂慈悲喜舍;三者,天行,謂證第一義天,由理成行故;四者,嬰兒行,謂示同三乘七方便人所修之行;五者,病行,謂示為六道之身,現(xiàn)有三障之相,此之次第。五行雖菩薩所修,而未名為普。如涅槃經(jīng)云:復有一行,名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大乘是圓因,涅槃是圓果。菩薩能修此之一行,故名修行普。(慈悲喜舍,即四無量心也。第一義天者,天即天地自然之義,謂中道之理,無二無別,自然而然,非造作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七方便者,五停心,別相念處,總相念處,此三位名外凡;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此四位名內(nèi)凡;是七方便位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三障者,業(yè)障、報障、煩惱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