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護明大士
【佛學大辭典】
(雜名)釋迦如來生于睹史多天,號護明大士。見正宗記一。
顯明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無惡之垢染也。無量壽經(jīng)上曰:「洗濯垢汗,顯明清白。」
觀自在六字大明咒
【佛學大辭典】
(真言)大乘莊嚴寶王經(jīng)四曰:「是時觀自菩薩摩訶薩,與蓮華上如來應(yīng)正等覺,說是六字大明陀羅尼。曰:(歸命)(寶)(蓮華)(三身三降)此中為金剛部,為寶部,為蓮華部,為羯磨部,此四部之全體即佛部也。
觀音聰明咒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陀羅尼咒經(jīng)有觀世音說咒藥服得一聞持陀羅尼,又觀音聞持不忘陀羅尼,又續(xù)觀音感應(yīng)集有觀音智慧咒,殆所謂聰明咒也。
十重無明
【佛學常見辭匯】
菩薩十地中,每一地皆有其無明,故十地有十重無明。
四無明
【佛學常見辭匯】
一、纏無明,纏即纏縛,謂由于此無明之惑的纏縛,使人不能出離生死;二、隨眠無明,謂無明煩惱長時隨逐眠伏于第八阿賴耶識中;三、相應(yīng)無明,謂意識緣于六塵之境,識與境相應(yīng),而起無明煩惱;四、獨頭無明,又名不共無明,謂未有六塵之境相對,而意識獨緣想六塵之境,因識與境不相應(yīng),無明獨起,所以叫做獨頭無明。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
無明者,于第一義無所明了,故曰無明,即惑是也。
〔一、纏無明〕,纏即纏縛,謂由此無明之惑纏縛,不能出離生死,故曰纏無明。
〔二、隨眠無明〕,謂無明煩惱,長時隨逐,眠伏第八藏識之中,故曰隨眠無明。
〔三、相應(yīng)無明〕,謂意識緣于六塵之境,識與境相應(yīng)而起無明煩惱,故曰相應(yīng)無明。(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四、獨頭無明,亦名不共無明〕,謂未有六塵之境相對,而意識獨緣想諸塵之境,識與境不相應(yīng),故曰獨頭無明。
明心見性
【佛學常見辭匯】
明心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
圓明常寂照
【佛學常見辭匯】
六祖惠能所說。謂心性本來是圓滿光明與真常不變的,雖然是寂靜不動,卻能夠遍照一切法界,雖然是遍照一切法界,卻仍舊還是寂靜無動,此乃是無上涅槃之相。
就果位上明小乘之趨向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小乘之果位者,即小乘之趨向。而小乘之極果,即阿羅漢辟支佛是也。阿羅漢辟支佛之果位,可以四句簡單表明之。
一、諸漏已盡 已滅盡諸有漏也。
二、梵行已立 已立諸梵行也。
三、所作已辦 諸所應(yīng)作,皆已成辦也。
四、不受后有 更不受一切諸有也。
正明十二因緣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次第云:
一、無明 過去世一切煩惱,通是無明。以過去未有智光明故,則一切煩惱得起。是以過去煩惱,悉是無明也。
二、行 從無明生業(yè),業(yè)即是行。以善不善業(yè),能作世界果故,故名為行也。
三、識 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即是父母交會,初欲托胎時之名。
四、名色 從識生非色四陰,及所任色陰,是名名色,即是歌羅邏時之名也。
五、六入 從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從五皰初開已來,即是六入名也。
六、觸 由入對塵,情塵識合,是名為觸。以六塵觸六根故,即有六識生,故名情塵識合也。
七、受 從觸生受,故名為受。即是因六觸觸六根,即領(lǐng)受六塵,為六受也。
八、愛 從受中心著,名之為愛。謂于所領(lǐng)受六塵中,心生渴愛也。
九、取 從渴愛因緣求,是名為取。謂求取所愛之塵也。
十、有 從取則后世業(yè)因成,是名為有。因能有果,故名為有。
十一、生 從有還受后世五眾之身,是名生。所謂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從生五眾身熟壞,是為老死。老死則生愛悲哭泣,種種愁苦,眾惱合集。
若正觀諸法實相清凈,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眾苦和合皆盡。若能如是正觀三世十二因緣,發(fā)真無漏,成辟支佛。
明十二因緣因果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四教儀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緣者,過去二因,現(xiàn)在五果,現(xiàn)在三因,未來二果。」
一、過去二因 謂無明、行。
二、現(xiàn)在五果 謂識、名色、六入、觸、受。
三、現(xiàn)在三因 謂愛、取、有。
四、未來二果 謂生、老死。
明十二因緣之三道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憂悲苦聚,是為三世。合明十二因緣,是十二因緣,有三種道。
一、煩惱道   二、業(yè)道   三、苦道
是三道,更互為因緣。從無始已來,生死不絕,至于今身,若不修觀智,未來流轉(zhuǎn),憂悲苦惱,無有邊際。若修觀智,則無明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悉滅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燈,其室方將永闇。若置之一燈,則故闇皆滅,新闇不生也。
約二世明十二因緣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四教儀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緣者,出大集經(jīng),佛為求辟支佛人說也?!勾耸蚓墸F(xiàn)在有十,未來有二。
一、現(xiàn)在十者:
一、無明 大集經(jīng)云:「何為觀于無明?先觀中陰,于父母所生貪愛心,愛因緣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羅邏。是歌羅邏,愛有三事:一命、二識、三煖。過去世中業(yè)緣感果,無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無明。歌羅邏時,氣息入出,有三種道。所謂隨母氣息上下,七日一變,息入出者,名為壽命。是名風道,不臭不爛。是名為煖,是中心意。名之為識?!?br />二、行 復觀三受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云何為觀?隨于念心,觀息出入。觀于內(nèi)身,皮膚肌肉筋骨髓腦,如空中云。是身內(nèi)風,亦復如是。有風能上,有風能下,有風能滿,有風能燋,有風增長。是故息之出入,名為身行。以出入息,從覺觀生,故名意行。和合出聲,名行也。
三、識 三行因緣,則有識生,故名為識。
四、名色 著識因緣,則有四陰及以色陰,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陰因緣,識行六處,故名六入。
六、觸 眼色相對,故名為觸。乃至意法,皆亦如是。
七、受 觸因緣故,念色至法,名之為受。
八、愛 貪著于色,乃至于法,名之為愛。
九、取 愛因緣故,四方求覓,名之為取。
十、有 取因緣故,受于后身,故名為有。
二、此下二因緣屬未來也:
十一、生 有因緣故有生,是名為生。
十二、老死 生因緣故,則老死種種諸苦。
若聞此因緣,發(fā)真無漏,亦名因緣覺也。
約一念明十二因緣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四教儀云:「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緣者,此但約現(xiàn)在隨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緣?!挂喑龃蠹?jīng),為辟支佛人說此因緣也。經(jīng)曰:
一、因眼見色而生愛心,名為無明。
二、為愛造業(yè),名之為行。
三、至心專念名識。
四、識色共行,名為名色。
五、六處生貪,是為六入。
六、因入求愛,名之為觸。
七、念色至法,名之為受。
八、若心貪著,名之為愛。
九、求是等法,名之為取。
十、此等法生,名之為有。
十一、次第不斷,名之為生。
十二、次第斷故,名之為死。
生死因緣,眾苦逼切,名之為惱。乃至意法生貪,亦復如是。是十二因緣,一人一念,悉皆具足。若聞此因緣,心開意解,發(fā)無漏慧,亦名因緣覺也。
通明觀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通者從初修習,即通觀息、色、心三事。若觀息時,即通照色心。若觀色乃至心,亦如是也。明者此法明凈,能開心眼,無諸闇蔽也。觀一達三,徹見無礙,故名通明。又善修此禪,必發(fā)六通三明,故名通明。
一、云何修習?行者從初安心,即觀息色心三事,俱無分別。
一、云何觀息?謂攝心靜坐,調(diào)和氣息一心諦觀,想息遍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即覺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所經(jīng)由,去無所履涉。雖復明覺息入出遍身,如空中風,性無所有。是則略說觀息如相。
二、次觀色如,既知息依于身,離身無息,即應(yīng)諦觀身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緣招感。今世四大造色,圍虛空故。假名為身,一心諦觀頭等六分三十六物,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微四大,亦各非實,尚自不有,何能生六分之身三十六物?爾時無身色可得,心無分別,即達色如。
三、次觀心如,當知由有心故,則有身色去來動靜,若無此心,誰分別色?色因誰生?諦觀此心,藉緣而有,生滅迅速,不見住處,亦無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即達心如。
復次若觀息時,既不得息,即達色心空寂,何以故?三法不相離故。若不得色心三事,即不得一切法。所以者何?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陰入界,眾苦煩惱,善惡行業(yè),往來五道,流轉(zhuǎn)不息。若了三事無生,則一切法本來空寂。是則略說初心修習之相。
二、其證入相,亦有欲定、未到地定、四禪、四空,種種支林功德。而與根本諸禪,其相永殊。若二乘人,于一一禪中,皆能獲得不壞解脫、無礙解脫、三明、六通,故名為通明觀。若大士住此一一禪時,即得無礙大陀羅尼也。今亦一往約次第門,較逾十六特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