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無色(無色)
(1).沒有顏色。《淮南子·原道訓(xùn)》:“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於無,實出於虛。”
(2).謂失去光彩。 南朝 齊 謝朓 《高松賦》:“同云映其無色,陽光沉而減暉。” 唐 高適 《東征賦》:“天地?zé)o色,風(fēng)塵潰亂?!?br />(3).猶言面失人色。史記·日者列傳:“ 宋忠 、 賈誼 忽而自失,芒乎無色,悵然噤口不能言?!?br />(4).指無色界。 南朝 陳 徐陵 《齊國宋司徒寺碑》:“無色之外,方為化域;非想之中,猶稱火宅。”法苑珠林卷八七:“自餘第四禪,其亦不定?;蚯鬅o色,或求浄居,或求無想,故識亦不樂住也?!眳⒁姟?無色界 ”。
《國語辭典》:無色界(無色界)  拼音:wú sè jiè
佛教用語。佛教宇宙觀三界之一。指沒有形色的生存狀況。無色界又可分成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個范疇,是修行禪定者才能往生的世界。《阿毗達(dá)磨俱舍論》卷八:「無色所屬界,說名『無色界』?!?/div>
《國語辭典》:三界  拼音:sān jiè
佛教謂生死往來之世界有三:一曰欲界,有淫欲、食欲,有情之所住,自六欲天,下至無間地獄,稱為「欲界」。二曰色界,色為質(zhì)礙之義,有形之物質(zhì),在欲界之上,離二欲有情之所住,四禪天,或立十六天、十八天。三曰無色界,無色、無物、無身,有四無色,稱為「四無色天」或「四空處」。
《漢語大詞典》:三天
(1).我國古代關(guān)于天體的學(xué)說,有渾天、宣夜、蓋天三家,稱為“三天”。宋書·律歷志序:“《天文》雖為該舉,而不言天形,致使三天之説,紛然莫辨?!痹敗?宣夜 ”。
(2).道教稱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為三天。漢武帝內(nèi)傳:“是三天上元之官,統(tǒng)領(lǐng)十萬?!?span id="gnqktv1" class="book">《海內(nèi)十洲記·方丈洲》:“ 方丈洲 在 東海 中心……有金玉琉璃之宮,三天司命所治之處?!?span id="inzstuv" class="book">《云笈七籤》卷八:“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br />(3).佛教稱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三天。 唐 李白 《秋日登揚州西靈塔》詩:“萬象分空界,三天接畫梁。” 王琦 注:“三天,謂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也。” 明 何景明 《詠天寧寺塔》詩:“鏡現(xiàn)三天象,珠含四日光?!?br />(4).泛指天空。《西游記》第十六回:“ 行者 道:‘你不曾見夜間那火,光騰萬里,亮透三天,且休説二十里,就是二百里也照見了。’”
(5).指 清 代皇子及諸王公讀書的前、中、后三殿。 清 陳康祺 郎潛紀(jì)聞卷一:“世稱上齋曰三天,蓋由從前列圣每歲駐蹕 澄清園 ,諸王公即讀書園廬,其地為殿三層,皆有 世宗 皇帝御書匾額,前曰‘前垂天貺’,謂之前天;中曰‘中天景物’,謂之中天;后曰‘后天不老’,謂之后天,統(tǒng)謂之三天?!?/div>
《漢語大詞典》:宣夜
(1).我國古代三種宇宙學(xué)說之一。主張?zhí)鞜o一定形狀,也非物質(zhì)造成,其高遠(yuǎn)無止境,日月星辰飄浮空中,動和靜都依靠“氣”。見晉書·天文志。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唐 孔穎達(dá) 疏:“ 蔡邕 《天文志》曰: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絶無師説…… 虞喜 云: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dāng)?shù),其術(shù)兼之,故曰宣夜?!?唐 楊炯 《渾天賦》:“客有為宣夜之學(xué),喟然而言曰:旁望萬里之橫山,而皆青翠;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皆黝黑?!?清 袁枚 隨園隨筆·測天三家以外諸說:“測天者,宣夜、渾天、昕天三家,人皆知之?!?br />(2).借稱測天之學(xué)。 宋 錢易 南部新書己:“ 楊盈川 , 顯慶 五年待制宏文館,時年方十一, 上元 三年制舉,始補校書郎,尤最深於宣夜之學(xué)?!?br />(3).指司天之官夜間宣報時辰星象等。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挈壺宣夜,辯氣朔於靈臺;書笏珥彤,紀(jì)言事於仙室?!标鼔厥?,指司天之官。
《國語辭典》:色界  拼音:sè jiè
佛教宇宙觀三界之一。色界是具有形狀、容貌,但無感官欲望的存在狀態(tài)。包括四禪十七天。是修行禪定者才能往生的世界?!栋⑴_(dá)磨俱舍論》卷八:「色所屬界,說名『色界』?!?/div>
《國語辭典》:三界  拼音:sān jiè
佛教謂生死往來之世界有三:一曰欲界,有淫欲、食欲,有情之所住,自六欲天,下至無間地獄,稱為「欲界」。二曰色界,色為質(zhì)礙之義,有形之物質(zhì),在欲界之上,離二欲有情之所住,四禪天,或立十六天、十八天。三曰無色界,無色、無物、無身,有四無色,稱為「四無色天」或「四空處」。
《國語辭典》:露地  拼音:lù dì
露天的地方?!睹罘ㄉ徣A經(jīng)》卷二:「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wěn)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fù)障礙。」
《漢語大詞典》:四空
(1).四方的天空。《宋書·樂志二》:“延八虛,闢四空?!?鄭遙 《明月照高樓賦》:“四空迥而晃朗,九層屹而崢嶸。”
(2).佛教謂無色界的四處,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又稱四空天、四空處。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 瞿曇 之師,有慙青目,既而四空妙定,熏修已成?!?吳兆宜 注:“大寳積經(jīng):‘菩薩至於空處,脩習(xí)四禪?!?章炳麟 《無神論》:“自此而上,復(fù)有夜摩、兜率諸天,乃至四禪四空,有多名號?!?/div>
《漢語大詞典》:四禪天(四禪天)
佛教有三界諸天之說。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諸天又分為四禪:初禪為大梵天之類;二禪為光音天之類;三禪為遍凈天之類;四禪為色究竟天之類。色究竟天為色界的極處。參閱法苑珠林卷五。
《漢語大詞典》:九居
佛家語。即欲界一處,色界四處,無色界四處。佛教謂眾生輪回之地,凡三界九處。 南朝 宋 謝靈運 《佛影銘》:“七識迭用,九居屢遷。”
《國語辭典》:想入非非  拼音:xiǎng rù fēi fēi
非非,為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省略,為古印度宇宙觀中一種禪修者死后所生的世界。想入非非指思考能力已達(dá)玄妙超脫的境界?!豆賵霈F(xiàn)形記》第四七回:「施大哥好才情,真要算得想入非非的了?!购笳`用以指不切實際的奇想或不正當(dāng)?shù)男八纪?。如:「這個廣告語意曖昧,容易令人想入非非。」
《國語辭典》:四禪八定(四禪八定)  拼音:sì chán bā dìng
佛教用語。謂八種禪定的境界。包括色界的四禪和無色界的四無色定?!赌υX止觀。卷九上》:「若四禪八定《毗曇》、《成實》明之委細(xì)?!?/div>
《國語辭典》: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拼音:chāo sān jiè wài,bù zài wǔ xíng zhōng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道教認(rèn)為經(jīng)過修煉,超過三界,即可居仙圣之鄉(xiāng);五行,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世間五種相生相剋的原理?!赋缤?,不在五行中」指超脫俗世,完全不介入凡俗的事情。《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二六回:「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來管你凡間什么閑爭閑鬧斗?」
《漢語大詞典》:二十八天
佛教對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的統(tǒng)稱。 唐 黃滔 《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若乃沉沉夜壑,浩浩世塵,莫不以茲玄符,承彼慧日,超於三千大千之世,游乎二十八天者哉!”參見“ 三界 ”。
《國語辭典》:三界  拼音:sān jiè
佛教謂生死往來之世界有三:一曰欲界,有淫欲、食欲,有情之所住,自六欲天,下至無間地獄,稱為「欲界」。二曰色界,色為質(zhì)礙之義,有形之物質(zhì),在欲界之上,離二欲有情之所住,四禪天,或立十六天、十八天。三曰無色界,無色、無物、無身,有四無色,稱為「四無色天」或「四空處」。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處(非想非非想處)
佛教謂無色界第四天的禪定。諸天之最勝者。即非有想非無想定。《楞嚴(yán)經(jīng)》卷九:“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fā)實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span id="6nyqzdx" class="book">《法苑珠林》卷九九引《新婆娑論》曰:“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參見“ 非想非非想處天 ”。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佛教語。即三界中無色界第四天。此天沒有欲望與物質(zhì),僅有微妙的思想。《婆娑論》:“無色界中有四天:一名空處天,二名識處天,三名無所有處天,四名非想非非想處天。”亦省稱“ 非想天 ”。 唐 劉言史 《登甘露臺》:“身心未寂終為累,非想天中獨退還?!?明 葉憲祖 《北邙說法》:“便上非想天,一骨碌到底,人我纏綿沒了期?!?/div>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佛教語。即三界中無色界第四天。此天沒有欲望與物質(zhì),僅有微妙的思想。《婆娑論》:“無色界中有四天:一名空處天,二名識處天,三名無所有處天,四名非想非非想處天?!币嗍》Q“ 非想天 ”。 唐 劉言史 《登甘露臺》:“身心未寂終為累,非想天中獨退還?!?明 葉憲祖 《北邙說法》:“便上非想天,一骨碌到底,人我纏綿沒了期?!?/div>
《漢語大詞典》:三十六天
道教稱神仙居住的天界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四梵天、三清天、大羅天,共三十六重。見云笈七籤卷二一。魏書·釋老志:“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宮,宮有一主。”亦作“ 三十六界 ”。 清 龔自珍 《西郊落花歌》:“ 玉皇 宮中空若洗,三十六界無一青蛾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