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文體(文體)  拼音:wén tǐ
文章的體裁或風格?!段倪x。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自漢至魏四百馀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埂端鍟?。卷三五。經(jīng)籍志四》:「世有澆淳,時移治亂,文體遷變,邪正或殊?!?/div>
《分類字錦》:動有文體(動有文體)
新書動有文體謂之禮反禮為濫
分類:制禮
《漢語大詞典》:治體(治體)
(1).治國的綱領、要旨。 漢 賈誼 《新書·數(shù)寧》:“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體者得佐下風,致此治非有難也。”周書·王褒傳:“ 襃 有器局,雅識治體?!?宋 司馬光 《乞優(yōu)老上殿札子》:“愿陛下慎選德望材器為眾所服,知治體、曉兵略者以代之?!?清 惲敬 《三代因革論七》:“天下無無弊之制,無不擾民之事,當擇其合時勢而害輕者行之。后之儒者,以 熙寧 之法而妄意詆娸,非知治體者也?!?br />(2).政治法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詔策:“ 孔融 之守 北海 ,文教麗而罕于理,乃治體乖也?!?宋 龔鼎臣 東原錄:“臺官言事,惟務摭人之惡,不顧治體之如何爾!自以為若卹治體,則僅乎不舉職矣。”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三章:“大同之治體,無國種,無險要?!?br />(3).指規(guī)范的文體。 明 楊慎 《蕭穎士論文》:“ 賈誼 文辭最正,近於治體?!?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去古既遠,治體不振,生當其時,手足罔措,輒欲爭效異國,不以師人為恥,偶見章句之大殊,喜其文法之一定,忘其鄙且拙,而謂新且異焉。”
《國語辭典》:書體(書體)  拼音:shū tǐ
1.字體的筆畫間架。《晉書。卷三六。衛(wèi)瓘傳》:「杜氏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也作「字體」。
2.文體。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書記》:「詳總書體,本在盡言。」
《漢語大詞典》:發(fā)隱(發(fā)隱)
(1).揭開某種隱秘的事物。 元 姚燧 《故民鍾五六君墓銘》:“伊誰成厥孝子志,茍有善兮必門地。 漢 氏 仲山 凡豈異,奮筆發(fā)隱太史 燧 ?!?br />(2).指一種闡發(fā)隱奧的文體。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nèi)臣職掌紀略:“纍臣自 崇禎 戊辰秋,絶葷酒,皈依釋氏,又誦《金剛》等經(jīng),又得詳味 蓮池大師 所纂《彌陀疏抄》、《菩薩戒發(fā)隱》等編,歡服釋教宏博,誠暗助圣朝,治化不淺?!比纾?魯迅 《準風月談》《幫閑法發(fā)隱》
《國語辭典》:韻文(韻文)  拼音:yùn wén
講究格律并用韻的文體或文章。如辭賦、詩歌、詞曲等。
《國語辭典》:應用文(應用文)  拼音:yìng yòng wén
文體名。不屬于純文學作品而重在社交應用上的文體,如書信、對聯(lián)、公文等,統(tǒng)稱為「應用文」。
《國語辭典》:離騷(離騷)  拼音:lí sāo
楚辭篇名。戰(zhàn)國時屈原所作。屈原仕楚懷王,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后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也稱為〈離騷經(jīng)〉、〈楚騷〉。
《漢語大詞典》:小山
文體名。 漢 王逸 《〈楚辭·招隱士〉解題》:“昔 淮南王 安 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歸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眳⒁姟?大山小山 ”。
《國語辭典》:大山小山  拼音:dà shān xiǎo shān
1.漢淮南王劉安召集文人從事著述,各選辭賦,以類相從,分別稱為「大山」、「小山」,如同《詩經(jīng)》有〈大雅〉、〈小雅〉之分。
2.南朝梁時,何點、何嗣兄弟二人一起遁世隱居,前者號為「大山」,后者號為「小山」。明周肅王之后,睦?、安??俱有學行,人稱睦?為「大山」,安??為「小山」。故后來也用以稱呼同時享盛名的兄弟倆。
《漢語大詞典》:或問(或問)
文體的一種。用問答體以說明論點。多用于書名。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且記所嘗論辯取舍之意,別為《或問》,以附其后。”《四庫全書總目·四書一·四書或問》:“四書或問三十九卷, 宋 朱子 撰。 朱子 既作四書章句集注,復以諸家之説紛錯不一,因設為問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書?!?/div>
《國語辭典》:古文  拼音:gǔ wén
1.上古的文字?!段倪x。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于壞壁之中?!?br />2.漢代經(jīng)學的一派,以先秦古文所書?!段倪x。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歆親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于學官?!?jié)h。許慎〈說文解字序〉:「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jīng)》,皆古文也?!?br />3.唐宋文壇上古文運動所主張的先秦兩漢的文體。相對于駢文而言。清。方苞〈古文約選。序〉:「自魏、晉以后,藻繪之文興,至唐韓氏起八代之衰,然后學者以先秦、盛漢辯理論事質而不蕪者為古文?!箙⒁姟腹盼倪\動」條。
4.泛指文言文?!度辶滞馐贰返谌兀骸溉粲性娰x古文更好了,容日細細捧讀?!?/div>
《漢語大詞典》:古文經(jīng)學(古文經(jīng)學)
經(jīng)學中研究古文經(jīng)的一個流派。 西漢 朝廷重視今文經(jīng)籍,設立學官傳授,而在 孔 壁和民間發(fā)現(xiàn)的古文經(jīng)籍長期僅由民間傳授。 王莽 為改制需要,重視《周官》,才列入學官, 東漢 初又被取消。 章帝 時,治古文經(jīng)的 賈逵 受重視,古文經(jīng)籍也隨之風行,古文經(jīng)學地位始提高。其后 馬融 、 服虔 、 鄭玄 等在講解經(jīng)義、訓詁文字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古文經(jīng)學興盛,成為 魏 、 晉 、六朝、 隋 、 唐 研究經(jīng)學的主流。現(xiàn)存《十三經(jīng)》多采用古文經(jīng)學的說法。它的主要特點是按字義講解經(jīng)文,訓詁簡明,不憑空臆說,反對讖緯,迷信成分少。 清 代學者繼承古文經(jīng)學的訓詁方法而加以條理發(fā)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語言文字研究,很有成就。
《漢語大詞典》:移文
(1).舊時文體之一。指行于不相統(tǒng)屬的官署間的公文。亦泛指平行文書。 明 沈德符 野獲編補遺·外國·外夷夸誕:“其移文乃稱一千三百七十六年,但不著年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官職:“今文書平行者號移文?!?清 趙翼 《赴天津》詩:“聘書卻公卿,移文畏朋友?!?br />(2).發(fā)移文。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制置使移文宣撫司,當用申狀?!?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俄羅斯事輯:“ 高宗純皇帝 命理藩院移文 俄羅斯 撒納特 衙門使送賊?!?br />(3). 南朝 齊 孔稚圭 《北山移文》的省稱。 宋 辛棄疾 《柳梢青·三山歸途代白鷗見嘲》詞:“好把《移文》,從今日日,讀取千回?!?/div>
《國語辭典》:詔令(詔令)  拼音:zhào lìng
1.皇帝的命令。《韓非子。初見秦》:「土地廣而兵強,戰(zhàn)剋攻取,詔令天下。」《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又詔令太醫(yī)院有名醫(yī)人數(shù)個,到寓診視。」也作「詔敕」。
2.文體名。是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發(fā)命令、文告的通稱。包括冊文、制、敕、詔、誥等。
《國語辭典》:前言  拼音:qián yán
1.先哲的言論?!兑捉?jīng)。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埂秶Z。晉語四》:「夫必追擇前言,求善以終?!?br />2.以前所說的話?!墩撜Z。陽貨》:「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埂都t樓夢》第二回:「雨村聽了笑道:『可知我前言不謬。』」
3.稱文章前面所提示的話。
《國語辭典》:奏議(奏議)  拼音:zòu yì
1.古代臣子因事向君王陳奏,并條列其是非,稱為「奏議」。唐。韓愈唐故太原王公神道碑銘〉:「在禮部奏議詳雅,省中伏其能。」
2.古代臣子向君王進奏的章疏?!段倪x。曹丕。典論論文》:「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挂卜Q為「奏章」、「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