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70詞典 2分類詞匯 168
《漢語大詞典》:述贊(述贊)
(1).文體名。史論的一種,全篇用韻。文選列有“史述贊”一類,選錄漢書、后漢書贊四篇。 唐 司馬貞 撰史記索隱,于史記紀、傳、世家、書、表之篇末皆有述贊。
(2).泛指論述、贊頌的文章。
《國語辭典》:俗體(俗體)  拼音:sú tǐ
1.不風雅的詩體。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話》:「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br />2.世俗通行的字體,相對于正體而言。
3.形容庸俗的樣子。
4.稱人的肉體。
《國語辭典》:謝啟(謝啟)  拼音:xiè qǐ
表示謝意的啟事。如:「報上登了一則感謝善心人士濟助的謝啟?!?/div>
《國語辭典》:駢文(駢文)  拼音:pián wén
文體名。對散文而言,字句駢儷,注重聲色藻繪,盛行于六朝及初唐,為當時文章正格。參見「駢體文」條。
《漢語大詞典》:詞兒(詞兒)
(1).韻文文體之一。即詞。清平山堂話本·柳耆卿詩酒翫江樓記:“三個愛這 柳七官人 ,曾作一首‘詞兒’為証?!?span id="y6f3ysk" class="book">《兒女英雄傳》第十回:“他才指手畫腳的向大家説道:‘方才這 十三妺 姐姐不是在廟里墻上題那兩行《北新水令》的詞兒嗎?’”
(2).指詞話。 元 明 時的一種說唱藝術(shù)。 元 劉致 《端正好·上高監(jiān)司》套曲:“謝恩光拯濟皆無恙,編作本詞兒唱?!?br />(3).語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運用的單位。也指說話、文章中的語句。 夏丏尊 葉圣陶 《文心》二七:“我的題目中用了‘組織’這一個詞兒?!?孫犁 《秀露集·戲的夢》:“他是專門被派來招呼劇團的,在這一帶是有名的‘瞎架’。起先,我不知道這個詞兒,后來才體會到,就是好攤事管事的人?!?/div>
《漢語大詞典》:五規(guī)
唐代文體名。即《出規(guī)》、《處規(guī)》、《戲規(guī)》、《心規(guī)》和《時規(guī)》
分類:文體
《漢語大詞典》:文策
策問。應(yīng)試文體的一種。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貢舉:“ 師旦 考其文策為下等,舉朝不知所以?!?/div>
《漢語大詞典》:專號(專號)
以某項內(nèi)容或某一文體為中心而編成的一期刊物。 許杰 《魯迅與蔣徑三》:“那是由我主編,匯集了一些朋友的紀念文章,借當時 杭州 出版的《晨光》半月刊,出版了一期 蔣徑三 紀念專號。” 孫犁 《澹定集·〈曼晴詩選〉序》:“前些日子,我見到他寄來的兩本詩專號?!?/div>
《漢語大詞典》:幾策(幾策)
(1).機謀。北齊書·文宣帝紀:“至于軍國幾策,獨決懷抱,規(guī)模宏遠,有人君大略?!?br />(2). 宋 代一種奏議的文體。如 蘇洵 有權(quán)書、衡論、幾策二十篇。參閱 宋 蘇洵 嘉祐集卷一。
《漢語大詞典》:哀策
亦作“哀冊”。 文體的一種。封建時代頌揚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韻文,多書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禮時,由太史令讀后,埋于陵中。后漢書·禮儀志下:“太史令奉哀策立后?!?span id="vao0toa" class="book">《南史·后妃傳下·梁武丁貴嬪》:“ 普通 七年十一月庚辰,﹝貴嬪﹞薨……詔吏部郎 張纘 為哀冊文。” 唐 楊炯 《薛振行狀》:“ 孝敬 崩,詔公為哀冊。” 清 錢謙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顯皇帝遺詔賦挽詞》之二:“南郊傳累德,哀策屬何人?” 姚華 《論文后編·目錄上》:“上哀下曰誄,始 魯莊公 ;下哀上曰哀策,始 漢 李尤 ?!?/div>
《漢語大詞典》:檄移
文體名。檄文、移文的并稱。檄文多用于聲討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曉喻或責備。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故檄移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則逆黨用檄,順命資移。”
《漢語大詞典》:詔表(詔表)
文體名。詔令和表章。宋史·選舉志二:“ 高宗 立博學宏詞科,凡十二題,制詔、詔表、露布、檄、箴銘、記贊、頌序內(nèi)雜出六題,分為三場,每場體製一古一今。”
《國語辭典》:上梁文  拼音:shàng liáng wén
文體名。建屋上梁時用來頌祝的駢文,末尾附詩,分東西南北上下,共計六章。始于六朝,后世多仿行。
《國語辭典》:七體(七體)  拼音:qī tǐ
1.人體的七竅,包括眼、耳、口、鼻。《國語。鄭語》:「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
2.文體名。起于枚乘的〈七發(fā)〉,其后文人競相模仿,遂成「七體」。如傅毅的〈七激〉、張衡的〈七辯〉、曹植的〈七啟〉、張協(xié)的〈七命〉、陸機的〈七徵〉等。文尚駢麗,但造字遣辭與連珠全篇四六不同。
《國語辭典》:七發(fā)(七發(fā))  拼音:qī fā
文章名。漢枚乘作。寫楚太子有疾,吳客以七事啟發(fā)。后人仿效之作很多,皆以七名篇,因而形成一種文體。
《國語辭典》:跋文  拼音:bá wén
寫在文章、書籍或畫冊后面的文字,內(nèi)容多為后記、評介等。一般單稱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