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51詞典 1分類詞匯 50
《國語辭典》:醉拳  拼音:zuì quán
一種國術(shù)拳法。相傳模仿醉八仙實態(tài)而創(chuàng)的拳術(shù)。摔、跌、倒、起都具醉態(tài)。
《國語辭典》:莒拳  拼音:jǔ quán
由中國傳統(tǒng)拳術(shù)中的八極拳推演而成的一套拳法。系由李元智正式傳授學生練習,以后逐漸流傳。在國軍部隊中稱為「莒拳」。
《國語辭典》:拳賽(拳賽)  拼音:quán sài
泛稱各種拳術(shù)競賽。如:「這場拳賽有來自各國的好手參加,競爭非常激烈。」
《國語辭典》:形意拳  拼音:xíng yì quán
一種拳術(shù)。路數(shù)較簡單,分為龍、虎、猴、馬、鼉、雞、鷂、燕、蛇、??、鷹、熊十二形;劈、崩、炮、躦、橫五拳。
《國語辭典》:少林派  拼音:shào lín pài
一種拳術(shù)派別。為唐時嵩山少林寺僧曇宗等所創(chuàng)。因佐平王世充亂有功,曇宗拜大將軍,從此僧徒常習武藝,流傳至今。見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九。少林僧兵》。也稱為「少林拳」。
《國語辭典》:螳螂拳  拼音:táng láng quán
一種拳術(shù),相傳為明末清初山東即墨縣人王朗所創(chuàng)。王朗由螳螂兩臂的動作得到啟發(fā),并吸收當時中國北方的名拳,集其大成,而創(chuàng)為此拳。螳螂拳的特點為手腳緊密配合,招法精妙迅術(shù)速,在受對方攻擊的同時自己也進攻,并用其獨特的螳螂手迷人眼目,再配合閉門腳攻擊對手。如:「他練習打螳螂拳的樣子滑稽可愛。」
《國語辭典》:跆拳道  拼音:tái quán dào
一種拳術(shù)。著重在腳的動作,以行、阻、閃、攔、截等動作,攻擊對方。
《國語辭典》:泰國拳(泰國拳)  拼音:tài guó quán
泰國獨特的拳術(shù)。比賽中,手部與足部都可用來攻擊對方,是一種較為激烈的運動。
《漢語大詞典》:短拳
一種拳術(shù),拳法密集,猛起硬落,簡明快速,出手較短(區(qū)別于“長拳”)
《漢語大詞典》:搽拳
施展拳術(shù)。 明 無名氏 《東平府》第三折:“正末做搽拳科?!?/div>
《國語辭典》:查拳  拼音:chá quán
一種拳術(shù)。相傳創(chuàng)始于明代,共分十路。動作緊湊,步武穩(wěn)當,注重精、氣、神的結(jié)合。
《國語辭典》:八卦拳  拼音:bā guà quán
一種拳術(shù)。相傳由清乾隆年間河北文安縣人董海川創(chuàng)始。拳法按八卦的四正四偶和九宮步運行,結(jié)構(gòu)多取掌式,分上、中、下三盤,一拳護內(nèi),一掌應敵。演練時需順項提頂,松肩沉肘,實腹暢胸,曲腿蹚泥。也作「八卦掌」。
《國語辭典》:彈腿(彈腿)  拼音:tán tuǐ
一種拳術(shù)。相傳此拳出自河南潭家溝;一說為山東龍?zhí)端潞蜕兴鶆?chuàng)。是北派拳術(shù)的一支流派。注重練腿,尤多彈射、彎曲、蹬、踢等動作;出腿時迅猛異常,有如彈弓激射而出,所以稱為「彈腿」。也作「潭腿」、「譚腿」。
《漢語大詞典》:打場子(打場子)
玩把戲或拳術(shù)時,拿繩子或用拳、刀作虛勢令人后退以圍成場地。亦謂在空地上賣藝。《冷眼觀》第二二回:“門外來了個説淮書的,敲著破鑼破鼓……叫他多走幾家,不要在這里打場子。”
《漢語大詞典》:拳套
拳術(shù)的套路。例如:這種拳套特別剛猛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