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阿輸迦·孔雀(梵語:???? ?????,IAST:A?oka Maurya,約公元前304年—前232年),常被簡稱為阿育王(????,A?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頻頭娑羅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后世稱為佛教護法。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多次的戰(zhàn)爭之后,阿育王在公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tǒng)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分的土地。王朝的版圖擴張到現(xiàn)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薩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阇衍那及巴連弗邑。
人物簡介
【生卒】:1032—1112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吉甫。仁宗嘉祐二年進士。與王安石論經(jīng)義多合,遂定交。神宗熙寧初,累遷集賢校理,判司農(nóng)寺,參與制訂新法。進知制誥,判國子監(jiān),與王□同修《三經(jīng)新義》。又知諫院,為翰林學士。熙寧七年,任參知政事,堅行新法。后與王安石交惡,出知陳州、延州、太原府。哲宗紹圣中,歷知延安府,筑米脂諸寨以備西夏侵擾?;兆跁r,因事安置宣州,移廬州。有《莊子解》及文集。全宋詩
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晉江(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調(diào)真州推官。神宗熙寧初,歷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熙寧七年(一○七四),為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王安石復(fù)相,出知陳州。十年,知延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太原府。哲宗元祐初知揚州,尋貶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貶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建州安置。紹圣初,起知大名、延安府。以破夏有功,拜保寧、武勝兩軍節(jié)度使?;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提舉杭州洞霄宮(《乾道臨安志》卷三)。崇寧初,以武昌軍節(jié)度使知大名。五年(一一○六)知杭州。大觀元年(一一○七),責授祁州團練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廬州。四年,以觀文殿學士為醴泉觀使致仕。政和元年卒,年八十。有《東平集》一百卷,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呂參政惠卿傳》,《東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四七一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一七一九
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嘉祐二年進士,為真州推官。秩滿入都,與王安石論經(jīng)義,意多合,遂定交。熙寧初,安石當政,設(shè)制置三司條例司,以為檢詳文字,事無大小必與謀,凡所建請,章奏皆出其手。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判司農(nóng)寺。后為天章閣侍講,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判國子監(jiān),與王雱同修《三經(jīng)新義》。又知諫院,為翰林學士。熙寧七年,安石罷相,薦為參知政事,遂叛安石。八年,安石復(fù)相,出知陳州、延州。元豐五年知單州,六年知太原。哲宗即位,貶為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責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建州安置。紹圣中,復(fù)資政殿大學士,知延州,加銀青光祿大夫,拜保寧、武勝兩軍節(jié)度使。徽宗立,移知杭州,徙大名。崇寧五年,復(fù)知杭州。坐其子聞妖人言不告,責祁州團練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廬州。政和元年卒,年八十。贈開府儀同三司。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議一百七十卷、《道德真經(jīng)傳》四卷(存)、《孝經(jīng)傳》一卷、《論語議》十卷、《莊子解》十卷等。見《呂參政惠卿傳》(《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七一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