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瘴癘(瘴癘)  拼音:zhàng lì
人因接觸到山林間濕熱蒸發(fā)毒氣所生的疾病。唐。沈佺期 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詩:「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聞。」唐。杜甫夢李白〉詩:「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div>
《漢語大詞典》:三性
(1).佛教名詞。指法相宗所主張的遍計所執(zhí)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認為事理、迷悟一切諸法,均不出此三性。見成唯識論卷八。也稱“三自性”。 章炳麟 《建立宗論》:“云何三性?一曰徧計所執(zhí)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圓成實自性?!?br />(2).佛教名詞。指善性、惡性和無記性(即非善非惡之性)。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二十:“善、惡、無記,是三性也?!?br />(3).道教名詞。指元精、元氣和元神。 唐 呂巖 《敲爻歌》:“此時黃道會陰陽,三性元宮無漏泄?!?唐 呂巖 《憶江南》詞之八:“三性本同一體內,要燒靈藥切尋鉛?!?br />(4).指人性的三個來源。 漢 王充 論衡·命義:“亦有三性:有正,有隨,有遭。正者,稟五常之性也;隨者,隨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惡物象之故也?!?/div>
《漢語大詞典》:癘痎(癘痎)
惡性瘧疾。亦指患惡性瘧疾的人。 唐 元稹 《痁臥聞幕中諸公徵樂會飲因有戲呈三十韻》:“畢竟圖斟酌,先須遣癘痎?!?/div>
《漢語大詞典》:毒病
惡性病癥。南史·孝義傳上·王氏:“ 永興 概中里 王氏 女年五歲,得毒病,兩目皆盲?!?/div>
《國語辭典》:疔瘡(疔瘡)  拼音:dīng chuāng
毛囊汗腺等處疼痛腫硬的泛稱。《金瓶梅》第二三回:「小的但有一字欺心,到明明不逢好死,一個毛孔兒里生下一個疔瘡!」
《漢語大詞典》:惡變
醫(yī)學上指腫瘤由良性轉變成惡性。
《漢語大詞典》:嶂癘(嶂癘)
即瘴癘,南方濕熱地區(qū)流行的惡性瘧疾等傳染病。 南朝 梁 劉孝標 《廣絕交論》:“藐爾諸孤,朝不謀夕,流離大海之南,寄命嶂癘之地。”
《漢語大詞典》:啞擺(啞擺)
方言。指惡性瘧疾。 艾蕪 《紅艷艷的罌粟花》:“ 老緬子 地方好找錢,大家都曉得的……就是不該這個時候去,雨季就快要到了,到處有瘴氣出來,得了啞擺,幾天就完了,啥子藥都醫(yī)不了的?!?/div>
《國語辭典》:甲級流氓(甲級流氓)  拼音:jiǎ jí liú máng
稱惡性重大的流氓。
《國語辭典》:白血球過多癥(白血球過多癥)  拼音:bái xiě qiú guò duō zhèng
血液中的白血球數(shù)目超過正常值,有良性和惡性兩種。良性通常為發(fā)炎或感染所造成;惡性即為白血病,又名血癌,參見「白血病」條。
《國語辭典》:何杰金氏病  拼音:hé jié jīn shì bìng
病名。一種惡性淋巴瘤。最初由英籍醫(yī)師何杰金(Thomas Hodgkin)報告。癥狀為淋巴結或脾臟腫大,乃腫瘤細胞侵犯淋巴腺、脾臟,及其他內臟所致。
《國語辭典》:保安處分(保安處分)  拼音:bǎo ān chǔ fèn
國家為預防犯罪,矯治人犯惡性,代替或補充刑罰所行的各項改善、教育、保護、醫(yī)療等一切處分,稱為「保安處分」。
《國語辭典》:皮膚癌(皮膚癌)  拼音:pí fū yán
病名。發(fā)生于皮膚上的癌癥。醫(yī)學上主要可分成棘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及惡性黑色素瘤三類,前二類治瘉比率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后者死亡率卻相當高。據調查,白種人、常曬太陽及長期接觸焦煤、瀝青的人,罹患皮膚癌的機會較高。
《國語辭典》:淋巴瘤  拼音:lín bā liú
生長于淋巴組織的惡性瘤,多見于頸部、腹腔、扁桃體等處。因會蔓延他處,或產生白血病,故須以化學、放射線或手術等法加以治療。
《漢語大詞典》:毒女
指有惡性傳染疾病的女子。新唐書·南蠻傳下·訶陵:“有毒女,與接輒苦瘡,人死尸不腐?!?/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