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詞典
恒常
分類詞匯
不變
浚恒
彝饗
朝餐夜宿
佛類詞典
恒常戒
《國語辭典》:恒常(恆常)  拼音:héng cháng
經(jīng)常。如:「這里恒常下雨,終年少見陽光?!?/div>
《國語辭典》:不變(不變)  拼音:bù biàn
保持原狀毫不更動。《文選。鐘會。檄蜀文》:「豈宴安鴆毒,懷祿而不變哉!」《文選。賈誼。過秦論》:「上不變天性,下不奪人倫,則天地和洽,遠方懷之?!?/div>
《漢語大詞典》:浚恒(浚恆)
謂求之太過,超出恒常。語出易·恒:“初六,浚恆貞兇,無攸利?!?孔穎達 疏:“浚,深也。最處卦底,故曰深也。深恆者,以深為恆是也?!?明 唐順之 《與楊蕉山書》:“且夫直前太鋭,近於用壯;取必太過,近於浚恆。在固有戒矣。”
《漢語大詞典》:彝饗(彝饗)
恒常的祭禮。新唐書·王璵傳:“若 三皇 、 五帝 、 道君 等,兩京及所都各有宮廟,春秋彝饗,此復營造,是謂瀆神?!?/div>
分類:恒常祭禮
《國語辭典》:朝餐夜宿  拼音:zhāo cān yè sù
日復一日,恒常不變?!段饔斡洝返谝换兀骸赋鸵顾蓿恍睦镌L問佛仙神圣之道,覓個長生不老之方。」
分類:恒常
恒常戒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六種戒之一。(參見:戒)
【三藏法數(shù)】
恒常戒者,謂菩薩于所學諸戒,雖盡形壽亦不棄舍也。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名曰尸羅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過者。大乘義章一曰:「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yè)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下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玄應音義十四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波羅,此譯云禁,戒亦禁義也?!鼓鶚劷?jīng)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刮褰?,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級,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來所制之法。戒體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領納戒法于心臍,生防非止惡之功德者。戒行者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yè)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盡具此四科。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欲達四科,先須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yè)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補助儀上曰:「戒科總有四重: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凈戒功德是也。戒體者,師資相傳,作法受得,心中領納法體也。此受持法體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開遮持犯,名云戒相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言三學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編為文,獨敘慧于先而戒于后,豈非倒例?雖然,首戒而末慧者,從行立義。先慧而后戒者,便解為文耳,于義何關哉!
戒者,梵名尸羅,即禁戒也,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yè)者。戒能生定,定能發(fā)慧,故學道人,以戒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