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錢啟忠,字沃心,號清溪,浙江寧波府鄞縣人,同進(jìn)士出身。錢瓚玄孫。錢啟忠幼有書癖,天啟元年(1621年)舉辛酉科浙江鄉(xiāng)試,遂執(zhí)經(jīng)鄒元標(biāo)之門。登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進(jìn)士,與同年劉之綸、金聲、黃端伯、金鉉、朱天麟、吳甘來、王章、汪偉、管紹寧、周鳳翔輩結(jié)社論學(xué),毅然以名教自持。觀政兵部,時崔呈秀、魏忠賢亂政后,所在書院盡拆毀,抗疏請復(fù),又疏陳時事八條,皆切中利病。于是劉宗周、李邦華、賀逢圣、倪元璐深相引重,尋除南康府推官,平反之暇,修白鹿書院,朔望集諸生發(fā)明圣學(xué)。補理撫州府,修葺崇文書院,復(fù)集生徒講學(xué)。升刑部主事,上清獄囚疏,修治新監(jiān),相埋故犯四說帖,著為定例。江夏郭昭封以草廠事論死,啟忠念其為郭正域之子,力爭減戍。陳子壯、湯開遠(yuǎn)建言下獄,上疏乞宥。丁憂服闋,轉(zhuǎn)禮部員外郎,途經(jīng)山東,流殍載道,疏請留漕糧十萬石賑之,全活無算。十四年督學(xué)山東,妻戎氏率家人三十馀口,至李家莊,猝遇流寇剽掠成群,戎氏諭之放,兵羅拜,則皆昔日所活之饑民也。時詔各省學(xué)臣直陳起廢,啟忠疏舉高弘圖、華允誠、金聲、陳必謙、陳靖之,皆一時夙望。
人物簡介
【生卒】:1590—1651 【介紹】: 明蘇州府常熟人,字起田,號稼軒。瞿景淳孫,瞿汝說子。萬歷四十四年進(jìn)士,授永豐知縣,有惠政。崇禎初擢戶科給事中,搏擊權(quán)豪,大臣多畏其口。詔會推閣臣,助錢謙益沮周延儒,事發(fā),坐貶謫,廢于家。福王立,起應(yīng)天府丞,擢右僉都御史。唐王監(jiān)國,擢兵部右侍郎。旋退廣東,與丁魁楚等立桂王朱由榔于肇慶。王奔全州,以文淵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留守桂林。在軍與士卒同甘苦,兵餉不足,以妻簪環(huán)佐之,故人無叛志。封臨桂伯。永歷四年十一月,城破,端坐府中,與總督張同敞俱死。清謚忠宣。有《愧林漫錄》、《云濤集》、《松丸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起田,常熟人。萬歷丙辰進(jìn)士,歷知永豐江陵二縣選戶科給事中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有集人物簡介
瞿式耜(一五九零—一六五一),字伯略,一字起田,號稼軒,常熟人。萬歷進(jìn)士。歷任知縣、戶科給事中、廣西巡撫,南明官至吏、兵兩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留守桂林抗清,城破被執(zhí),不屈就義。謚“文忠”,清謚“忠宣”。有《瞿式耜集》。維基
瞿式耜(1590年—1651年1月8日),字起田,又字伯略,號稼軒。直隸常熟縣(今江蘇省常熟市)人,明末政治人物、詩人。瞿式耜拜錢謙益為師,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中進(jìn)士,任吉安府永豐縣知縣,有德政。崇禎朝時官至戶科給事中,崇禎五年(1632年)因事革職。崇禎十年(1637年)被捕入獄。瞿式耜妻妾眾多,迷信占卜、堪輿,一說為天主教徒。晚年參加抗清活動,擁立桂王朱由榔,桂王以式耜為內(nèi)閣大學(xué)士兼吏部右侍郎攝尚書事;駐守桂林,三次擊退清軍進(jìn)攻。永歷四年(1650年),城破被捕,囚于桂林疊彩山臨時監(jiān)獄,作《浩氣吟》。42天后,于閏十一月十七日(1651年1月8日)與張同敞在桂林疊彩山風(fēng)洞前仙鶴嶺下就義,有絕命詩:從容待死與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張。三百年來恩澤久,頭絲猶帶滿天香。
人物簡介
田仰(1590年—1651年),號百源,貴州思南人,同進(jìn)士出身。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jìn)士,三甲一百六十四名,由山東汶上縣知縣歷太仆寺少卿、四川巡撫、兵部尚書。弘光元年(1645年)八月,魯王朱以海命他以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次年,封海忠伯,逃到福建,不久降清。順治八年(1651年)3月7日寅時,田仰卒于北都正陽門(今北京前門)吉安會館,由妾朱氏扶柩葬于吉安。
人物簡介
【生卒】:?—1651 【介紹】: 明末清初遼東人。初為明左良玉部將。順治間隨左夢庚降清,隸漢軍正白旗,累官湖南右路總兵,加都督僉事。旋為孫可望軍俘殺。
人物簡介
【生卒】:1591—1645 【介紹】: 明蘇州嘉定人,字豫瞻,一字廣成。侯震晹子。天啟五年進(jìn)士,授南京武選司主事。崇禎間歷江西提學(xué)參政、浙江右參政。弘光時,辭不就職。清兵下江南,與里人黃淳耀等起兵自保,城陷,偕二子赴水,被清兵引出殺死。清朝通謚忠節(jié)。有《仍貽堂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豫瞻,蘇州嘉定人。天啟乙丑進(jìn)士,除南兵部主事歷吏部郎中出為江西提學(xué)副使累官左通政使維基
侯峒曾(1591年—1645年),字豫瞻,號廣成,直隸嘉定縣諸翟鎮(zhèn)紫堤村(今屬上海市閔行區(qū))人。明末政治人物。清軍破南京后,與黃淳耀等守衛(wèi)嘉定,城破殉國。給事中侯震旸之子。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與孿生兄弟侯岷曾、弟侯岐曾同取秀才,又“江南三鳳”之譽。十二歲時隨父赴蘇州虎丘鐵花庵讀書。雅好詩文,工書法,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中式第三名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科進(jìn)士,授南京兵部武選司主事。崇禎七年(1634年)兵部尚書張鳳翼薦為職方郎中,力辭不就,乃改南京吏部文選司主事。由稽勛司郎中遷江西提學(xué)參議,再遷廣東副使,未就任。起為浙江右參政,分守嘉興、湖州。李自成陷北京后,隱居紫堤村。南明弘光朝授左通政使,推辭不就。南京失陷后,避居嘉定。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十七日,侯峒曾與黃淳耀、龔用圓、張錫眉等在嘉定抗清。其母龔氏取出首飾,移交峒曾說:“給吾兒犒軍?!贬荚騾卿量偙賲侵究笤?。志葵遣游擊蔡祥以七百人來赴,一戰(zhàn)盡墨,終無外援,城中矢石俱盡。七月三日開始下大雨,城門崩壞,只能以巨木支撐。七月四日,城門大崩,清兵自城東攻入,峒曾退出西門,長嘆道:“嘉定亡,余何忍獨存!一死已矣,所痛哉闔城百姓耳!”。拜辭祖祠后,偕二子侯玄演、侯玄潔赴死投水自殺,因池水淺,一時未死,遭清軍騎兵砍殺而亡。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謚忠節(jié)?!?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651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載寧,號鯢淵。天啟五年進(jìn)士。授??h知縣。擢御史。崇禎間于屯田、籌餉、用兵等事,多所建議。十五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南都失守,隆武帝立國閩中,加太子少保,兼戶部、工部尚書,總制北征。率舟師由海道進(jìn)向吳淞,而鄭芝龍降清,閩中事敗。乃至舟山。魯監(jiān)國至舟山后,任為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然政事盡歸張名振,肯堂不得有所預(yù)。魯監(jiān)國六年,張名振奉王搗吳淞,為留守。清兵來攻,堅守十余日,城破自經(jīng)。維基
張肯堂(?—1651年),字載寧,號鯤淵、鯢淵。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天啟五年(1625年)進(jìn)士。授河南??h知縣。崇禎七年(1634年)擢御史。崇禎十五年(1642年)遷大理寺丞,不久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清兵入關(guān)后追隨南明隆武帝,隆武被清兵俘虜后,肯堂遁入舟山,隨宗室魯王朱以海,曾為大學(xué)士,永歷五年(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軍破舟山,張肯堂自殺殉國。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賜專謚忠穆。
人物簡介
鄧務(wù)忠,字子良。南海人。明思宗崇禎四年(一六三一)進(jìn)士,授蒼梧知縣。有善政,仕至湖廣參議。著有《勛卿遺稿》。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六。維基
鄧務(wù)忠(?—17世紀(jì)),字子良,號見馀,廣東廣州府南海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鄧務(wù)忠在天啟四年(1624年)中甲子科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登辛未科進(jìn)士三甲二四六名,刑部觀政,五年獲授蒼梧知縣,十年遷任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十一年巡按貴州,監(jiān)督軍餉。當(dāng)?shù)囟嗤了?,他維護(hù)大體,肅清紀(jì)綱,減省訟獄,栽切濫費,復(fù)蘇民困。之后因平定水西功勞,擬升任京卿;但遭權(quán)貴妒恨,改任湖廣參議。南明年間歷官太常少卿、左通政、通政使后去世。
人物簡介
【生卒】:?—1652 【介紹】: 清滿洲鑲白旗人,章佳氏。崇德間,從攻明寧遠(yuǎn)、錦州。入關(guān)后,轉(zhuǎn)戰(zhàn)山西、湖廣、江西。累擢護(hù)軍統(tǒng)領(lǐng)。后在衡州與李定國軍交戰(zhàn),遇伏陣亡。謚忠壯。
人物簡介
【生卒】:?—1652 【介紹】: 明末清初山西靜樂人,本姓高,長于許氏,訛為徐。出身行伍,累擢為游擊。明末屢與農(nóng)民軍戰(zhàn)斗,進(jìn)都督。順治初降清。后為總兵守辰州,與明將白文選戰(zhàn),被殺。謚忠節(jié)。
人物簡介
周光夏(?—17世紀(jì)),字士六,號敏山,河南開封府杞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周光夏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成進(jìn)士,獲授工部主事,抽分龍江,有盈馀數(shù)萬。他從郎中外任寧國知府,吏員都不敢欺騙他,又多獎拔文人和士大夫;再調(diào)官淮安,不順從高杰與劉澤清。北京陷落,他與路振飛中軍趙彪、張云沖、徐人杰、傅文亮、王啟、周逢豫共同守城。武愫南下,周光夏命令徐州指揮王文明假裝投降,與徐標(biāo)中軍卓圣、劉秉忠,同知鄭之俊,諸生吳汝珠、王太生擒獲武愫;遷任江西副使,負(fù)責(zé)督兵籌糧,來往福建廣東。隆武帝繼位,讓周光夏擔(dān)任太仆卿,管理尚寶司;明年(1645年)就以僉都御史巡撫江西。永歷帝即位,周光夏參與擁戴,歷任工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為官清廉,與嚴(yán)起恒、晏清友善。不久童琳彈劾他「越資序,題差用,私亂臺規(guī),非法」,唯永歷帝反而杖打童琳,他就晉升為工部尚書,但永歷二年就遭罷去此職務(wù)。肇慶再次失陷,里人江禹緒得清朝任作招撫,帶兵在平南江與周光夏相遇。他情緒激昂地數(shù)落江禹緒,禹緒最初還在得意忘形,聽到他的訓(xùn)話就垂頭喪氣,不敢回答。很快他兵敗,不愿投降,于是奮身戰(zhàn)斗,中彈而死。南明朝廷得知,追贈太子太保,謚忠烈。他能力出眾,有義氣,隨從志氣精銳,死后人們都為他惋惜。
人物簡介
【生卒】:1593—1626 【介紹】: 明常州府江陰人,字仲達(dá)。萬歷四十四年進(jìn)士,授南康推官,士民服其公廉。天啟間征為御史,屢上疏譏切近習(xí),為魏忠賢所害。有《落落齋遺集》。維基
李應(yīng)升(1593年—1626年),字仲達(dá),號次見。南直隸江陰人。晚明東林黨政治人物,東林七賢之一。李應(yīng)升為諸生李鵬翀之子。生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考中丙辰科進(jìn)士,授南康府司理推官,擅長刑事訴訟,曾經(jīng)平反了無辜的十九個死刑犯,把好幾個死罪真兇揪出處死,士大夫與鄉(xiāng)民佩服其公正廉明,把他跟泉州泉安的清官林學(xué)曾并稱,「前林后李,清和無比?!?,后升福建道御史。天啟二年(1622年),南康知府袁愚貞請李應(yīng)升主持白鹿洞書院,重修《白鹿洞書院志》。上呈魏忠賢七十二大罪,天啟五年(1625年)罷官歸里。藏書五萬于“落落齋”。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應(yīng)升被東廠緹騎逮捕,被捕之時,常州城聚集數(shù)萬居民,為其鳴冤。四月抵京,下鎮(zhèn)撫司,拷掠追贓。天啟六年(1626年)閏六月初二日,被殺于獄中。錢謙益為其作墓志銘。崇禎初年平反。追贈太仆寺卿,謚忠悼,南明弘光改謚忠毅。其子李遜之編有《落落齋遺稿》十卷。
人物簡介
【生卒】:1593—1644 【介紹】: 明浙江烏程人,字駿甫。天啟五年進(jìn)士。崇禎時官給事中。居諫垣九年,建言頗多。遷山東布政使。入為大理卿。十七年,得帝死訊,自殺。有《凌忠介集》、《湘煙錄》。維基
凌義渠(1593年—1644年4月26日),字駿甫,號茗柯,浙江湖州府烏程縣人,明代官員,官至大理寺卿。工于詩。李自成兵陷北京城,因而自縊殉國。弘光朝,贈刑部尚書,謚忠清。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府烏程縣織里鎮(zhèn)。長大后少負(fù)令聞,與同鄉(xiāng)里的溫璜被時任縣令馬思理賞識。天啟四年(1624年)中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聯(lián)捷進(jìn)士。崇禎三年(1630年),授禮科給事中,知無不言。凌義渠居諫垣九年,建白多。崇禎十六年(1643年),入朝為大理寺卿。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農(nóng)民起義軍進(jìn)攻北京,朝廷召對,凌義渠赴長安門,閉門守衛(wèi)。后傳來城陷消息,待凌義渠還朝,十九日崇禎皇帝已駕崩,于是扶墻哀號,以頭觸柱,血流滿面。門生勸其保重,他厲聲陰止,獨坐焚燒平生愛好之書。二十日破曉,先生穿紫衣拜闕,作遺書辭別父母,后懸梁自盡。年五十二歲。南明贈刑部尚書,謚忠清。清廷又賜謚忠介。
人物簡介
【生卒】:1593—1643 【介紹】: 明代州振武衛(wèi)(今山西代縣)人,字伯雅,一說字百雅,號白谷。萬歷四十七年進(jìn)士。授永城知縣,以才調(diào)商丘。天啟中,歷吏部主事、郎中。魏忠賢亂政,乞歸。崇禎八年,由驗封郎中超遷順天府丞。陜西農(nóng)民軍勢盛,地方人謂巡撫庸懦,乃推邊才用傳庭。次年赴撫陜。在任嚴(yán)征發(fā)期會,一切以軍法辦事,擒殺高迎祥、蝎子塊(拓養(yǎng)坤)等。與本兵楊嗣昌之議不合,遂相矛盾。十一年,與曹變蛟大破李自成。關(guān)中無戰(zhàn)事。旋以清兵入畿輔,被召入衛(wèi),要求見帝面陳大計。為楊嗣昌所誣,下獄。十五年,陜督汪喬年敗死,開封危急,乃起兵部侍郎,總督陜西。以朝命促戰(zhàn),出兵河南,敗于郟縣。還陜后,備戰(zhàn)練兵。明年加尚書,稱督師。復(fù)以朝命促戰(zhàn),不得已而出兵,敗于汝州,退至潼關(guān)而死。謚忠靖。有《白谷集》、《鑒勞錄》。維基
孫傳庭(1593年—1643年11月13日),字百雅,號白谷,山西代州振武衛(wèi)(今代縣)人,祖籍河南光山,明末政治人物,軍事將領(lǐng)。萬歷己未進(jìn)士,與流寇交戰(zhàn)多年,曾生擒高迎祥。崇禎末以兵部尚書為督師,防守潼關(guān),在朝廷催促下強行出戰(zhàn)李自成,大敗身死?!競魍ニ蓝魍觥?。清朝追謚忠靖。孫傳庭自幼聰穎,成年后高大魁梧,武藝精湛,弓馬絕倫。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jìn)士,初授永城縣知縣。天啟初年入京任職,為吏部驗封司主事,升稽勛司郎中,兩年后因不滿魏忠賢專政,棄官回鄉(xiāng)。崇禎八年(1635年)秋,孫傳庭返職,任驗封郎中,后改順天府府丞。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請纓任陜西巡撫,負(fù)責(zé)剿滅闖軍。傳庭在榆林建軍,號為秦軍(秦兵)。此時洪承疇正與李自成戰(zhàn)于陜北,盧象升調(diào)任宣大總督后,闖軍首領(lǐng)闖王高迎祥自湖廣復(fù)出,來到陜西,欲自漢中進(jìn)攻西安。傳庭領(lǐng)秦軍鎮(zhèn)守,高迎祥無法攻克,遂意圖自子午谷入,直逼西安。傳庭料之,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激戰(zhàn)四天后,高迎祥潰敗,后被俘,送往北京處死,而其外甥李自成繼任闖王。崇禎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在潼關(guān)南原被洪承疇與孫傳庭設(shè)伏擊潰,帶著殘部十七人往陜西商洛山逃亡。明軍情勢大好,然而清軍在此時攻入長城,崇禎帝急調(diào)洪承疇與孫傳庭回京防禦,李自成大難不死。孫傳庭與農(nóng)民軍鏖戰(zhàn)多年,屢建戰(zhàn)功,盧象升戰(zhàn)死后,孫傳庭代任其職,但因與楊嗣昌等人不和,頗受抑制。崇禎十二年(1639年),楊嗣昌彈劾孫傳庭假裝生病請求卸任,崇禎帝怒,把孫傳庭囚獄。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移軍河南,時河南大饑,史載:饑民“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shù)萬”。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圍攻開封,崇禎帝想起孫傳庭,把他從獄中釋放,起用為兵部右侍郎,奉命兵援汴梁。不久孫傳庭代替汪喬年為陜西總督,斬殺跋扈的賀人龍,接著傳庭又轉(zhuǎn)戰(zhàn)河南之地,連戰(zhàn)連勝,李自成遂向冢頭寨(在今南陽境)轉(zhuǎn)移,途中大量拋棄財物,明軍競相爭奪而亂陣,賊返兵而擊之,此役“天大雨,糧不至,士卒采青柿以食,凍且餒,故大敗”,造成了「柿園之?dāng) ?。明軍是役損失將校70馀人及步騎數(shù)千。傳庭敗歸陜西,計守潼關(guān)。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朝廷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wù),隨后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加督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wù),兵部侍郎張鳳翔進(jìn)言「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dāng),不可輕動」。崇禎帝不從。孫傳庭不欲倉促出戰(zhàn),可是在朝廷的催逼下,傳庭頓足嘆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不得已在八月親率白廣恩、高杰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guān),同時檄左良玉西上,總兵陳永福、秦翼明分別將河南與四川兵互為犄角。九月,孫傳庭大軍至汝州(河南郟縣)進(jìn)逼襄城,然天降大雨七日夜不止,久雨道路泥濘,糧車不能前行,孫傳庭不得已還軍迎糧,留陳永福為后拒。前軍既移,后軍亂,遂兵敗,李自成一日內(nèi)追殺四百里,直指孟津,明軍四萬馀人戰(zhàn)死,損失大量兵器輜重。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關(guān),總兵白廣恩、陳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萬軍圍攻孫傳庭,孫傳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孫傳庭戰(zhàn)死,時年51歲。崇禎卻認(rèn)為他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追贈或蔭官。同年十月,李自成攻破西安。孫夫人張氏率孫家二女三妾投井自殺,年僅八歲的幺子孫世寧被一老翁收養(yǎng)?!?a target='_blank'>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blockquote>
人物簡介
王忠孝(1593~1666),字長孺,號愧兩,福建惠安人。明崇禎元年 (1628)進(jìn)士,擔(dān)任戶部主事,由于個性耿介,任官盡職,不徇私包庇,因而得罪宦官鄧希詔,先后兩次遭構(gòu)陷,入獄長達(dá)廿八月。后雖有多次平反機(jī)會,但均未能復(fù)職。崇禎十七(順治元年?1644)年甲申之變后,他曾投入福王幕下,為反清復(fù)明奔走數(shù)年。永歷十七年(康熙二年?1663)十月,清師攻下廈門、金門兩島。忠孝知事無可為,乃應(yīng)鄭成功之邀,與好友辜朝薦于永歷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三月東渡澎湖,四月移居臺灣。忠孝留臺期間,頗受鄭氏父子禮遇,與寧靖王、沈光文、徐孚遠(yuǎn)諸遺老時相過從,于旅臺之第四年病逝臺灣,享年七十四歲。王忠孝生平詩作無多,據(jù)《惠安王忠孝公全集》一書,自卷九迄卷十一,所載詩作不過九十五題,約百馀首。王忠孝詩的內(nèi)容,主要以反映明清鼎革之際的時代動亂為主,可納入明代遺民文學(xué)的傳統(tǒng)來觀察?! ∧壳翱梢娡踔倚⒆髌?,最齊全者為臺灣省文獻(xiàn)會于1994年排印出版的《惠安王忠孝公全集》。根據(jù)書前〈點校說明〉,該書乃據(jù)王忠孝后裔所輯之未刊本,原有十二卷,而臺灣省文獻(xiàn)會之刊印本,僅保存?zhèn)髦绢愔械摹赐踔倚鳌怠ⅰ赐跏献V氏〉二文為附卷,故今刊印本,共分十一卷,另有附卷一卷。另外,江蘇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王忠孝公集》(福建叢書第二輯之八),由福建師大教授方寶川根據(jù)上述抄本重新整理,并以福建師大抄本為底本刊印。以下所錄即以方寶川編校的《王忠孝公集》為底本,參考臺灣省文獻(xiàn)會出版之《惠安王忠孝公全集》。 (廖振富撰)維基
王忠孝(1593年7月21日—1666年5月31日),字長儒,號愧兩,福建惠安南埔鄉(xiāng)沙格村(今惠安泉港區(qū)南埔鎮(zhèn)沙格村)人,明末政治人物。明朝、南明時期王忠孝生于明萬歷二十一年六月廿三日(1593年7月21日)。崇禎元年(1628年)王忠孝中進(jìn)士,并授戶部主事,由于個性耿介,以及任官盡職、不徇私包庇的關(guān)系,所以得罪宦官鄧希詔,先后兩次遭構(gòu)陷,入獄長達(dá)28月。崇禎十七年(1664年)甲申之變后,王忠孝投入福王朱由崧(后來的弘光帝)幕下為反清而努力。南明弘光帝授之為紹興府知府,擢副都御史,王忠孝推辭不受。隆武帝朱聿鍵授王忠孝兵部左侍郎,后辭。永歷帝授之為兵部右侍郎兼太常寺卿,再次辭而不受。
人物簡介
【生卒】:?—1648 【介紹】: 明末清初福建莆田人。萬歷四十七年進(jìn)士,授編修。天啟中與修《三朝要典》。崇禎初遷禮部侍郎,充實錄總裁。南京陷落后,唐王召為東閣大學(xué)士,從至汀州。唐王被俘,逃還鄉(xiāng)。起兵應(yīng)監(jiān)國魯王,攻取興化。清兵至,被殺。維基
朱繼祚(1593年—1649年),字立望,號胤岡,福建莆田人。明末政治人物。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崇禎時,累升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四年任會試同考官。歷任禮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因人言罷官。南明弘光帝時,重新啟用。后隆武帝召為東閣大學(xué)士。隆武帝逝,朱繼祚被清軍俘后釋放。魯王監(jiān)國時,朱繼祚在家鄉(xiāng)莆田舉兵響應(yīng),順治五年七月兵敗被俘,六年正月初十日在福州就義。乾隆四十一年,追謚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