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心行
(1).謂心施仁德而不表露于外。管子·形勢:“見與之交,幾於不親;見哀之役,於不結(jié);見施之德,幾於不報;四方所歸,心行者也?!?尹知章 注:“心行而不見,則四方歸之?!?span id="nh33fnf" class="book">《管子·形勢解》:“能心行德,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矣?!?br />(2).佛教語。變動不居之心。心以流行于事相為作用,故稱。《法華經(jīng)·方便品》:“佛知彼心行,故為説大乘?!?唐 白居易 《愛詠》詩:“辭章諷詠成千首,心行歸依向一乘。坐倚繩牀閑自念,前生應(yīng)是一詩僧?!?br />(3).猶品行。北史·祖珽傳:“ 孝徵 心行雖薄,奇略出人,緩急真可馮仗。” 宋 邵博 聞見后錄卷二二:“ 仁皇帝 每曰‘某心行不佳’,后竟除平章事,蓋 仁皇帝 盛德大度,不念舊惡故也?!?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一折:“人物不撐達(dá),服色儘奢華,心行更姦猾?!?/div>
《高級漢語詞典》:悔悟心行
反省思想、行為
《漢語大詞典》:孝稱(孝稱)
盡心行孝的名聲。后漢書·朱穆傳:“ 穆 字 公叔 。年五歲,便有孝稱。父母有病,輒不飲食,差乃復(fù)常?!?/div>
《漢語大詞典》:行私
懷著私心行事。管子·君臣下:“為人君者,倍道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span id="ndv7b3x" class="book">《呂氏春秋·貴公》:“ 桓公 行公去私惡,用 管子 而為五伯長;行私阿所愛,用 豎刁 而蟲出於戶?!?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上》:“彼清流相標(biāo)榜者,皆罔上行私者耳?!?魯迅 《華蓋集續(xù)編·我還不能“帶住”》:“但我又知道人們怎樣地用了公理正義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號,溫良敦厚的假臉,流言公論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無刀無筆的弱者不得喘息。”
《漢語大詞典》:緣道(緣道)
(1).謂以攀緣之心行道。莊子·齊物論:“不喜求,不緣道?!?成玄英 疏:“固不以攀緣之心行乎虛通至道者也。”
(2).沿途。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棲逸:“ 驎之 聞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餉,緣道以乞窮乏,比至 上明 亦盡。” 唐 韓愈 《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即提所作書,緣道歌吟,趨直言試?!?/div>
《漢語大詞典》:行精
心行潔凈。晏子春秋·問下二四:“行精而不以明污?!?張純一 注:“心行潔浄,隱人之惡?!?/div>
分類:心行潔凈
《國語辭典》:為善不欲人知(為善不欲人知)  拼音:wéi shàn bù yù rén zhī
默默行善而不希望別人知道。多指真心行善的人。如:「他每個月用無名氏的名義,捐款給慈善機關(guān)已達(dá)二十年。為善不欲人知,真令人敬佩。」
十六心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與十六行相同。(參見:道)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與十六行相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能通之義。大要有三種:一有漏道,善業(yè)通人使至善處,惡業(yè)通人使趣惡處,故善惡二業(yè)謂之道。所至所趣之處亦名為道,如地獄等之六道是也。凈土論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大乘義章八末曰:「所言道者,從因名也。善惡兩業(yè),通因至果,名之為道。地獄等報,為道所詣,故名為道。」二無漏道,七覺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謂之道。又行體虛融無礙,故為通之義。以通故,名為道。如道諦,道品,聲聞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義章十六曰:「諸行同體,虛融無礙。名之為通。通故名道。」三論玄義曰:「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咕闵嵴摱逶唬骸傅懒x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狗ń绱蔚谥兄略唬骸傅酪阅芡榱x,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華嚴(yán)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谷鶚勚w,排除一切障礙,無礙自在,謂之道。涅槃無名論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箖敉琳撟⑾略唬骸傅勒?,無礙道也?!勾蟪肆x章曰:「末伽?!筂a%rga梵語雜名曰:「末哩識。」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語所說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心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心為念念遷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惡之所念,謂之心行。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怪褂^五曰:「廣施法網(wǎng)之目,捕心行之鳥?!咕S摩經(jīng)佛國品曰:「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六趣往行,善惡悉善知也?!埂居帧啃闹心钅畈煌鼮樾男?。禪宗明心見性,不使心有昏昧也。六祖壇經(jīng)曰:「此須心行,不在口念。」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指人的心理活動。
心行不離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在于真宗,南無阿彌陀佛者,本愿之行,深信名號之緣由者,行者之信也。于信之上,自具如來之愿行,故離南無阿彌陀佛之行而無信,離信而無行。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又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參見:言語道斷)
正心行處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昧之一譯也。三味者正心行邪曲之處也。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云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究竟之真理,言語之道斷而不可言說。心念之處滅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之異名,心者遷流于剎那,皆云心行。瓔珞經(jīng)下曰:「一切言語斷道心行處滅?!咕S摩經(jīng)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語道斷。」止觀五上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谷释踅?jīng)中曰:「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顾鬃鳌竿瑪唷拐哒`。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叫做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意謂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語所能言說,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受諸心行特勝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十六特勝之一。(參見:十六特勝)
【三藏法數(shù)】
謂既與觀慧相扶,若證初禪一心支時,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顛倒;于一心中,獲得正受,是為特勝。
心行平等難
【三藏法數(shù)】
謂癡冥之人,多執(zhí)彼我之見,若能冤親平等,心無分別,是為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