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8詞典 3分類詞匯 25
《漢語大詞典》:疑異(疑異)
(1).疑義異文;疑問異議。后漢書·桓譚傳:“能文章,尤好古學(xué),數(shù)從 劉歆 、 楊雄 辯析疑異?!?span id="5vtbfzp" class="book">《后漢書·曹褒傳》:“諺言‘作舍道邊,三年不成’。會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br />(2).猜疑離心。后漢書·董卓傳:“明年春, 傕 因會刺殺 樊稠 於坐,由是諸將各相疑異, 傕 汜 遂復(fù)理兵相攻?!?br />(3).疑惑詫異。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洪端明入冥:“忽曛黑中一山橫前,有竅如月,數(shù)百人皆自此入。心方疑異,而身亦度竅矣?!?span id="dflrhf7" class="book">《三國演義》第一○四回:“卻説 魏延 在本寨中,夜作一夢,夢見頭上忽生二角,醒來甚是疑異。”
《漢語大詞典》:執(zhí)論(執(zhí)論)
提出異議或謂堅(jiān)持某種意見。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政體:“詔敕如有不穩(wěn)便,皆須執(zhí)論。比來惟覺阿旨順情,唯唯而過,遂無一言諫諍者,豈是道理?” 宋 葉適 《徐德操墓志銘》:“有所執(zhí)論,發(fā)於堅(jiān)毅,不可悗奪也?!?明 沈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大計(jì)部院互訐:“會考時 張綸 不能對眾執(zhí)論,察后乃輾轉(zhuǎn)煩凟?!?/div>
《國語辭典》:多話(多話)  拼音:duō huà
多嘴?!端疂G傳》第三八回:「小人問一聲,也不多話。」《紅樓夢》第七八回:「賈政聽了,便喝道:『多話!不好了再作,便作十篇百篇,還怕辛苦了不成!』」
《漢語大詞典》:持異(持異)
持有異議。漢書·孔光傳:“ 光 自先帝時議繼嗣有持異之隙矣,又重忤 傅太后 指,由是 傅氏 在位者與 朱博 為表里,共毀譖 光 ?!?span id="rrjlndh" class="book">《新唐書·魏少游傳》:“會率羣臣馬助軍, 少游 與 漢中王 瑀 持異,帝怒,貶 渠州 長史?!?/div>
分類:持有異議
《漢語大詞典》:遺議(遺議)
(1).謂遭致異議和非議。 唐 皎然 詩式·語似用事義非用事:“如 康樂公 ‘ 彭 薛 纔知恥, 貢公 未遺榮?;蚩蓛?yōu)貪競,豈足稱達(dá)生’,此申商榷三賢,雖許其退身,不免遺議,蓋 康樂公 欲借此成我詩,非用事也?!?明 姚士磷 《見只編》卷下:“嗟乎!噓噏畏懦遺議千秋,丈夫臨事可不為身后慮哉!” 清 錢泳 《履園叢話·雜記上·修志》:“試觀諸史,如史記漢書,雖出 馬 班 之手,尚不能無遺議,況他人邪!”
(2).指遺漏未及之評論。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格局》:“ 圣嘆 之評《西廂》,可謂晰毛辨髮,窮幽極微,無復(fù)有遺議於其間矣?!?清 柯悟遲 《漏網(wǎng)喁魚集》:“﹝ 同治 二年﹞ 太倉 錢鼎銘 井井有條,毫無遺議。”
《漢語大詞典》:議駁(議駁,議駮)
亦作“ 議駮 ”。
(1).議論錯雜不一。 漢 王充 論衡·異虛:“ 高宗 祭 成湯 之廟,有蜚雉升鼎而雊。 祖己 以為遠(yuǎn)人將有來者,説尚書家謂雉兇,議駮不同。”
(2).提出異議,予以駁回。《光緒政要》:“﹝二年,﹞特派 胡瑞瀾 提訊。嗣據(jù)該侍郎仍照原擬具奏,經(jīng)刑部以情節(jié)岐異議駁。”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二:“否則交部議奏時,我必議駁?!?/div>
《國語辭典》:集中營(集中營)  拼音:jí zhōng yíng
一種關(guān)押或隔離戰(zhàn)俘、異議分子或特定族群、宗教或政治信仰者的地方。集中營和一般監(jiān)獄的區(qū)別在于,集中營被關(guān)押者常因具有「某種特定身分」而被關(guān)押,往往不經(jīng)過法律與公正審判程序即遭拘留,或沒有確切的關(guān)押期限。參見「勞改營」、「集體恐怖營」條。
《國語辭典》:退有后言(退有後言)  拼音:tuì yǒu hòu yán
當(dāng)面順從,背后卻有不服從的言論?!稌?jīng)。益稷》:「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div>
《國語辭典》:工業(yè)民主制(工業(yè)民主制)  拼音:gōng yè mín zhǔ zhì
就企業(yè)經(jīng)營有關(guān)事項(xiàng)賦予員工共同決定審議、同意、異議及建議等不同層次的參與權(quán)。
《國語辭典》:次文化  拼音:cì wén huà
1.社會中,各團(tuán)體的價值、規(guī)范及信念而與主流文化有所差異者。
2.對社會主流文化提出異議的文化與符號表達(dá),常為主流社會企圖壓抑與排除,但也常成為影響社會變遷的動力,并形塑未來的主流文化。如對古典菁英文化提出挑戰(zhàn)的青少年次文化、流行與大眾文化等。也稱為「副文化」、「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