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9詞典 1分類詞匯 8
《國語辭典》:齊聲(齊聲)  拼音:qí shēng
1.眾口同聲的說?!度龂萘x》第一回:「玄德、云長齊聲應(yīng)曰:『如此甚好?!弧?br />2.名聲相等?!逗鬂h書。卷六○上。馬融傳》:「融由是顯名,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齊聲稱。」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東平齊聲于楊史,淮南取貴于食時(shí)?!?/div>
《國語辭典》:合口  拼音:hé kǒu
1.可口、適合口味?!稘h書。卷八七。揚(yáng)雄傳下》:「美味期乎合口,工聲調(diào)于比耳?!?br />2.齊聲、同聲?!队⒘覀鳌返诙兀骸高@些人便合口說道:『敢不從命!』」
3.會(huì)合處、交會(huì)處?!吨軙>硪?。文帝紀(jì)上》:「太祖乃遣大都督梁禦率步騎五千鎮(zhèn)河、渭合口,為圖河?xùn)|之計(jì)?!?br />4.吵嘴、斗嘴。《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第一○出》:「你如今與我收拾行李,和我一同去還心愿,也免在家閑爭合口?!埂端疂G傳》第七回:「官人休要坐的,娘子在廟中和人合口?!?br />5.合口呼的簡稱。參見「合口呼」條。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六:「蜀人訛登字,則一韻皆合口?!?br />6.傷口結(jié)痂瘉合。如:「這傷口還未合口,不能亂動(dòng)。」
《國語辭典》:合口呼  拼音:hé kǒu hū
字音里有ㄨ介音或主要元音為ㄨ。如「歡」(ㄏㄨㄢ)、「呼」(ㄏㄨ)。稱為「合口呼」。簡稱為「合口」。
《漢語大詞典》:一辭(一辭)
(1).猶一言。一句話或一個(gè)字。《淮南子·繆稱訓(xùn)》:“胡通於一伎,察於一辭,可與曲説,未可為廣應(yīng)也?!?span id="fziz0hy" class="book">《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 子夏 之徒不能贊一辭?!?span id="spwnevd" class="book">《舊唐書·陸馀慶傳》:“累遷中書舍人。 則天 嘗引入草詔, 餘慶 惶惑,至晚竟不能措一辭。” 明 王守仁 《與安之書》:“今但取 朱子 所自言者表章之,不加一辭。”
(2).謂異口同聲。 宋 蔡絳 鐵圍山叢談卷六:“ 魯公 盛德,蓋自小官時(shí)??N紳閒一辭謂之有手段。”
(3).一面之辭。宋史·葉清臣傳:“茍 用章 之狀果虛, 守懃 之罪果白, 用章 更寘重科,物論亦允,無容偏聽一辭,以虧王道無黨之義。”
(4).告辭,辭別。禮記·表記:“事君難進(jìn)而易退,則位有序;易進(jìn)而難退,則亂也,故君子三揖而進(jìn),一辭而退,以遠(yuǎn)辭也?!?南朝 梁 蕭鈞 《晚景游泛懷友》詩:“一辭 金谷苑 ,空想竹林游?!?唐 吳融 《落葉》詩:“紅影飄來翠影微,一辭林表不知?dú)w?!?/div>
《國語辭典》:一口  拼音:yī kǒu
1.一人?!稘h書。卷九九。王莽傳下》:「一切調(diào)上公以下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錢三千六百?!挂卜Q為「一口子」、「一口兒」。
2.眾口同聲。《新唐書。卷一○三。張玄素傳》:「天下翕然,一口頌歌?!?br />3.一言,指口氣堅(jiān)定不變。如:「一口咬定」。《文選。左思。魏都賦》:「四海齊鋒,一口所敵。」
4.計(jì)算牲畜、物品的單位名詞。如:「一口羊」、「一口鍋」。《三國演義》第四回:「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愿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br />5.咬嚼一下,稱為「一口」。
6.形容數(shù)量很少。如:「一口飯」、「一口水」。也稱為「一口子」、「一口兒」。
7.滿口?!秲号⑿蹅鳌返谌呋兀骸钢宦犓蛑豢诔V莸泥l(xiāng)談道?!?/div>
《漢語大詞典》:同辭(同辭)
(1).謂用語、稱號(hào)相同。《公羊傳·隱公七年》:“春秋貴賤不嫌同號(hào),美惡不嫌同辭?!?何休 注:“若繼體君亦稱即位,繼弒君亦稱即位?!?徐彥 疏:“謂美惡不嫌者通其同辭,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辭也?!?span id="mwvvwgy" class="book">《漢書·敘傳上》:“十餘年間,外內(nèi)騷擾,遠(yuǎn)近俱發(fā),假號(hào)云合,咸稱 劉 氏,不謀而同辭?!?br />(2).猶言異口同聲。意見一致。國語·晉語九:“﹝ 閻明 叔褒 ﹞同辭對(duì)曰:‘吾小人也。貪,饋之始至,懼其不足,故嘆?!?span id="ko6pghf" class="book">《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明年春,復(fù)欲出軍。諸大臣以為數(shù)出罷勞,同辭諫 恪 , 恪 不聽?!?span id="34dpzhp" class="book">《晉書·元帝紀(jì)》:“冠帶之倫,要荒之眾,不謀同辭者,動(dòng)以萬計(jì)?!?/div>
《漢語大詞典》:萬口一辭(萬口一辭)
猶言異口同聲。形容所有的人都是一個(gè)說法。 唐 孫樵 《武皇遺劍錄》:“群疑膠牢,萬口一辭?!?明 李贄 《題孔子像于芝佛院》:“萬口一辭,不可破也?!币嘧鳌?萬口一詞 ”。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jié):“現(xiàn)在萬口一詞,愿立 永康王 ,不可更改。”
《漢語大詞典》:同然一辭(同然一辭)
猶異口同聲。 唐 韓愈 《諱辯》:“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明 李贄 《答劉晉川》書:“何乃同然一辭,效兒女故態(tài)也?”
分類:異口同聲
《漢語大詞典》:相與一口(相與一口)
串通一氣,異口同聲。韓非子·孤憤:“朋黨比周,相與一口,惑主敗法,以亂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