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781,分119頁顯示  上一頁  70  71  72  73  74  76  77  78  79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羅怛囊計度
愿作度生
愿度
難度
難度海
六度萬行
計度
眾生好度人難度
藥醫(y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超度
五人──初度五人
六度行──廣六度行
十度各三行
不能度無緣
第一會,度九十六俱胝聲聞眾
羅怛囊計度
【佛學(xué)大辭典】
(佛名)Ratnaketu,佛名。譯曰寶幢。見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jīng)。
愿作度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愿作佛心與愿作度眾生心之稱。(參見:愿作佛心)。
愿度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十度之一。(參見:度)附錄。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度之一。(參見:十度)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渡也。生死譬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人,謂之度。又梵語波羅蜜,譯曰度。渡生死海之行法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與渡同義,如舟子渡人過海的意思。2。出或離的意思,出是出離世俗,離是脫離生死。
十度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與十波羅蜜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初六者如前。第七方便度,善巧方便,自積功德,又濟度一切有情度也。第八愿度,修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大愿也。第九力度,行思擇力與修習(xí)力也。謂思惟諸法而修習(xí)之也。十智度,修自利利他之二智也。與前之第六度所以異者,彼為觀空理之智慧,而此為照有相之智慧也。故二度相對。第六度為慧度。第十度為智度。以上十度如其次第,即菩薩十地之波羅蜜行也。(參見:唯識論九。參照波羅蜜)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與十波羅蜜同。
難度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同難化。剛強之眾生,濟度為難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眾生剛強,很難濟度。
難度海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謂生死海也。生死之海,深廣難渡也。六十華嚴經(jīng)五曰:「已度難度海?!故∨派痴撘仔衅吩唬骸赋吮税说来?,能度難度海?!?/div>
六度萬行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略則六度,廣則萬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
計度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以意識的作用去思量分別種種的事物。
眾生好度人難度
【俗語佛源】
佛教認為:佛、菩薩以普度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為己任。普度眾生不但要具備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還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眾生宿世今生之事與心中所想,能了解眾生種種聲音和言語的意義,能幫助眾生解除任何煩惱。用六通去度化眾生,謂之「游戲神通」。從佛、菩薩的角度來說,自然是「眾生好度」了。為什么說「人難度」呢?因為凡人不具備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個人,往往也很難,不能如愿。俗語「眾生好度人難度」,意思是人心險惡叵測,難以理喻。如《水滸傳》第三十回:「常言道:眾生好度人難度。原來你這廝外貌像人,倒有這等賊心賊肝!」(李明權(quán))
藥醫(y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俗語佛源】
眾生要得道度化,出離生死苦海,必須要同佛法「有緣」,才能「感應(yīng)道交」。這個「緣」,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進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無緣」呢?這就是經(jīng)上常說的「八難」?!赴穗y」可以分作四類:一是苦障之難,包括地獄、餓鬼、畜生和盲聾喑啞。二是樂障之難,包括北洲和長壽天。該二處的眾生壽長多樂,但缺乏智慧,甚至誤以為已入「涅槃」。三是惡增之難,即「世智辨聰」,自以為是,妄執(zhí)堅固。四是善微之難,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難」者,便于佛法無緣。靈丹妙藥,只能醫(yī)治命不該絕的病癥;同樣,佛法廣大,只能度化有緣的人。這就是俗語「藥醫(y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的含義。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藥醫(y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盡著自家意思,大了膽醫(yī)去,或者他命不該絕,就好了也未可知?!梗ɡ蠲鳈?quán))
超度
【俗語佛源】
《地藏經(jīng)》稱:初死的人如果生前多造惡業(yè),死后又沒人為他追薦,其神識就可能投生到餓鬼、地獄等惡道中去。在死者「罪福未定」的七七四十九天內(nèi),以「善愿功德力」回向死者,使他不投生于地獄等惡道而轉(zhuǎn)生人天等「善趣」,俗謂之「超度」。超度之俗大約始于梁武帝所創(chuàng)的盂蘭盆會。盂蘭盆系梵語ullambana的音譯,意為救倒懸,即解救淪落地獄、餓鬼中的眾生的倒懸之苦。唐時民間已盛行超度。如唐·張《朝野僉載》卷四載:「村人遂于陂中設(shè)齋超度。」超度的具體內(nèi)容包括念佛、誦經(jīng)、營齋、做道場等。超度又有超升、超生、超拔、超幽等說法,舉例如下:《黑籍冤魂》第二四回:「禁錮之于阿皮地獄,永永埋頭,不使再有超生之日?!褂秩纭督鹌棵吩~話》第二八回:「叫賊淫婦陰山背后永世不得超生?!褂秩纭敦ポd繁華夢》第十七回:「不如一發(fā)請幾名師傅和幾位禪師,開壇講經(jīng),超升作福?!菇褚嘁隇榫戎⒔饷摰纫?。舉二例:孫中山《行易知難》:「本大總統(tǒng)看到北方學(xué)界,都是在這樣的苦海之中,所以想要去超度他們?!褂秩纭犊谷崭柚{·今年到了新四軍》:「今年到了新四軍,百姓個個得超生?!梗ɡ蠲鳈?quán))
五人──初度五人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謂佛初出家入山修道,父王思念,乃命陳如等五人,尋訪隨侍。及佛成道,因念五人當先度脫,故在鹿苑,先調(diào)其根性,為說苦、集、滅、道,四諦之法,而得解脫,是為初度五人也。
〔一、阿若憍陳如〕,梵語阿若,華言已知,此其名也;梵語憍陳如,華言火器,此其姓也。以其是婆羅門種,由先世事火,故云火器,乃佛之舅氏也。(梵語婆羅門,華言凈行。事火者,法華文句云:火有二義,照也,燒也。照則暗不生,燒則物不生,所以事之因為姓也。)
〔二、頞鞞〕,梵語頞鞞,華言馬勝,亦云馬師,乃佛之家族也。
〔三、跋提〕,梵語跋提,華言小賢,乃佛之家族也。
〔四、十力迦葉〕,梵語迦葉,又云婆敷(無翻),亦佛之舅氏。非大迦葉,亦非三迦葉也。(大迦葉,即摩訶迦葉。三迦葉,即優(yōu)樓頻羅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也。)
〔五、拘利太子〕,拘利太子,乃斛飯王之長子,即佛之從兄弟也。
六度行──廣六度行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具光明定意經(jīng),亦名六德行)
〔一、廣施〕,曠大曰廣,舍財曰施。謂行施者,既懷廣大之心,應(yīng)當知身非常,四大不凈,會歸敗壞;知身既不我有,財物亦是虛幻,乃至世間萬物皆悉無常,由是觀身非身,觀物非物,縱心恣施,了無掛礙;復(fù)能廣弘法施,開化愚蒙,故曰廣施。(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二、廣戒〕,戒,律也。戒品雖多,不出身口意之三業(yè),謂或見眾寶珍琦,凡諸可意之物,身雖貧乏,不妄貪取;或見細妙之色,內(nèi)觀朽爛,生厭離心,乃至不殺、不盜、不淫等,皆身戒也。或以惡言加己,乃以善言和語至誠而答,乃至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皆口戒也。復(fù)能思惟生死,常懷解脫,又能修習(xí)道品之要,深入無為之理,乃至不貪、不瞋、不癡等,皆意戒也。修行之人,于此三業(yè)之戒,自既堅持不犯,復(fù)能展轉(zhuǎn)化他,廣弘戒法,故曰廣戒。
〔三、廣忍〕,忍者,耐也。謂菩薩修行之時,若人罵詈,知其從聲,而出于此,觀了言語性空,意亦如是,視諸慚辱,空無所有,如此則瞋恚不生,忍行可進。身既能爾,復(fù)能展轉(zhuǎn)化他,令行忍耐,故曰廣忍。(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四、廣精進〕,謂菩薩修行道品,當勤精進,節(jié)其飲食,除于睡臥,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為人,廣說法要,不以為煩;開教愚頑,不辭勞倦。自既能爾,復(fù)能展轉(zhuǎn)化他,令其精進。故曰廣精進。
〔五、廣一心〕,一心者,心不雜亂也。謂菩薩修行禪定之時,一心寂靜,離諸散亂。于孝事父母,尊敬師友,斷愛遠俗,空閑寂寞,皆當專一其心;乃至多欲、多諍、多作、多惱,或譽或毀,或利或失,于是等處,并當專一其心,不撓不動。自既能爾,復(fù)能展轉(zhuǎn)化他,于一切時處,皆一其心。故曰廣一心。
〔六、廣智慧〕,智慧者,照了萬法,通達無礙也。謂菩薩修行之時,若墮見聞,則有一切塵境所蔽,當以智慧一一照了,觀其所起,察其所滅;處愛欲中,心在道品之藏;寄濁惡界,心游清凈之鄉(xiāng);入險隘路,心思方便之道。故能絕三界之妄想,證涅槃之真空。自既能爾,復(fù)能展轉(zhuǎn)化他,令修智慧。故曰廣智慧。(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十度各三行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唯識論)
度者,超度也。謂此十度各有三種殊勝行門,菩薩修行此法,則能自利利他,度諸眾生;離生死此岸,越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同證無上菩提。(梵語涅槃,華言滅度。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施度三行〕,此施度有三種:一、財施,謂以己所有財物,施與他人,令其安樂;二、法施,謂以佛法,為諸眾生演說,令其開悟;三、無畏施,謂于諸眾生,無殺害心,令其無所怖懼,是為施度三行。
〔二、尸度三行〕,尸,梵語具云尸羅,華言清涼,又翻為戒。此戒度有三種:一、攝律儀戒,謂持佛戒律,具眾威儀;二、攝善法戒,謂身口意所作善法,皆悉攝持;三、饒益有情戒,謂以慈悲喜舍之心,與眾生樂,拔眾生苦,平等利益,是為尸度三行。
〔三、忍度三行〕,此忍度有三種:一、耐怨害忍,謂若遇怨憎毒害,安然忍耐,無返報心;二、安受苦忍,謂若遇水火刀杖眾苦所逼,恬然忍受;三、諦察法忍,謂諦審諸法,體性虛幻,而本無生滅,安然忍可,是為忍度三行。
〔四、進度三行〕,此進度有三種:一、被甲精進,謂起大誓愿心,修諸勝行;二、攝善精進,謂修方便行,進趣無上菩提;三、利樂精進,謂勤化眾生,咸修于道,是為進度三行。
〔五、禪度三行〕,禪,梵語具云禪那,華言靜慮。此禪度有三種:一、安住靜慮,謂亂想不起,深入禪定;二、引發(fā)靜慮,謂智慧現(xiàn)前,生諸功德;三、辦事靜慮,謂功行圓成,利益眾生,是為禪度三行。
〔六、慧度三行〕,此慧度有三種:一、生空無分別慧,謂平等照了俗諦之法,無生滅相;二、法空無分別慧,謂平等照了真諦之法,悟性本空;三、俱空無分別慧,謂全照中道,超前二空,悉皆平等,是為慧度三行。(俗諦者,謂建立一切法也;真諦者,謂泯絕一切法也。)
〔七、方便度三行〕,此方便度有三種:一、進趣果向方便,謂修諸功德,回向佛果;二、巧會有無方便,謂能善巧融會真俗二諦之理;三、不舍不受方便,謂拔濟眾生,了達能所皆空,而不舍離,是為方便度三行。
〔八、愿度三行〕,此愿度有三種:一、求菩提愿,謂自求佛果;二、利樂他愿,謂救度一切眾生;三、外化愿,謂外化有情,亦起自利利他之愿,是為愿度三行。
〔九、力度三行〕,力即力用。謂此力度有三種:一、思擇力,謂思惟揀擇一切善法,而得其力;二、修習(xí)力,謂修行數(shù)習(xí)殊勝妙行,證得其力;三、變化力,謂神通力用,化度眾生,是為力度三行。
〔十、智度三行〕,此智度有三種:一、無相智,謂觀達一切諸法性本自空;二、受用法樂智,謂修行證得一切種智,恒自受用,得大自在;三、成熟有情智,謂教化饒益一切眾生,成就道果,是為智度三行。(一切種智,謂知一切道,知一切種,即佛智也。)
不能度無緣
【三藏法數(shù)】
不能度無緣者,謂佛能化導(dǎo)一切眾生,而不能度無緣之人也。
第一會,度九十六俱胝聲聞眾
【三藏法數(shù)】
梵語俱胝,華言百億。記云:若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作佛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以七寶金銀鍮石銅鐵木石泥土,或以繒縷,或以?畫,作佛形像;及窣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節(jié)大,或以香花、諸妙供具而為供養(yǎng),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于第一會中,剃發(fā)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梵語窣堵波,華言高顯,即塔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