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781,分119頁顯示  上一頁  61  62  63  64  65  67  68  69  70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大度師
大智度論
支度
五印度
六度
六度說意
六度果報
六度譬喻
六度滿相
六度經(jīng)
六度集經(jīng)
六度無極
六度無極經(jīng)
六度六譬
中印度諸國
大度師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如言大導師。言佛菩薩為導眾生度生死海者。智度論三十三曰:「為世作大度師興顯佛法?!?br />【佛學常見辭匯】
大導師的意思。
大智度論
【佛學大辭典】
(書名)百卷,龍樹菩薩造,秦羅什譯。釋大品般若經(jīng)。
支度
【佛學大辭典】
(雜語)謂度修法供養(yǎng)物等支具之意。陀羅尼集經(jīng)十二有莊嚴道場及供養(yǎng)具支料度法一品。
五印度
【佛學大辭典】
(雜名)又曰五天竺。以印度區(qū)畫東西南北中之五處。西域記二曰:「五印度之境,周九萬馀里。」
六度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六波羅蜜也。舊稱波羅蜜,譯言度。新稱波羅蜜多,譯言到彼岸。度為度生死海之義,到彼岸為到涅槃岸之義,其意一也。其波羅蜜之行法有六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仁王經(jīng)上曰:「六度四攝一切行?!?參見:波羅蜜)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別真理也,此六度為萬行之總體。前五為福行,后一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斷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佛學常見辭匯】
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瞋恚,精進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亂,般若能度愚癡。請參見附表。



┌───────────────────┐
6   5   4   3   2   1
般   禪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進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斷 無法生 饒攝律 無法財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儀 畏施施
智智智     精進進 法   有法戒 施
智       進   忍   情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瞋   毀   慳
癡   亂   怠   ?!  》浮  ∝?br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大般若經(jīng)云:「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密中。以無所舍法,應(yīng)具足檀波羅密。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應(yīng)具足尸羅波羅密。心不動故,應(yīng)具足羼提波羅密。身心精進不懈怠故,應(yīng)具足毗梨耶波羅密。不亂不昧故,應(yīng)具足禪波羅密。于一切法不著故,應(yīng)具足般若波羅密?!?br />【三藏法數(shù)】
(出六度集經(jīng))
〔一、檀那〕,梵語檀那,華言布施。施有二種:一者財施,謂以飲食、衣服、田宅、珍寶及一切資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謂從諸佛及善知識,聞?wù)f世間、出世間善法,以清凈心轉(zhuǎn)為他說也。
〔二、尸羅〕,梵語尸羅,華言性善。謂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據(jù)義而譯也。正翻止得,謂止惡得善也。又翻為戒,謂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惡也。
〔三、羼提〕,梵語羼提,華言忍辱。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謂于恭敬供養(yǎng)中,不生憍逸,于嗔罵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謂于寒熱風雨饑渴等法,惱害之時,能安能忍,不生嗔恚憂愁也。
〔四、毗梨耶〕,梵語毗梨耶,華言精進。精進有二種:一者身精進,謂若勤修善法,行道禮誦,與夫講說,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進,謂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續(xù),不自放逸也。
〔五、禪那〕,梵語禪那,華言靜慮。專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謂也。禪有二種:一者世間禪,謂色界、無色界、凡夫所修禪也。二者出世間禪,謂聲聞、緣覺、菩薩所修禪也。
〔六、般若〕,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謂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為諸眾生種種演說也。
六度說意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有二義:一對治之故,二次第生之故。對治之故,對于善法有六事:一慳法,二惡業(yè),三恚心,四懈怠,五亂心,六愚癡也。以此六法因緣之故,不得無上菩提。為欲壞六法之故,說六波羅蜜。次第生者,菩薩舍一切世俗之物,出家學道,名為檀波羅蜜。既出家,受菩薩戒,名為尸羅波羅蜜。以護戒之故,雖有罵打,亦默受而不報,名為羼提波羅蜜。戒既清凈,勤修善道,名為毗梨耶波羅蜜。以精進之故,五根調(diào)伏,名為禪波羅蜜。五根既調(diào),知真法界,名為般若波羅蜜。
六度果報
【佛學大辭典】
(雜語)一施感富,二戒感具色,三忍感力,四進感壽,五禪感安,六智感辯。見善戒經(jīng)。
六度譬喻
【佛學大辭典】
(雜語)智慧為母,布施為乳母,戒為養(yǎng)母,忍辱為莊嚴具,精進為養(yǎng)育者,禪定為浣濯。見華嚴經(jīng)。
六度滿相
【佛學大辭典】
(雜語)修六度各有滿時。尸毗王代鴿者,布施之滿也。普明王舍國者,戒之滿也。羼提仙人割肉無恨者,忍之滿也。大施太子抒海并贊佛者,精進之滿也。尚阇梨鵲巢頂上者,禪定之滿也。劬嬪大臣分地息諍者,智之滿也。見俱舍論十八,輔行三之二,觀音玄記下,四教儀。
六度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jīng)之略名。又六度集經(jīng)之略名。
六度集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參見:上)
六度無極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六波羅蜜也。波羅蜜舊譯為度,或譯為度無極。菩薩六度之行法無窮極,故曰度無極。
六度無極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六度集經(jīng)之異名。
六度六譬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六度)
六度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六波羅蜜也。舊稱波羅蜜,譯言度。新稱波羅蜜多,譯言到彼岸。度為度生死海之義,到彼岸為到涅槃岸之義,其意一也。其波羅蜜之行法有六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仁王經(jīng)上曰:「六度四攝一切行。」(參見:波羅蜜)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別真理也,此六度為萬行之總體。前五為福行,后一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斷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佛學常見辭匯】
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瞋恚,精進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亂,般若能度愚癡。請參見附表。



┌───────────────────┐
6   5   4   3   2   1
般   禪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進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斷 無法生 饒攝律 無法財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儀 畏施施
智智智     精進進 法   有法戒 施
智       進   忍   情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瞋   毀   慳
癡   亂   怠   ?!  》浮  ∝?br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大般若經(jīng)云:「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密中。以無所舍法,應(yīng)具足檀波羅密。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應(yīng)具足尸羅波羅密。心不動故,應(yīng)具足羼提波羅密。身心精進不懈怠故,應(yīng)具足毗梨耶波羅密。不亂不昧故,應(yīng)具足禪波羅密。于一切法不著故,應(yīng)具足般若波羅密。」
【三藏法數(shù)】
(出六度集經(jīng))
〔一、檀那〕,梵語檀那,華言布施。施有二種:一者財施,謂以飲食、衣服、田宅、珍寶及一切資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謂從諸佛及善知識,聞?wù)f世間、出世間善法,以清凈心轉(zhuǎn)為他說也。
〔二、尸羅〕,梵語尸羅,華言性善。謂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據(jù)義而譯也。正翻止得,謂止惡得善也。又翻為戒,謂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惡也。
〔三、羼提〕,梵語羼提,華言忍辱。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謂于恭敬供養(yǎng)中,不生憍逸,于嗔罵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謂于寒熱風雨饑渴等法,惱害之時,能安能忍,不生嗔恚憂愁也。
〔四、毗梨耶〕,梵語毗梨耶,華言精進。精進有二種:一者身精進,謂若勤修善法,行道禮誦,與夫講說,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進,謂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續(xù),不自放逸也。
〔五、禪那〕,梵語禪那,華言靜慮。專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謂也。禪有二種:一者世間禪,謂色界、無色界、凡夫所修禪也。二者出世間禪,謂聲聞、緣覺、菩薩所修禪也。
〔六、般若〕,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謂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為諸眾生種種演說也。
中印度諸國
【佛學大辭典】
(地名)玄奘西域記曰:「中印度諸國曰波理夜呾羅,曰秣菟羅(原注亦謂三波訶),曰薩他尼濕伐羅,曰窣祿勒那,曰秣底補羅,曰瞿毗霜那,曰堊醯掣呾羅,曰毗羅刪拿,曰劫比他(原注舊謂僧伽舍),曰羯若鞠阇,曰阿踰陀,曰阿耶穆祛,曰缽羅耶迦,曰憍賞彌(原注舊謂拘睒彌),曰鞞索迦,曰室羅伐悉底(原注舊謂舍衛(wèi)),曰劫比羅伐窣堵(原注舊曰迦毗羅衛(wèi)),曰藍摩,曰拘尸那揭羅,曰婆羅痆斯,曰戰(zhàn)主,曰吠舍釐(原注舊曰毗舍離),曰尼波羅,曰摩揭陀(原注舊曰摩迦陀,又曰摩竭提),曰伊爛拿缽伐多,曰瞻波,曰羯朱嗢祇羅(原注彼俗言羯蠅羯羅),曰奔那伐潬那,曰憍薩羅,曰摩醯濕伐羅補羅,凡三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