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高級漢語詞典》:塤篪
塤為土制樂器,篪為竹制樂器,塤篪合奏聲音和諧。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漢語大詞典》:隨流(隨流)
(1).應(yīng)和合拍。《文選·宋玉〈高唐賦〉》:“當(dāng)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隨流?!?李善 注:“鳥之哀鳴,有同歌曲,故言赴曲。隨流者,隨鳥類而成曲也?!?br />(2).隨著江水流到之處。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於是乃命使西征,隨流而攘,風(fēng)之所被,罔不披靡?!?br />(3).順應(yīng)潮流。 唐 薛逢 《酬牛秀才登樓見示》:“年光同過隙,人事且隨流?!?清 曹寅 《東城泛舟至齋僧館誦愚山先生榮園句和雪坪來韻》:“即賞感前修,隨流問時派。” 清 梅曾亮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公薨,人無知不知,皆喟然曰:‘古君子不存於今?!还毱湫钨|(zhì)亡耳。浩浩然隨流平進,而不攓撅於升降也?!?/div>
《國語辭典》:和鳴(和鳴)  拼音:hé míng
鳥的鳴聲相應(yīng)和。比喻音樂或歌唱聲調(diào)相諧?!蹲髠鳌Gf公二十二年》:「鳳皇于飛,和鳴鏘鏘?!埂段倪x。嵇康。琴賦》:「遠而聽之,若鸞鳳和鳴戲云中?!?/div>
《國語辭典》:和聲(和聲)  拼音:hé shēng
1.歌曲中一人或眾人應(yīng)和的部分。
2.音樂上指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規(guī)律同時發(fā)聲。
《國語辭典》:和歌  拼音:hé gē
一種日本傳統(tǒng)韻文。盛行于平安朝時代。今則專稱節(jié)奏為五、七、五、七、七共三十一音的短歌形態(tài)之抒情詩。
《漢語大詞典》:和哥
見“ 和歌 ”。
分類:和哥
《漢語大詞典》:允諧(允諧)
(1).和諧一致。《書·益稷》:“庶尹允諧。” 孔穎達 疏:“信皆和諧,言職事修理也?!?br />(2).妥善;成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憍賞彌國:“僉曰允諧,如其籌策?!?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梅女:“請以新帛作鬼囊,俾妾得附君以往,就 展氏 求婚,計必允諧?!?br />(3).答應(yīng)和好。《天雨花》第二回:“夫人無奈來允諧,中堂閒話片時辰。”
《漢語大詞典》:應(yīng)人(應(yīng)人)
順應(yīng)人;應(yīng)和人。語出《易·兌》:“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莊王:“制為應(yīng)天改之,樂為應(yīng)人作之?!?漢 王充 論衡·明雩:“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隨行而應(yīng)人。”
《漢語大詞典》:丕應(yīng)(丕應(yīng))
很好地應(yīng)和。書·皋陶謨:“其弼直,惟動丕應(yīng)?!?孫星衍 疏:“天下大應(yīng)之。”宋史·樂志十:“紛綸丕應(yīng),保祐下方?!?/div>
《國語辭典》:應(yīng)和(應(yīng)和)  拼音:yìng hè
1.呼應(yīng)、響應(yīng)?!稘h書。卷七○。陳湯傳》:「時康居兵萬馀騎分為十馀處,四面環(huán)城,亦與相應(yīng)和?!埂端螘?。卷七四。沈攸之傳》:「敬兒、文和斬其使,馳表以聞;柏年、道和、佩玉懷兩端,密相應(yīng)和?!?br />2.酬答、應(yīng)答。漢。桓譚新論〉:「哀帝時,有老人范蘭,言年三百歲,初與人相見,則喜而相應(yīng)和,再三,則罵而逐人?!?/div>
《漢語大詞典》:應(yīng)求(應(yīng)求)
應(yīng)和,響應(yīng)。語出易·乾:“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焙蠖嘤糜谥疙憫?yīng)征召。魏書·高祖孝文帝紀(jì):“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帛二匹;孝悌廉義、文武應(yīng)求者,皆以名聞?!?/div>
《漢語大詞典》:司應(yīng)(司應(yīng))
相互應(yīng)和。《文選·潘岳〈笙賦〉》:“管攢羅而表列,音要妙而含清,各守一以司應(yīng),統(tǒng)大魁以為笙。” 李周翰 注:“言竹管各守一聲,以主相應(yīng)?!?/div>
《國語辭典》:酬和  拼音:chóu hè
以詩詞相互酬答唱和?!稌x書。卷六二。劉琨傳》:「諶素?zé)o奇略,以常詞酬和?!乖M鯇嵏Α段鲙?。第二本。第一折》:「想著他昨夜詩,依前韻,酬和得清新。」也稱為「酬唱」。
《國語辭典》:附和  拼音:fù hè
1.自己毫無定見,隨他人意見或行動而同聲應(yīng)和?!豆沤裥≌f。卷四○。沈小霞相會出師表》:「或時唾罵嚴(yán)賊,地方人等齊聲附和?!埂段拿餍∈贰返谌兀骸改闳绾蔚垢胶推鹦曼h來?索性要開學(xué)堂了?!?br />2.依附勾結(jié)。宋。葉適國子監(jiān)主簿周公墓志銘〉:「聲連勢合,附和傾朝廷?!埂睹魇?。卷一七九。列傳。鄒智》:「李林甫、牛仙客與高力士相附和,而唐政不綱?!?br />3.響應(yīng)、追隨。如:「許多同儕都附和他的政策主張?!?/div>
《漢語大詞典》:鳴和(鳴和)
鳴聲諧和的車鈴。文選·陸機〈前緩歌聲〉:“羽旗棲瓊鑾,玉衡吐鳴和?!?李善 注:“ 鄭玄 周禮注曰:‘鑾、和,皆以金為鈴也?!?應(yīng)劭 漢書注曰:‘鑾在軾,和在衡?!?br />鳴聲應(yīng)和。 明 趙于禮 《溉園記·中秋燒香》:“怎能得玉斧伐為柯,怎能得簫鳳共鳴和?!?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三生:“方將施刑, 興 不滿志,戛然大號;兩墀諸鬼,萬聲鳴和。”
《國語辭典》:連聲(連聲)  拼音:lián shēng
一聲緊接一聲。如:「大夥兒都相當(dāng)認同這理念,連聲稱是?!埂段拿餍∈贰返谒乃幕兀骸笍垖毉懼坏弥Z諾連聲,又向首府磕了一個頭,方才出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