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20—385 【介紹】: 東晉陳郡陽夏人,字安石。少有重名。善行書。初無處世意,累辟不就。與王羲之、許詢、支遁等放情丘壑。年四十余始出仕。為桓溫司馬。晉孝武時,進(jìn)中書監(jiān),錄尚書事。時前秦強(qiáng)盛,晉軍屢敗。太元八年,前秦大軍南下,次淝水,江東震動,安任征討大都督,使弟謝石與侄謝玄加強(qiáng)防御,指揮作戰(zhàn),終獲大勝。封建昌縣公。繼又使石等北征,收復(fù)洛陽及青、兗等州,進(jìn)都督揚(yáng)、江、荊等十五州軍事。時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權(quán),受排擠,出鎮(zhèn)廣陵。旋疾卒。謚文靖。
全晉文·卷八十三
安字安石,尚從弟,寓居會稽,屢徵不就。年四十馀,桓溫請為征西司馬,除吳興太守,徵拜侍中,遷吏部尚書中護(hù)軍。孝武即位,為尚書仆射,領(lǐng)吏部,加后將軍,總中書事;又領(lǐng)揚(yáng)州刺史,進(jìn)中書監(jiān)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加司徒復(fù)加侍中,都督揚(yáng)、豫、徐、兗、青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假節(jié),拜衛(wèi)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建昌縣公。苻堅入寇,加征討大都督。堅破、進(jìn)拜太保,都督揚(yáng)荊、司、豫、徐、兗、青、冀、幽、并、寧、益、雍、梁十五州軍事,加黃鉞。尋為會稽王道子所構(gòu),出鎮(zhèn)廣陵之步丘。卒贈太傅,更封廬陵郡公,謚曰文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代人。來初真子。善騎射,為騎都尉,魏明元帝永興初,襲爵。遷內(nèi)幢將,典宿衛(wèi)禁旅,用法嚴(yán)明,上下整肅。太武帝即位,為常侍,持仗侍衛(wèi),晝夜不離左右。從帝征戰(zhàn),數(shù)有戰(zhàn)功,封廬陵公,鎮(zhèn)云中。奉詔巡撫六鎮(zhèn),經(jīng)略布置,甚得事宜。后以都將鎮(zhèn)壓吐京胡,在吐京卒。謚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07—424 【介紹】: 南朝宋宗室。彭城人。武帝子。初封桂陽縣公,從劉裕北征關(guān)中,進(jìn)都督并、東秦二州。武帝永初元年封廬陵王。好辭義,與謝靈運(yùn)、顏延之、慧琳等常宴游。徐羨之執(zhí)政,素嫌義真,值少帝失德,羨之謀廢立,因次第應(yīng)在義真,乃奏廢為庶人,遣使殺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32—452 【介紹】: 南朝宋宗室。宋文帝第五子,劉義真嗣子,襲封廬陵王。少寬雅,得文帝愛。十二歲出為江州刺史。屢遷左將軍,南徐州、揚(yáng)州刺史。北魏拓拔燾南下,從太子鎮(zhèn)石頭。元嘉二十九年患疾解職,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2 【介紹】: 南朝齊南蘭陵人,字智淵,一作智泉。齊明帝子。封廬陵郡王。歷仕北中郎將、南兗州刺史。明帝永泰元年,會稽太守王敬則受帝猜忌,起兵反,敗死。寶源徙會稽太守。和帝即位,以為侍中、開府儀同三司,未拜卒。
蕭子卿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8—494 【介紹】: 南朝齊南蘭陵人,字云長。齊武帝子。封廬陵王。武帝立,為都督郢州、司州之義陽軍事、郢州刺史。在鎮(zhèn),營造服飾,多違制度,為帝所責(zé)。永明中,遷都督南豫、豫、司三州軍事、南豫州刺史。之鎮(zhèn),道中戲部伍為水軍。帝大怒,殺其典簽,遣宜都王蕭鏗代之。子卿還第。郁林王立,復(fù)為侍中,代司徒。海陵王延興元年為蕭鸞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4—547 【介紹】: 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世?。梁武帝子。少英果,膂力絕人,馳射應(yīng)發(fā)命中。武帝天監(jiān)八年,封廬陵郡王,拜輕車將軍。歷江、雍、荊等州刺史。多聚馬仗,畜養(yǎng)驍雄。極意斂聚,倉儲盈溢。卒謚威。

人物簡介

簡介
蕭應(yīng),南朝梁廬陵威王蕭續(xù)次子,梁武帝孫。太清元年(547年)襲廬陵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廬陵田父,理宗時人(《巽齋文集》卷一七《登云莊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9—1307 【介紹】: 宋吉州吉水人,字元暉,號鶴田,又號廬陵民。年十二通《尚書》。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主管御覽書籍,拜閤門宣贊舍人。宋亡不出。有《雜著四集》、《錢塘百詠》。
全宋文·卷八一五九
李玨(一二一九——一三○七),字元暉,號鶴田,又號廬陵民,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年十二通書經(jīng),詔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差充御前翰林司,除閤門宣贊舍人。宋亡不仕。有雜著及《錢塘百詠》行于世。元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九。見《宋詩紀(jì)事》卷七六,《全宋詞》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