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希臘(希臘)  拼音:xī là
Greece
國名。位于巴爾干半島南部。參見「希臘共和國」條。
《漢語大詞典》:斯洛文尼亞
東南歐國家。在巴爾干半島上,臨亞得里亞海。面積2.03萬平方千米。人口199萬(1994年)。首都盧布爾雅那。地形以山地為主。大部分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工業(yè)較發(fā)達,林、畜業(yè)重要。
《國語辭典》:羅馬尼亞(羅馬尼亞)  拼音:luó mǎ ní yà
Romania
國名。位于巴爾干半島東北部。參見「羅馬尼亞共和國」條。
《國語辭典》:塞爾維亞(塞爾維亞)  拼音:sè ěr wéi yà
Serbia
地名。位于歐洲巴爾干半島的北部。十五世紀中葉淪為土耳其的統(tǒng)制,西元一八七八年成為獨立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為南斯拉夫共和國的一部分。自一九九一年元月起,南斯拉夫共和國的組成國馬其頓、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一赫塞哥維納相繼宣布主權獨立,其中斯、克、波三國于一九九二年成為聯(lián)合國會員國,而其他二組成國塞爾維亞、蒙特尼哥羅則宣稱繼承南斯拉夫的國際地位,惟遭聯(lián)合國否決。
《國語辭典》:歐洲火藥庫(歐洲火藥庫)  拼音:ōu zhōu huǒ yào kù
南歐的巴爾干半島因半島上內(nèi)陸交通阻隔,政治上不易統(tǒng)一,且民族復雜,利害沖突,背后又有列強干預,易引發(fā)戰(zhàn)爭,故被稱為「歐洲火藥庫」。
《國語辭典》:希臘共和國(希臘共和國)  拼音:xī là gòng hé guó
Hellenic Republic
國名。位于巴爾干半島南部。面積十三萬一千九百四十四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萬。首都雅典(Athens)。人民多信仰希臘正教,主要語言為希臘語。西元一八二九年脫離土耳其而獨立,二次大戰(zhàn)時為同盟國一員。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全國經(jīng)公民投票,廢棄君主制度,采共和政體。境內(nèi)以丘陵為主,生產(chǎn)小麥、大麥、玉米、稻米及煙草。屬典型的地中海型氣候,夏季乾燥,冬季溫和,氣溫季節(jié)變化不大。幣制為EURO。簡稱為「希臘」。
《國語辭典》:巴爾干山脈(巴爾干山脈)  拼音:bā ěr gàn shān mài
Balkan Mountains
山脈名。巴爾干半島上的一座山脈。西起塞爾維亞東南境,向東橫亙于保加利亞中部,綿延至黑海沿岸。
《國語辭典》:阿爾巴尼亞共和國(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拼音:ā ěr bā ní yà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Albania
國名。位于歐洲巴爾干半島西部,面積二萬八千七百四十八平方公里,人口約三百五十萬。人民多主張無神論。主要語言為阿爾巴尼亞語。原為土耳其屬地,西元一九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獨立,國慶日為十一月二十九日。一九九一年國號由阿爾巴尼亞人民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幣制為Lek。簡稱為「阿爾巴尼亞」。
《國語辭典》:克里米亞戰(zhàn)爭(克里米亞戰(zhàn)爭)  拼音:kè lǐ mǐ yà zhàn zhēng
西元一八五三年,俄國為擴張勢力進入巴爾干半島,以保護希臘正教為名,入侵土耳其。次年,英法兩國依自身利益考慮,加入土耳其一方對俄宣戰(zhàn)。聯(lián)軍以海陸軍進攻克里米亞,最終俄國戰(zhàn)敗。一八五六年各方簽訂巴黎條約,戰(zhàn)爭宣告結(jié)束。
《國語辭典》:布加勒斯條約(布加勒斯條約)  拼音:bù jiā lè sī tiáo yuē
1.西元一八一二年結(jié)束俄土戰(zhàn)爭的和約,主要決定塞爾維亞人取得自治權,而土耳其軍隊仍有控制塞爾維亞要塞的權利。
2.西元一九一三年結(jié)束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的和約。保加利亞將領土割讓給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
3.西元一九一八年羅馬尼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敗于同盟國后被迫接受的條約。主要決定羅馬尼亞歸還一九一三年所得保加利亞土地,且奧匈帝國取得控制喀爾巴阡山山口權利。
《國語辭典》:羅馬尼亞共和國(羅馬尼亞共和國)  拼音:luó mǎ ní yà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Romania
國名。位于南歐巴爾干半島北部,北、東北接蘇聯(lián),東瀕黑海,南接保加利亞,西南鄰南斯拉夫,西北連匈牙利。面積二十三萬七千五百平方公里,人口約二千三百二十萬。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人民多信仰東正教,主要語言為羅馬尼亞語。原為蘇聯(lián)附庸國之一。西元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在東歐強烈的民主浪潮影響下,共產(chǎn)政權終被推翻,開始民主改革。幣制為Leu。簡稱為「羅馬尼亞」。
《國語辭典》:保加利亞共和國(保加利亞共和國)  拼音:bǎo jiā lì yà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Bulgaria
國名。位于巴爾干半島東部,北界羅馬尼亞,西接南斯拉夫,南到土耳其與希臘,東瀕黑海。面積十一萬零九百九十四平方公里,人口約九百萬。首都索菲亞(Sofia),人民多信仰天主教,主要使用保加利亞語。西元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五日正式成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一九九○年十一月十五日,改國號為保加利亞共和國,訂九月九日為國慶日。幣制為Lev。簡稱為「保加利亞」。
《國語辭典》:班都斯山  拼音:bān dū sī shān
Pindus Mountains
山名。位于巴爾干半島希臘的西北部,向北延伸至阿爾巴尼亞南部,最高峰達二千六百三十七公尺。
《國語辭典》:波士尼亞(波士尼亞)  拼音:bō shì ní yà
Bosnia
位于歐洲巴爾干半島塞爾維亞之西,舊屬土耳其,西元一九○八年十月并入奧國。一九四六年成為南斯拉夫六個組成國之一。一九九一年宣布主權獨立,并于一九九二年成為聯(lián)合國會員國。
《漢語大詞典》:古代希臘
歷史上指愛琴海區(qū)域,包括巴爾干半島南部、愛琴海諸島及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地帶。公元前3000年代后,愛琴文明繁榮。后因北方落后部落侵入,愛琴文明衰落。前11世紀進入荷馬時代。前8世紀起,希臘各地先后建立數(shù)以百計的奴隸制城邦。前5世紀希波戰(zhàn)爭后,希臘城邦進入繁榮階段,經(jīng)濟貿(mào)易興盛,文化成就卓越。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后,走向衰落。前4世紀希臘半島被馬其頓王國征服,前2世紀歸羅馬統(tǒng)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