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文殊滅淫欲我慢陀羅尼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失譯。為一髻一字文殊法之真言也。
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譯。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八字三昧法。為八字文殊法之本經(jīng)也。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具名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jīng),一卷,唐寶思惟譯,與義凈譯之一字咒王經(jīng)同本,是一字文殊法之本經(jīng)也。
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陀羅尼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
日精摩尼
【佛學大辭典】
(物名)珠名。盲者之眼觸此珠,則其眼得開而見光云。
月光摩尼
【佛學大辭典】
(物名)寶珠名。摩尼之光如月者。無量壽經(jīng)上曰:「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骨纸?jīng)曰:「月精摩尼?!?/div>
火陀羅尼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圣無能勝金剛火陀羅尼經(jīng)之略名。
分別智陀羅尼
【佛學大辭典】
(雜名)智度論所說三陀羅尼之一。得此陀羅尼,則于一切眾生一切法能分別無錯。
比丘尼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Bhiks!un!i,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新云苾芻尼。梵語尼者,顯女性之聲也。因之比丘為男僧,比丘尼為女僧。俱舍光記十四曰:「苾芻,唐言乞士,舊云比丘,訛也。苾芻尼苾芻如前解,尼是女聲?!够哿找袅x二曰:「苾芻尼義說同上,出家女之總名,尼例聲明即女聲也。」以阿難懇請初度佛之姨母大愛道為僧,是為比丘尼之始。(參見:苾芻)
【佛學常見辭匯】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稱。
【俗語佛源】
魏書·釋老志》謂:「比丘為行乞,婦人道者曰比丘尼?!贡惹鹗氰笳Zbhiksuni的音譯,意為「乞士女」,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比丘尼的具足戒比比丘要多,有三百四十八戒,通常舉其大數(shù),號稱五百戒。釋迦牟尼成道后,在弟子阿難的請求下,允許佛的姨媽大愛道出家,大愛道成了最早的比丘尼。南朝梁·寶唱著《比丘尼傳》四卷,收六十五人。比丘尼俗稱尼姑,也有稱為尼師、師姑的。關(guān)于「比丘尼」的意義,可以參閱「比丘」條。(李明權(quán))
【三藏法數(shù)】
梵語尼,華言女。佛初不度女人出家,成道之后,因姨母摩訶波阇波提懇求出家,佛乃度之,故名比丘尼。(梵語摩訶波阇波提,華言大愛道。)
【三藏法數(shù)】
梵語尼,華言女。大智度論云: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于比丘,佛以儀法嫌于混雜,令在沙門后,故名比丘尼。(女人出家,始于佛姨母大愛道也。梵語沙門,華言勤息。)
【三藏法數(shù)】
(亦名苾芻尼),梵語尼,華言女。大智度論云: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于比丘。又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比丘之后。
比丘尼傳
【佛學大辭典】
(書名)四卷,梁寶唱撰。
比丘尼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比丘尼具足戒即五百戒并八敬戒是也。
比丘尼大戒
【佛學大辭典】
(書名)十誦比丘尼大戒之略名。
比丘尼戒本
【佛學大辭典】
(書名)揭比丘尼五百戒之本經(jīng)也。每月比丘尼之布薩日誦之。
比丘尼阿姨
【佛學大辭典】
(人名)Bhiks!un!i A^rya%,阿姨者阿梨夷之略,梵語阿梨耶,譯言圣者,今依女聲曰阿梨夷,即比丘尼圣者之意,為佛姨母大愛道之尊稱也,或言阿,如漢語阿爺阿娘之阿,姨即姨母也。
比丘尼八歸敬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比丘尼當守之八法也。百夏之比丘尼當禮初受戒之比丘。不得罵比丘。不得說比丘之罪及其過失。當從大德之僧受具足戒。尼,犯僧殘當從僧懺悔。每半月宜受僧教誡。宜從比丘三月安居,夏滿宜詣僧中求自恣之人。以上八法謂之比丘尼之八敬法。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梵名曰尸羅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過者。大乘義章一曰:「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yè)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弓嬬蟊緲I(yè)經(jīng)下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玄應音義十四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波羅,此譯云禁,戒亦禁義也?!鼓鶚劷?jīng)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刮褰?,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級,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來所制之法。戒體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領(lǐng)納戒法于心臍,生防非止惡之功德者。戒行者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yè)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盡具此四科。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欲達四科,先須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yè)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補助儀上曰:「戒科總有四重: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凈戒功德是也。戒體者,師資相傳,作法受得,心中領(lǐng)納法體也。此受持法體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開遮持犯,名云戒相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言三學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編為文,獨敘慧于先而戒于后,豈非倒例?雖然,首戒而末慧者,從行立義。先慧而后戒者,便解為文耳,于義何關(guān)哉!
戒者,梵名尸羅,即禁戒也,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yè)者。戒能生定,定能發(fā)慧,故學道人,以戒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