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御屏錄
 
錄屏風(fēng)姓字
 
御筆親題名姓

相關(guān)人物
宋太宗
 
宋真宗


《玉海》卷九十一
梁晁守吉州,太宗記其姓名于御屏?!瓍我暮喼伍_封有聲,真宗識其姓名于屏風(fēng)。
《宋朝事實類苑》卷九〈名臣事?二·呂文靖凡三事·三〉~0~
呂許公夷簡為郡守,上言乞不稅農(nóng)器。真宗知其可為宰相,記名殿壁,后果正臺席。
《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呂夷簡列傳〉~0206~
呂夷簡字坦夫,先世萊州人?!普a。兩川饑,為安撫使,進(jìn)龍圖閣直學(xué)士,再遷刑部郎中、權(quán)知開封府。治嚴(yán)辦有聲,帝識姓名于屏風(fēng),將大用之。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循吏列傳·序言〉~566~
太宗嘗曰:「朕思天下事,丙夜不安枕,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故錄姓名于屏風(fēng),臥興對之,得才否狀,輒疏之下方,以擬廢置?!?/span>
典故
名在屏風(fēng)

相關(guān)人物
宋太宗
 
宋真宗


《玉?!肪砭攀?/span>
梁晁守吉州,太宗記其姓名于御屏?!瓍我暮喼伍_封有聲,真宗識其姓名于屏風(fēng)。
《宋朝事實類苑》卷九〈名臣事?二·呂文靖凡三事·三〉~0~
呂許公夷簡為郡守,上言乞不稅農(nóng)器。真宗知其可為宰相,記名殿壁,后果正臺席。
《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呂夷簡列傳〉~0206~
呂夷簡字坦夫,先世萊州人?!普a。兩川饑,為安撫使,進(jìn)龍圖閣直學(xué)士,再遷刑部郎中、權(quán)知開封府。治嚴(yán)辦有聲,帝識姓名于屏風(fēng),將大用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9—997 【介紹】: 即宋太宗。宋太祖弟。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開寶六年封晉王。九年即位,改元太平興國。對割據(jù)政權(quán)繼續(xù)各個擊破。三年,平海軍陳洪進(jìn)、吳越王錢俶相繼納土。四年,親征,平北漢。乘勝攻遼,于高梁河大敗而歸。雍熙三年,再命將三路攻遼,大敗,遂行守內(nèi)虛外政策。在位二十二年,加強(qiáng)中央集權(quán),收節(jié)度使所領(lǐng)支郡,擴(kuò)大科舉取士,建崇文院,編纂《太平御覽》等書,加強(qiáng)“重文”風(fēng)氣。淳化中,鎮(zhèn)壓王小波、李順起義。
黃鶴樓志·人物篇
趙光義(939—997) 即宋太宗。字廷宜,本名趙匡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公元976—997年在位),宋太祖趙匡胤弟。執(zhí)政21年,勵精圖治,重視文化,史家稱其為一代明君。趙光義好讀書、喜詞賦、善書法,《宋史藝文志》著錄有《太宗御集》120卷(已佚)。世存其草書作品《登黃鶴樓》詩碑帖,論者評為“草法嫻熟,筆勢婉轉(zhuǎn),疾徐緩沖,提按頓挫,恰到好處,尤其是氣壯力強(qiáng),寬博圓融,有帝王之氣概”。
全宋文·卷六三
宋太宗(九三九——九九七),太祖弟。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位后改名炅。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建隆元年,輔太祖創(chuàng)業(yè)有功,拜殿前都虞候,領(lǐng)睦州防禦使,尋領(lǐng)泰寧軍節(jié)度使。征李重進(jìn),為大內(nèi)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封晉王。開寶九年十月,太祖崩,即帝位,改元太平興國。紹太祖混一海宇之志,迫陳洪進(jìn)納土,錢俶入朝。未幾,滅北漢。乘勝攻遼,欲取幽冀地,敗歸。雍熙三年再攻,又?jǐn)?。此后行守?nèi)虛外之策。罷節(jié)鎮(zhèn)領(lǐng)支郡以強(qiáng)化朝廷之權(quán),置審刑院以統(tǒng)司法之權(quán),設(shè)考課院、審官院以清吏治,去考場積弊、增科舉名額以廣取士,建崇文院、敕編《太平御覽》諸書以抑武右文。在位二十二年,紀(jì)元五: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著有《御制逍遙詠》十一卷、《御制蓮華心輪回文偈頌》二十五卷、《御制秘藏詮》三十卷、《御制緣識》五卷(均存)。詳《宋史》卷四、五《太宗本紀(jì)》。
《國語辭典》:宋太宗  拼音:sòng tài zōng
帝號。(西元939~997)姓趙,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帝位后改名炅。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太祖弟,收吳越,平北漢,復(fù)北伐幽冀,為契丹所敗,宋室邊患自此始。
《漢語大詞典》:后?。ㄡ崾。?/div>
(1). 宋太宗 淳化 五年后對入內(nèi)內(nèi)侍省的別稱。宋史·職官志六:“入內(nèi)內(nèi)侍省與內(nèi)侍省號為前后省,而入內(nèi)省尤為親近……后省官闕,則以前省官補(bǔ)?!眳⒁姟?內(nèi)侍 ”。
(2). 宋神宗 元豐 八年后對門下、中書外省的別稱。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元年七月“ 齊愈 論 綱 不已”自注:“而 擢 ( 李擢 )以五月甲寅除給事中,在其后半月,不知何以録黃方過后省。”宋史·職官志一:“﹝門下省﹞給事中四人,分治六房,掌讀中外出納,及判后省之事。”宋史·職官志一:“﹝中書省﹞舍人四人,舊六人。掌行命令為制詞,分治六房,隨房當(dāng)制,事有失當(dāng)及除授非其人,則論奏封還詞頭……及修官制,遂以實正名,而判后省之事?!?/div>
《國語辭典》:內(nèi)侍(內(nèi)侍)  拼音:nèi shì
1.在宮中侍奉,供使喚的人?!稘h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贊曰》:「傳國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內(nèi)侍,何其盛也!」
2.職官名。隋唐時設(shè)內(nèi)侍省,掌宮廷內(nèi)部事務(wù),大多任用宦官。自唐以后,專用于宦官,后世遂以內(nèi)侍為宦官的專稱。
《漢語大詞典》:登春臺(登春臺)
(1).《老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后以“登春臺”比喻盛世和樂氣象。 晉 潘岳 《秋興賦》:“仰羣儁之逸軌兮,攀云漢以游騁。登春臺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烱烱。” 唐 陸贄 《登春臺賦》:“登春臺而寫望,獨觀化以娛情?!?br />(2).曲名。 宋太宗 所制小曲小石角之一。宋史·樂志十七:“ 太宗 洞曉音律,前后親制大小曲及因舊曲剏新聲者,總?cè)倬攀∈蔷牛?span id="fpi3fl5" class="book">《月宮春》、《折仙枝》《春日遲》、《綺筵春》《登春臺》、《紫桃花》、《一林紅》、《喜春雨》、《汎春池》?!?/div>
《漢語大詞典》:南山寺
(1).在 福建省 漳州市 南。 唐 開元 24年(公元736年)建。寺內(nèi) 大雄寶殿 巍峨莊嚴(yán)。東殿 凈業(yè)堂 ,中有一尊用天然的石筍雕琢成的一丈八尺高的彌陀佛。寺內(nèi)還有一只大銅鐘,系 元朝 延祐 年間鑄造。又有來自 印度 的《貝葉經(jīng)》和頒自 清 廷的《全藏經(jīng)》等珍貴文物。
(2).在 廣西 貴縣 南山公園 內(nèi)。建于 北宋 。 宋太宗 賜御書, 宋仁宗 題:“ 景祐 禪寺”額匾。 元文宗 即位削壁,雜樹間生,傳 南山 有“不老松”三字。登山可覽 貴縣 全城風(fēng)光。
(3). 祐國寺 、 極樂寺 、 善德堂 的合稱。在 山西省 東北部 五臺山 臺懷鎮(zhèn) 南三公里山腰。 元 元貞 二年(公元1296年)創(chuàng)建, 明 嘉靖 二十年(公元1541年)重建, 清代 增修,將三寺合并,改稱今名。
《漢語大詞典》:笏帶(笏帶)
即笏頭帶。 宋太宗 以之賜大臣。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太宗 命製毬路笏帶賜輔臣,后雖罷免,亦服焉。 趙文定 罷參知政事,頃之,除 景靈宮 副使,賜以御仙帶。自后罷宰相,仍服笏帶,罷參樞,皆止服御仙帶。”參見“ 笏頭帶 ”。
《漢語大詞典》:笏頭帶(笏頭帶)
即毬路帶。 宋 范鎮(zhèn) 《東齋記事補(bǔ)遺》:“毬路金帶俗謂之笏頭帶,非二府文臣不得賜,武臣而得賜者……出於特恩?!?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太宗 命創(chuàng)方團(tuán)毬路帶,亦名笏頭帶,以賜二府文臣。”參見“ 毬路帶 ”。
分類:毬路帶
《漢語大詞典》:祖帖
最早的法帖。多指《淳化閣帖》。 淳化 三年, 宋太宗 出秘閣所藏歷代法書,命侍書學(xué)士編次,摹刻在棗木板上,拓賜大臣,古人法書賴此以傳。自此刻帖盛行,故歷來稱《淳化閣帖》為“法帖之祖”。 清 查慎行 《自題淳熙修內(nèi)司官帖后》詩:“《淳化》祖帖絶難得,南渡摹勒傳 淳熙 。”
《國語辭典》:圣惠方(聖惠方)  拼音:shèng huì fāng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編集藥方一百卷,稱為「太平圣惠方」。故后世稱靈驗有效的藥方為「圣惠方」?!抖鲙肪砦澹骸钙溟g也沒甚諸般丸散,寫著個專治相思的圣惠方。」
《漢語大詞典》:八大王
(1). 宋太宗 第八子 周王 趙元儼 ,性剛毅,有威望,時人稱“八大王”。 宋 王辟之 澠水燕談錄·雜錄:“王( 趙元儼 )性嚴(yán)毅,威望著於天下,士民識與不識,呼之曰‘八大王’,犬戎尤憚之?!焙笮≌f戲曲中多稱“八賢王”。參閱宋史·周王元儼傳。
(2). 明 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 張獻(xiàn)忠 自稱。明史·張獻(xiàn)忠傳:“ 獻(xiàn)忠 以 米脂 十八寨應(yīng)之,自稱‘八大王’。”
《漢語大詞典》:月頭銀(月頭銀)
宋太宗 以戍邊軍士勞苦,每月額外補(bǔ)給的銀兩。續(xù)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先是帝念邊戍勞苦,月賜士卒白金,軍中謂之月頭銀。”
《國語辭典》:淳化閣帖(淳化閣帖)  拼音:chún huà gé tiè
宋太宗淳化三年出淳化閣所藏漢、魏、晉、唐列朝名人墨跡,命侍書學(xué)士王著編次、摹刻于板上,稱為「淳化秘閣法帖」。共十卷,古人法書,賴此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