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小篆  拼音:xiǎo zhuàn
書體名。秦統(tǒng)一天下后,因各國語言文字互異,始皇為使文字規(guī)范化,遂令丞相李斯等人,在大篆的基礎(chǔ)上,加以省改,頒行全國成為官定的標準字體。小篆字體較大篆字體簡化、整齊。今存于世的秦泰山、瑯琊臺兩塊殘石,稍可見小篆風(fēng)貌。也稱為「秦篆」。
《國語辭典》:云陽(雲(yún)陽)  拼音:yún yáng
1.小說戲曲中稱行刑的場所。唐。胡曾 詠史詩。上蔡詩:「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云陽血染衣?!乖C蠞h卿《魔合羅》第四折:「我將殺人賊斬首在云陽內(nèi),還報的這街冤負屈鬼?!挂卜Q為「云陽市」。
2.傳說為山中樹精?!侗阕印?nèi)篇。登涉》:「山中有大樹,有能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名曰云陽,呼之則吉?!?/div>
《漢語大詞典》:古篆
指篆書。有大篆、小篆,通行于 春秋戰(zhàn)國 及 秦 代,故稱古篆。 明 文徵明 《題黃應(yīng)龍》詩:“古篆依稀 贛州 字,先 宋 流傳非一日?!?span id="1f9g1f5" class="book">《鏡花緣》第四九回:“他所抄之字不知可是古篆?” 清 葉廷琯 《吹網(wǎng)錄·頌敦銘》:“銘文十五行,凡古篆一百五十二字?!?/div>
《漢語大詞典》:三古
(1).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稱。所指時限各別。漢書·藝文志:“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易·繫辭》曰:‘之興,其於中古乎?’然則 伏羲 為上古, 文王 為中古, 孔子 為下古?!?span id="08mr1wu" class="book">《禮記·禮運》“始諸飲食” 唐 孔穎達 疏:“ 伏羲 為上古, 神農(nóng) 為中古, 五帝 為下古?!?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五:“前人論三古各別者,從所見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從今日觀之,則洪荒太極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 羲 、 農(nóng) 至 堯 、 舜 ,為上古; 三代 之世,為中古;自 戰(zhàn)國 至于今日以前,皆下古也?!?br />(2).泛指古代。魏書·律歷志上:“三古所共行,百王不能易?!?明 楊慎 《評李杜韓柳》:“ 晏元獻 公嘗言……上傳三古,下籠百世,橫行闊視於綴述之塲者, 子厚 一人而已。”
(3).指書體演變過程中的古文、大篆、小篆。 唐 張懷瓘 書斷·神品:“古文可為上古,大篆為中古,小篆為下古。三古謂實,草隸為華;妙極於華者 羲 、 獻 ,精窮於實者 籀 、 斯 ?!?/div>
《國語辭典》:篆書(篆書)  拼音:zhuàn shū
書體名:(1)廣義的篆書,是指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及小篆等;狹義的篆書則指大篆及小篆。相傳大篆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小篆為李斯取史籀大篆省改而成?,F(xiàn)今所稱的篆書,則多指小篆而言。(2)王莽時六書之一,即小篆。
《漢語大詞典》:籀篆
古代的一種書體。即大篆。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謝賜石硯等啟》:“敬閲籀篆,側(cè)觀硯功?!迸f題 唐 柳宗元 《龍城錄·任中宣夢水神持鏡》:“ 長安 任中宣 家,素畜寶鏡,謂之飛精,識者謂是 三代 物。后有八字,僅可曉,然近籀篆?!?/div>
分類:書體大篆
《國語辭典》:二篆  拼音:èr zhuàn
大篆、小篆。《晉書。三六。衛(wèi)瓘傳》:「秦時李斯號為二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也?!固?。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陳倉石鼓又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
分類:大篆小篆
《漢語大詞典》:十體(十體)
(1).指十種文體。 唐 陸龜蒙 《再酬襲美先輩見和讀襄陽耆舊傳之作》詩:“吾祖仗才力,革車蒙虎皮,手持一白旄,直向文場麾……十體免負贅,百家咸起痿?!?明 楊慎 《文賦列十體》:“分文之十體,各以四字盡之,可謂妙矣?!?br />(2).指書法的十體。 唐 張懷瓘 所分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見所著書斷·列傳
(3).指書法的十體。 唐 唐元度 所分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飛白、薤葉、垂針、垂露、鳥書、連珠。見宣和書譜·唐元度。
(4).指十種詩體。 唐 元稹 于 元和 七年時,將自己所作詩分編為古諷、樂諷、古體、新題樂府、律詩五言七言兩體、律諷、悼亡、艷詩今古兩體,共成十體。見所作《敘詩寄樂天書》
(5).指十種詩體。 五代 齊己 分詩作為高古、清奇、遠近、雙分、背非、虛無、是非、清潔、覆妝、闔門十體。見所著風(fēng)騷旨格·詩有十體。
《國語辭典》:爰歷篇(爰歷篇)  拼音:yuán lì piān
書名。秦趙高撰,六章。古字書。取史籀大篆改易為小篆。
《國語辭典》:十體書(十體書)  拼音:shí tǐ shū
十種書體。指古文、大篆、籀文、小篆、隸書、章草、行書、八分、飛白、草書等。見唐。張懷瓘《書斷。卷一。列傳》。一說以古文、大篆、八分、小篆、飛白、倒薤、散隸、懸針、鳥書、垂露為十體,見《宣和書譜。卷二。唐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