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戰(zhàn)汗(戰(zhàn)汗)
(1).恐懼出汗。 唐 柳宗元 《上西川武元衡相公謝撫問啟》:“拜伏無路,不勝惶惕。輕冒威重,戰(zhàn)汗交深?!?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薦:“ 顥 不勝區(qū)區(qū),敢聞左右。俯伏階屏,用增戰(zhàn)汗?!?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一折:“恨不得目下天昏日晚。諕的那舞女歌兒似受戰(zhàn)汗,難施逞樂藝熟閒?!?br />(2).中醫(yī)學病癥名。在外感熱病過程中,先戰(zhàn)栗而后出汗的一種癥狀。《醫(y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上〉》“脈浮,故知汗出解也”集注引 沈明宗 曰:“夫自解証,有從衄解,有從下血而解,有從下利而解,有從小便暗除而解者,此即太陽戰(zhàn)汗之一端?!?/div>
《漢語大詞典》:風逆(風逆)
(1).指外感風邪所致的疾病。舊題 唐 韓偓 《煬帝開河記》:“ 叔謀 既至 寧陵縣 ,患風逆,起坐不得。”
(2).風不順。 唐 杜甫 《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詩:“云晴鷗更舞,風逆雁無行。”
《國語辭典》:中風(中風)  拼音:zhòng fēng
腦中風的簡稱。
《國語辭典》:暑熱(暑熱)  拼音:shǔ rè
盛夏的熱天。漢。晁錯論貴粟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埂洞笏涡瓦z事。利集》:「今大暑熱,稍稍食飽,恐生它疾?!?/div>
《漢語大詞典》:虛煩(虛煩)
(1).空虛煩躁。 漢 枚乘 《七發(fā)》:“臨 朱汜 而遠逝兮,中虛煩而益怠。莫離散而發(fā)曙兮,內(nèi)存心而自持。”
(2).中醫(yī)謂熱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經(jīng)過汗、吐、下后,馀熱未清,胸中煩熱,睡眠不寧等現(xiàn)象是虛火內(nèi)擾,稱為“虛煩”,屬虛熱癥。
《漢語大詞典》:風淫(風淫)
(1).猶言群居淫亂。后漢書·樂成靖王黨傳:“﹝ 劉萇 ﹞出入顛覆,風淫于家,娉取人妻,饋遺婢妾。” 王先謙 集解引 惠棟 曰:“風淫猶堋淫也。古文尚書曰:‘堋淫於家?!?許慎 曰:‘淫門內(nèi)?!L、堋音相近。一説牝牡相誘謂之風。風淫,周禮所謂鳥獸行也。”
(2).中醫(yī)學謂外感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左傳·昭公元年:“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jié)。過則為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br />(3).指由此致病因素而得的病。 宋 洪邁 《夷堅乙志·祖寺丞》:“又月餘,目頓愈,忽中風淫,手足遂廢?!?金 元好問 《九月初霖雨中感寒痺作》詩:“留飲工作祟,臂股半風淫?!眳⒁姟?六淫 ”。
《國語辭典》:六淫  拼音:liù yín
中醫(yī)上指風、寒、暑、燥、溫、火六種致病的邪氣。當此六氣太過、不及或不應時,即產(chǎn)生病邪,是屬于外感病的病因,不但影響人體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并會助長病原體的繁殖。
《國語辭典》:心風(心風)  拼音:xīn fēng
因失意或憂郁而陷入瘋癲的狀態(tài)。宋。朱敦儒西江月。元是西都散漢〉詞:「元是西都散漢,江南今日衰翁。從來顛怪更心風,做盡百般更無用?!埂缎咽酪鼍墏鳌返谌兀骸覆唤涛掖蛩?,說他紅了眼,像心風的一樣。」也稱為「失心風」、「失心兒」。
《漢語大詞典》:風虛
體內(nèi)虛弱,而外感風邪。《宋書·王僧達傳》:“兼比日眩瞀更甚,風虛漸劇,湊理合閉,榮衛(wèi)惛底?!?宋 葉適 《胡尚書奏議序》:“今日之病名風虛。虛,內(nèi)也;風,外也。”
《國語辭典》:惡寒(惡寒)  拼音:è hán
中醫(yī)上指病人怕冷、畏寒的徵兆。
《國語辭典》:風?。L病)  拼音:fēng bìng
1.風痹、半身不遂等病癥。元。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三折:「今尉遲又有風病舉發(fā),動止不得?!挂沧鳌革L疾」。
2.精神病?!端疂G傳》第三九回:「這人來時不見有風病,敢只是近日舉發(fā)此癥?!?/div>
《漢語大詞典》:中濕(中溼)
中醫(yī)病名。泛指由于外感或內(nèi)傷濕邪引起的一些癥候,如皮膚頑麻、喘滿、腫脹、腰胯重痛、肢節(jié)不利等。《宣和遺事》后集:“帝在右廨院拘囚久,生溼淖,似有中溼之疾?!?/div>
《漢語大詞典》:紅汗(紅汗)
(1).婦女的汗。因婦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則與之俱下,其色紅,故曰紅汗。 唐 李端 《胡騰兒》詩:“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按,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紅汗謂 楊貴妃 夏日畏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
(2).中醫(yī)學癥候名。外感熱病過程中見鼻衄,其熱隨衄而解,猶汗出而熱解,故稱紅汗。
《漢語大詞典》:表解
謂外感病表證消失。 漢 張仲景 傷寒論·太陽病上:“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弊ⅲ骸把杂霉鹬浔硪呀猓q不清楚者,在經(jīng)餘邪未盡耳?!?/div>
分類:外感消失
《漢語大詞典》:濕溫(濕溫)
中醫(yī)學病名。外感熱病之一,古代統(tǒng)屬傷寒。后世認為本病由濕蘊于內(nèi),再感溫邪而成。病情纏綿,病程較長,變癥較多,有濕重于熱和熱重于濕的不同。《難經(jīng)·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span id="5nbjhrx" class="book">《轟天雷》第八回:“不多時,醫(yī)生來了,診過脈,説這是濕溫,來勢尚輕,不妨?!?/div>
《漢語大詞典》:浮熱(浮熱)
指外感初期的表熱。
分類: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