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應(yīng)斗(1594年—1673年),字天喉,號北垣,別號萬松居士,湖廣武昌府崇陽縣軍籍。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令鄱陽,舉卓異,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考選云南道御史,疏劾廣西提學副使徐儀世苛殘如虎,貪昧如狼,以病廢乞休之官,欲借摧折以然灰,安得藉中貴之參疏,以掩其生平之穢跡。屢抗疏直言,柄臣驅(qū)逐異己者,崇禎三年被逮入獄百日,獲釋后歸里。著有《湛輝閣草》十卷。
人物簡介
陳鳴珂(?—1640年代),字鏘鳴、賡垣,東昌府濮州范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陳鳴珂是天啟七年(1627年)的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聯(lián)捷進士,獲授中書舍人,看到范縣亂象頻生而上疏天下即將大亂,文武兼全士尹;崇禎帝準許,但銓司則因為他未先行通報,以越位廷杖他。后來他改任梁山知縣,李青山在當?shù)刈鱽y,他和陳贊化力求整治;到弘光時和倪嘉慶、曹景參、沈應(yīng)旦、郭充、蔣鳴玉、劉天斗、左光明同時任命,遷官刑科給事中,很快去世。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滁州府全椒人,字居垣,號雙崖。崇禎元年進士,授行人,擢御史,巡視西城,治內(nèi)使殺人罪。出按河南,條奏達三百余章,彈劾不避權(quán)貴,以疏請罷遣中官忤旨調(diào)外。后召為大理寺正,進太仆丞,又以疏救劉宗周降級調(diào)外。福王時起故官不赴。明亡后家居二十余年卒。維基
金光辰,字居垣,又字天樞,號雙巖,直隸全椒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授行人。歷官河南按察使、太仆寺丞、左僉都御史。曾巡視北京西城,彈劾不避權(quán)貴,凡疏三百馀章。崇禎恢復(fù)使用宦官監(jiān)軍后,光辰說:“臣往在河南,見皇上撤內(nèi)臣而喜。”崇禎十五年五月,擢左僉都御史。因力救劉宗周被貶京外。明亡后,家居二十余年而卒。
人物簡介
韓相(1596年—1639年),字調(diào)鼎,號經(jīng)垣,直隸真定府晉州民籍。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順天府鄉(xiāng)試亞魁,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刑部觀政,十二月授武昌知縣。時黠吏盤踞,號稱難治。相不露鋒穎,一朝坐堂皇,以某弄柄、某舞文,治之如律,內(nèi)外肅然。訊鞫如懸鏡,枉直畢照,厘剔總書,押差,苛收諸弊,民皆樂輸。性鎮(zhèn)靜寡言,喜怒不形于色。尋擢南臺,邑人建祠于城隍廟左祀之,并祀名宦。擢南京福建道御史,歷尚寶司丞、大理寺丞、南京尚寶司正卿,年四十四卒。
人物簡介
王廷垣(17世紀—1647年),字潛服,江西撫州府東鄉(xiāng)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王廷垣是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編修、直起居注纂章奏。他奉使頒布詔令時,都會探查民間的疾苦、山河的阻塞,回朝后上告明熹宗,得到贊許。之后他轉(zhuǎn)為庶子,掌管春坊事務(wù),當時熹宗打算素服郊祀,他上表指出不合禮制,獲擢任為南京國子祭酒。弘光帝繼位,王廷垣遷任詹事、禮部右侍郎和禮部左侍郎。隆武帝繼位,再次擔任詹事,兼任侍讀學士。他和揭重熙奉羅川王朱由??、永寧王朱由??起兵,恢復(fù)撫州、建昌,同時間副總兵傅潛龍、參將黃騰、都司文而武、守備劉振威、監(jiān)紀推官鄒武臣、安仁參將傅鼎乾、都司徐德、守備洪士邦,貴溪管清、余高、李大魁等人進入金溪,南豐諸生李藩、馀干知縣楊時秀,萬年都司趙祖、參謀舒奇謀等人就與瑞州黃柍的軍隊會合。忠誠府失陷后,各人都戰(zhàn)死;王廷垣則在永歷元年(1647年)悲憤逝世。
人物簡介
朱議,一作議?泊侖,字圣契,一作象垣,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人,賜特用宗科出身,寧藩宗人。崇禎十三年賜特用出身,官鎮(zhèn)原知縣,國亡,滯留涇原,訓(xùn)蒙為生。
人物簡介
【生卒】:1602—1648 【介紹】: 明末清初漢軍鑲黃旗人,原籍遼東開平衛(wèi)。字聚垣。明諸生。后金(清)天聰八年,自大同赴宣府軍前見皇太極獻滅明之策。順治初官至甘肅巡撫。旋被回民起義領(lǐng)袖米喇印設(shè)計誘殺。
人物簡介
胡明垣,湖廣黃州府黃陂縣(今湖北省黃陂縣)人,同進士出身。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登三甲一八四名進士,授陜西西安府商州鎮(zhèn)安縣知縣。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鄞縣人,字象來,一字文垣。清順治二年,與陸宇□等六人倡義起兵抗清。旋隸監(jiān)國魯王,為戶部郎。事敗,流亡多年,始得歸家。有《吞月子集》。
人物簡介
【生卒】:1633—1692 【介紹】: 清漢軍鑲黃旗人,字紫垣。順治九年,以官學生考授國史館編修,改內(nèi)閣中書??滴蹰g,歷內(nèi)閣學士、安徽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十六年,任河道總督,得幕僚陳潢協(xié)助,用束水攻沙之法,使決河回故道;又在宿遷、桃源、清河二縣黃河北岸堤內(nèi)開新河,稱“中河”,縮短漕運路線。二十七年,被誣治河無功,罷官。其后事明,從康熙帝視察河情,受嘉獎。三十一年,再任河督。卒謚文襄。有《靳文襄公奏疏》、《治河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