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顧國輔(1538年—1594年),原姓張,字維德、惟德,號毅庵,南京金吾后衛(wèi)軍籍直隸蘇州府昆山縣人。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三十名,萬歷二年(1574年)登甲戌科會試第四十名,第二甲第六十一名進士,榜名張國輔。授刑部主事,升江西司郎中,十三年出任襄陽府知府,十七年十月擢浙江按察使副使,二十年以大計罷歸。家居二年,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赴京請求復姓顧,吏部起知寶慶府,次年四月卒于官,年五十七。
人物簡介
劉光國(1538年—?),字汝觀,河南汝寧府上蔡縣人,民籍。河南鄉(xiāng)試第七十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會試第一百十九名,三甲第二百九十三名進士。吏部觀政,四年任太原府推官,萬歷元年(1573年)十二月行取,選授湖廣道試監(jiān)察御史,四年巡按陜西,丁憂歸。八年三月除補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直隸,歷升順天府府丞,十五年二月自陳不職,被調(diào)外任,降浙江按察司副使,十二月調(diào)補陜西鳳翔水利副使,十八年十一月升本省右參政兼僉事、臨鞏兵備,二十年七月升分巡西寧按察使,晉陜西右布政使,二十一年六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撫陜西,二十四年三月為兵科徐成楚所參,令致仕。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江西安福人,字子畏。隆慶五年進士。授刑部主事。萬歷初,改御史。因上疏劾張居正,廷杖除名。居正復誣以他事,遠戍廣西。至潯州暴卒。天啟初,追謚毅思。有《精忠堂稿》。維基
劉臺(1538年—1582年7月9日),又字國基,又字子畏,號畏所,江西吉安府安??h人,隆慶辛未進士,萬歷時官監(jiān)察御史。因彈劾張居正貶官。隆慶四年(1570年)庚午科江西鄉(xiāng)試第四十六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聯(lián)捷辛未科會試第七名,二甲第四名進士,授刑部浙江司主事。萬歷二年,擔任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后巡按遼東,因錯誤奏報戰(zhàn)功而受牽連。之后擔任山東御史。萬歷四年,他上疏彈劾輔臣張居正:奏疏呈上后,張居正大怒,在朝廷上自我辯護,稱:“有命令,巡按不能奏報軍功。去年遼東大捷,劉臺違反制度妄自上奏,按規(guī)矩應(yīng)降職。我多次請求皇上告誡他,而劉臺為此心懷不滿。后來傅應(yīng)禎被逮捕下獄,追問他的黨羽。起初不知道劉臺與傅應(yīng)禎為同縣且很要好,實際上有所主使。于是劉臺自感驚恐,不再顧及到什么,向我泄憤怒。況且劉臺是我錄取的進士,二百年來沒有門生彈劾老師的,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辭職贖罪?!彪S后張居正伏地痛哭不起。萬歷帝走下御座用手拉他,再三勸慰。張居正一再聲明自己的諾言,不肯答應(yīng)執(zhí)掌政事。皇上派司禮太監(jiān)孫隆拿著他的親筆詔書宣讀,張居正方才起身。于是劉臺被逮捕至京師、下詔獄,廷杖一百下后戍邊。張居正表面上疏營救,暗地將他除去官籍,降為平民。然而,張居正仍不解恨。劉臺巡按遼東時,與巡撫張學顏不合。這時,張學顏任職戶部,誣陷劉臺接受賄賂,張居正囑咐御史于應(yīng)昌去巡按遼東復查一下,而命令王宗載巡撫江西,考察劉臺家鄉(xiāng)情況。于應(yīng)昌、王宗載等人順著張居正之意,將事情修改上報,劉臺于是被發(fā)配到廣西。劉臺的父親劉震龍、弟弟劉國,都受到連坐。劉臺到潯州不久,在戍主房里飲酒,返家后即暴卒。同一天,張居正也病卒。第二年,御史江東之為劉臺鳴冤,彈劾王宗載、于應(yīng)昌。萬歷帝下詔恢復劉臺官職,罷王宗載、于應(yīng)昌的職務(wù),由其他部門考察詢問。南京給事中馮景隆上疏指責遼東巡撫周詠與于應(yīng)昌共同陷害劉臺,于應(yīng)昌既已被罷免,周詠還任薊遼總督,也應(yīng)罷免。南京御史孫繼先也揭發(fā)張學顏陷害劉臺之罪。當時張學顏正在得寵,因馮景隆的疏中一并彈劾了李成梁,張學顏替李成梁辯冤。遂又將其一并彈劾。皇上于是貶馮景隆為薊州判官,孫繼先為臨清州判官,而對張學顏不加問罪。不久,江西巡撫曹大野、遼東巡撫李松調(diào)查后報告王宗載、于應(yīng)昌結(jié)為朋黨、陷害忠良。刑部因此以誣告罪處理,奏報將王宗載等人以發(fā)配、貶為平民、降低官階不等處理。朝廷后贈劉臺為光祿寺少卿,蔭庇一子。天啟初年,追謚毅思。
人物簡介
宋國相,字時佐,山東濟南府濱州人,軍籍。山東鄉(xiāng)試第十三名,萬歷五年(1577年)丁丑科會試第一百二十三名,登三甲第一百七十七名進士。萬歷七年,接替韓容,擔任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知縣,后由胡旦接任知縣。
人物簡介
李廷儀(1539年—?),字國瞻,號敬庵,山西平陽府霍州人,民籍。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山西鄉(xiāng)試第二十八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一百六十四名,三甲第一百二十九名進士。授吳堡縣知縣,調(diào)洛川縣,萬歷五年(1577年)閏八月選授兵科給事中,七年十月巡視京營,條陳戎政七事,八年二月升吏科右給事中,九年二月升吏科左給事中,五月升工科都給事中,十一年出為河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分守汝南,十四年正月升陜西按察使,治兵固原,十六年十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十八年七月巡按直隸御史周孔教疏列西鎮(zhèn)失事罪狀,言甘肅撫臣李廷儀守虜巢穴,失于堤防,事已危急,不以上聞,當議罪,李廷儀被調(diào)任南京。
人物簡介
【生卒】:1539—1610 【介紹】: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國瑞,號啟新。萬歷十一年進士,除廬陵知縣,征授御史,出按廣西。上論相、建儲二疏,言最戇直,神宗銜之,因斥為民。既歸,潛心學問,與顧憲成等分主東林講席,學者稱啟新先生。家居二十五年而卒。有《像象管見》、《遁世編》等。維基
錢一本(1539年—1610年),字國瑞,號啟新。南直隸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三十九名,萬歷十一年(1583年)進士。任廬陵知縣,授福建道御史,劾江西巡按祝大舟。又曾劾張居正假圣旨以塞言路,因上《論相》、《建儲》二疏論政弊,觸怒神宗,被削職為民。筑經(jīng)正堂,研究六經(jīng),尤邃于《易》,曾與顧憲成、高攀龍等分主東林講席,人稱“東林八君子”。天啟初追贈太仆寺卿。
人物簡介
秦舜翰(1539年—?),字國宗,號鷺坡,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官籍,祖籍直隸鳳陽府定遠縣。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二十七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三甲第一百三十九名進士。授廣東海陽縣知縣,六年正月選授刑科給事中,七月出為四川按察司僉事,萬歷四年(1576年)二月升廣西左參議,為御史陸萬鐘論劾,五年九月以原職調(diào)用。八年正月調(diào)任貴州右參議,十年八月考察以乖戾降調(diào)。官至廣西按察使司副使。
人物簡介
王元賓(1539年—?),字國賢,號對峰,山東兗州府滕縣人,軍籍。參加山東鄉(xiāng)試并考中第五十八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乙丑科會試第三百二十一名,三甲第一百二十九名進士。出任都察院觀政,本年八月出任蠡縣知縣,隆慶二年(1568年)六月出任大理寺評事,三年二月出任寺副,四年五月出任寺正,十二月出任廣西道御史,六年七月出任承天知府,后來丁憂。萬歷六年(1578年)六月出任鳳翔府知府,十年五月因為駕乘驛馬速度過快而降職為大同府推官。
人物簡介
丁應(yīng)詔(1540年—?),字國賓,浙江湖州府長興縣人,民籍。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三十七名。隆慶五年(1571年)登辛未科三甲第二百三十四名進士。授南陵縣知縣,調(diào)寶坻縣知縣,擢大理寺評事。
人物簡介
熊子臣(1540年—?),字國良,號應(yīng)川,江西瑞州府新昌縣人。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科江西鄉(xiāng)試第五十三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七十名進士。禮部觀政,本年六月授揚州府儒學教授,隆慶元年(1567年)九月升國子監(jiān)博士,二年九月升監(jiān)丞,三年十月升工部主事,萬歷元年(1573年)正月升員外,四月升郎中,三年四月升處州府知府,八年正月升云南副使,十二月丁憂。十二年九月復除廣東,十三年十一月患病致仕。
人物簡介
須用賓(1540年—1591年),字國卿,號成吾,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匠籍。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三十五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三甲第十一名進士。兵部觀政,本年授六月授杭州府推官,五年五月升刑部主事,萬歷三年(1575年)十一月升員外,四年正月升郎中,七月升浙江僉事,七年八月升廣西參議,十一年十二月調(diào)福建僉事,十四年正月降用,十六年二月降開州知州,三月升南京戶部員外郎,十九年卒。
人物簡介
徐桓,字國武,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民籍山陰縣人。浙江鄉(xiāng)試第七十名,萬歷八年(1580年)庚辰科會試第一百八十四名,登三甲第三十九名進士。
人物簡介
鄭國柱,字藎臣,江西撫州府金溪縣人,貴州鎮(zhèn)遠府鎮(zhèn)遠縣民籍。貴州鄉(xiāng)試第九名,萬歷八年(1580年)庚辰科會試第二百名,登三甲第二百四十二名進士。官兵部郎中。
人物簡介
朱天應(yīng),字國聘,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軍籍。福建鄉(xiāng)試第七十九名,萬歷八年(1580年)庚辰科會試第二十三名,登三甲第二百四十一名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官肇慶府知府、升任廣西兵備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