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辛慶忌列傳·趙充國〉~2984~
時羌降者萬馀人矣。充國度其必壞,欲罷騎兵屯田,以待其敝。作奏未上,會得進兵璽書,中郎將卬懼,使客諫充國曰:「誠令兵出,破軍殺將以傾國家,將軍守之可也。即利與病,又何足爭?一旦不合上意,遣繡衣來責將軍,將軍之身不能自保,何國家之安?」充國嘆曰:「是何言之不忠也!本用吾言,羌虜?shù)弥潦切??往者舉可先行羌者,吾舉辛武賢,丞相御史復白遣義渠安國,竟沮敗羌。金城、湟中谷斛八錢,吾謂耿中丞,糴二百萬斛谷,羌人不敢動矣。耿中丞請糴百萬斛,乃得四十萬斛耳。義渠再使,且費其半。失此二冊,羌人故敢為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是既然矣。今兵久不決,四夷卒有動搖,相因而起,雖有知者不能善其后,羌獨足憂邪!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為忠言?!顾焐贤吞镒嘣唬撼悸劚撸悦鞯鲁σ?,故舉得于外,則福生于內(nèi),不可不慎。臣所將吏士馬牛食,月用糧谷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鹽千六百九十三斛,茭?二十五萬二百八十六石。難久不解,繇役不息。又恐它夷卒有不虞之變,相因并起,為明主憂,誠非素定廟勝之冊。且羌虜易以計破,難用兵碎也,故臣愚以為擊之不便。計度臨羌東至浩亹,羌虜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墾,可二千頃以上,其間郵亭多壞敗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萬馀枚,皆在水次。愿罷騎兵,留弛刑應募,及淮陽、汝南步兵與吏士私從者,合凡萬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萬七千三百六十三斛,鹽三百八斛,分屯要害處。冰解漕下,繕鄉(xiāng)亭,浚溝渠,治湟?以西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左右。田事出,賦人二十?。至四月草生,發(fā)郡騎及屬國胡騎伉健各千,倅馬什二,就草,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積畜,省大費。今大司農(nóng)所轉(zhuǎn)谷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謹上田處及器用簿,唯陛下裁許。上報曰:「皇帝問后將軍,言欲罷騎兵萬人留田,即如將軍之計,虜當何時伏誅,兵當何時得決?孰計其便,復奏?!钩鋰蠣钤唬撼悸劦弁踔匀?,是以貴謀而賤戰(zhàn)。戰(zhàn)而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蠻夷習俗雖殊于禮義之國,然其欲避害就利,愛親戚,畏死亡,一也。今虜亡其美地薦草,愁于寄托遠遁,骨肉離心,人有畔志,而明主般師罷兵,萬人留田,順天時,因地利,以待可勝之虜,雖未即伏辜,兵決可期月而望。羌虜瓦解,前后降者萬七百馀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輩,此坐支解羌虜之具也。臣謹條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步兵九校,吏士萬人,留屯以為武備,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虜,令不得歸肥饒之地,貧破其眾,以成羌虜相畔之漸,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農(nóng)業(yè),三也。軍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歲,罷騎兵以省大費,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臨羌,以羌虜,揚威武,傳世折沖之具,五也。以閒暇時下所伐材,繕治郵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虜竄于風寒之地,離霜露疾疫瘃墯之患,坐得必勝之道,七也。亡經(jīng)阻遠追死傷之害,八也。內(nèi)不損威武之重,外不令虜?shù)贸碎g之勢,九也。又亡驚動河南大?、小?使生它變之憂,十也。治湟?中道橋,令可至鮮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從枕席上過師,十一也。大費既省,繇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臣充國材下,犬馬齒衰,不識長冊,唯明詔博詳公卿議臣采擇。上復賜報曰:「皇帝問后將軍,言十二便,聞之。虜雖未伏誅,兵決可期月而望,期月而望者,謂今冬邪,謂何時也?將軍獨不計虜聞兵頗罷,且丁壯相聚,攻擾田者及道上屯兵,復殺略人民,將何以止之?又大?、小?前言曰:『我告漢軍先零所在,兵不往擊,久留,得亡效五年時不分別人而并擊我?』其意??帧=癖怀?,得亡變生,與先零為一?將軍孰計復奏?!钩鋰嘣唬撼悸劚杂嫗楸荆识嗨銊偕偎?。先零羌精兵今馀不過七八千人,失地遠客,分散饑凍。、?、莫須又頗暴略其羸弱畜產(chǎn),畔還者不絕,皆聞天子明令相捕斬之賞。臣愚以為虜破壞可日月冀,遠在來春,故曰兵決可期月而望。竊見北邊自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馀里,乘塞列隧有吏卒數(shù)千人,虜數(shù)大眾攻之而不能害。今留步士萬人屯田,地勢平易,多高山遠望之便,部曲相保,為塹壘木樵,校聯(lián)不絕,便兵弩,飭?具。?火幸通,勢及并力,以逸待勞,兵之利者也。臣愚以為屯田內(nèi)有亡費之利,外有守禦之備。騎兵雖罷,虜見萬人留田為必禽之具,其土崩歸德,宜不久矣。從今盡三月,虜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他種中,遠涉河山而來為寇。又見屯田之士精兵萬人,終不敢復將其累重還歸故地。是臣之愚計,所以度虜且必瓦解其處,不戰(zhàn)而自破之冊也。至于虜小寇盜,時殺人民,其原未可卒禁。臣聞戰(zhàn)不必勝,不茍接刃;攻不必取,不茍勞眾。誠令兵出,雖不能滅先零,亶能令虜絕不為小寇,則出兵可也。即今同是而釋坐勝之道,從乘危之勢,往終不見利,空內(nèi)自罷敝,貶重而自損,非所以視蠻夷也。又大兵一出,還不可復留,湟中亦未可空,如是,繇役復發(fā)也。且匈奴不可不備,烏桓不可不憂。今久轉(zhuǎn)運煩費,傾我不虞之用以澹一隅,臣愚以為不便。校尉臨眾幸得承威德,奉厚幣,拊循眾羌,諭以明詔,宜皆鄉(xiāng)風。雖其前辭嘗曰「得亡效五年」,宜亡它心,不足以故出兵。臣竊自惟念,奉詔出塞,引軍遠擊,窮天子之精兵,散車甲于山野,雖亡尺寸之功,媮得避慊之便,而亡后咎馀責,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臣幸得奮精兵,討不義,久留天誅,罪當萬死。陛下寬仁,未忍加誅,令臣數(shù)得孰計。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誅,昧死陳愚,唯陛下省察。充國奏每上,輒下公卿議臣。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有詔詰前言不便者,皆頓首服。丞相魏相曰:「臣愚不習兵事利害,后將軍數(shù)畫軍冊,其言常是,臣任其計可必用也?!股嫌谑菆蟪鋰唬骸富实蹎柡髮④?,上書言羌虜可勝之道,今聽將軍,將軍計善。其上留屯田及當罷者人馬數(shù)。將軍強食,慎兵事,自愛!」上以破羌、強弩將軍數(shù)言當擊,又用充國屯田處離散,恐虜犯之,于是兩從其計,詔兩將軍與中郎將卬出擊。強弩出,降四千馀人,破羌斬首二千級,中郎將卬斬首降者亦二千馀級,而充國所降復得五千馀人。詔罷兵,獨充國留屯田。明年五月,充國奏言:「羌本可五萬人軍,凡斬首七千六百級,降者三萬一千二百人,溺河湟饑餓死者五六千人,定計遺脫與煎鞏、黃羝俱亡者不過四千人。羌靡忘等自詭必得,請罷屯兵?!棺嗫桑鋰衤枚€。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本紀上〉~
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
《南史》卷三十八〈柳元景列傳·柳惲〉~988~
歷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秘書監(jiān),右衛(wèi)將軍。再為吳興太守,為政清靜,人吏懷之。于郡感疾,自陳解任。父老千馀人拜表陳請,事未施行,卒。
典故 鰲嶺
釣連鰲
龍伯釣鰲
龍伯國人
龍伯釣
巨鰲釣
龍伯翁
巨鰲連釣
龍伯啖
三島釣鰲
長竿釣巨鰲
鰲駕蓬萊
巨鰲
龍伯戲
一釣十五鰲
《列子·湯問》
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shù)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shù)焉。
晉·張華《博物志》卷二引《河圖玉版》
龍伯國人長三十丈,生萬八千?而死。
《列子集釋》卷五〈湯問篇〉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shù)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圣毒之,訴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極,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shù)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shù)焉。于是岱輿員嶠二山流于北極,沈于大海,仙圣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阨,侵小龍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農(nóng)時,其國人猶數(shù)十丈。……」
簡釋
釣鰲:詠仙,或喻事業(yè)非凡。唐李白《贈薛校書》:“未夸觀濤作,空郁釣鰲心?!?/p>
龍伯國人:指仙人。唐杜甫《荊南兵馬使太常卿公大食刀歌》:“蒼水使者捫赤絳,尤伯國人罷釣鰲?!?/p>
例句
鰲冠三山安海浪,龍盤九鼎鎮(zhèn)皇都。
此中即是神仙地,引手何妨一釣鰲。
點對連鰲餌,搜求縛虎符。
龍伯釣鰲時,蓬萊一峰坼。
未誇觀濤作,空郁釣鰲心。
我欲東召龍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
蒼水使者捫赤絳,龍伯國人罷釣鰲。
龍伯驅(qū)風不敢上,百川噴雪高崔嵬。
太公取璜我不取,龍伯釣鰲我不釣。
獨向若耶溪上住,誰知不是釣鰲人。
河清海晏少波濤,幾載垂鉤不得鰲。
《春秋左傳·襄公四年》
「臧紇救鄫,侵邾,敗于狐駘。國人逆喪者皆髽,魯于是乎始髽?!箷x·杜預注:「髽,麻發(fā)合結(jié)也。遭喪者多,故不能備兇服,髽而已?!?/span>
《禮記·檀弓上》
「魯婦人之髽而吊也,自敗于臺鮐始也?!箹|漢·鄭玄注:「敗于臺鮐,魯襄四年秋也。臺當為壺字之誤也,《春秋傳》作狐鮐。時家家有喪,髽而相吊。去纚而紒曰髽?!固?#183;孔穎達疏:「此一節(jié)論二國失禮之事?!?/span>
例句
祀變荊巫禱,風移魯婦髽。
處處魯人髽,家家杞婦哀。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文彥博列傳〉~0263~
紹圣初,章惇秉政,言者論彥博朋附司馬光,詆毀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崇寧中,預元祐黨籍。后特命出籍,追復太師,謚曰忠烈。
《宋宰輔編年錄》卷九〈元祐元年〉
四月壬寅,呂公著右仆射。……同日,文彥博太師、平章軍國事。
《宋宰輔編年錄》卷十〈哲宗元祐五年〉
二月庚戌,文彥博罷太師、平章軍國重事致仕?!瓘┎┳匝宰栽谠诩蔚v中封潞國公,經(jīng)今三十馀年為是鄉(xiāng)國,乞不改封。從之。
典故呂尚封國
相關(guān)人物呂尚(姜太公)
周武王
《史記》卷四《周本紀》
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
典故 馬嵬塵
離馬嵬
馬嵬風雨
馬嵬血
馬嵬恨血
相關(guān)人物安祿山
楊國忠
楊玉環(huán)(楊貴妃)
《舊唐書》卷五十一〈后妃列傳上·玄宗楊貴妃〉~280~
天寶中,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大立邊功,上深寵之。祿山來朝,帝令貴妃姊妹與祿山結(jié)為兄弟。祿山母事貴妃,每宴賜,錫賚稠沓。及祿山叛,露檄數(shù)國忠之罪。河北盜起,玄宗以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監(jiān)撫軍國事。國忠大懼,諸楊聚哭,貴妃銜土陳請,帝遂不行內(nèi)禪。及潼關(guān)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獲已,與妃訣,遂縊死于佛室。時年三十八,瘞于驛西道側(cè)。
《新唐書》卷七十六〈后妃列傳上·楊貴妃〉~3495~
初,安祿山有邊功,帝寵之,詔與諸姨約為兄弟,而祿山母事妃,來朝,必宴餞結(jié)歡。祿山反,以誅國忠為名,且指言妃及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撫軍,因禪位,諸楊大懼,哭于廷。國忠入白妃,妃銜塊請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瘞道側(cè),年三十八。
《長安志》卷十四〈縣四·興平〉~53~
馬嵬故城,在縣西北二十三里。孫景安征途記曰:「馬嵬,人名,于此筑城,以避難,未詳何代人,姚萇時,扶風王駢以數(shù)千人保馬嵬故城。」
《老杜浣花溪圖引》
拾遺流落錦官城,故人作尹眼為青。碧雞坊西結(jié)茅屋,百花潭水濯冠纓。故衣未補新衣綻,空蟠胸中書萬卷。探欲度羲皇前,論詩未覺國風遠。干戈崢嶸暗宇縣,杜陵韋曲無雞犬。老妻稚子且眼前,弟妹飄零不相見。此公樂易真可人,園翁溪友肯卜鄰。鄰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魚鳥來相親。浣花酒船散車騎,野墻無主看桃李。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驢馱醉起。愿聞解鞍脫兜鍪,老儒不用千戶侯。中原未得平安報,醉里眉攢萬國愁。生綃鋪墻粉墨落,平生忠義今寂寞。兒呼不蘇驢失腳,猶恐醒來有新作。常使詩人拜畫圖,煎膠續(xù)弦千古無。宋。任淵注:《盧阜記》:「遠法師……以書報淵明,淵明造焉。遠因勉以入社,陶瓚眉而去?!苟旁姡骸腹蕠蠲纪?,長歌欲損神?!?/span>
《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十一〈宣公·傳三年〉~368~
冬,鄭穆公卒。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曰:「余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為而子。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辜榷墓娭?,與之蘭而御之。辭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將不信,敢徵蘭乎。」公曰:「諾?!股鹿?,名之曰蘭。
典故 咸陽三月火
楚沐猴
咸陽一火
冠服衣猿狙
沐猴冠帶
沐猴自笑
冠沐猿
沐猴不冠
項籍屠國
相關(guān)人物項羽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人或說項王曰:「關(guān)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鬼椡跻娗貙m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鬼椡趼勚?,烹說者。
《漢書》卷四十五《伍被傳》
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為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
簡釋
楚沐猴:喻徒有其表之人。宋蘇軾《代書答梁先》:“強名太守古徐州,忘歸不如楚沐猴?!?/p>
沐猴冠:喻徒有其表。目光短淺之人。宋蘇拭《錦溪》:“楚人休笑沐猴冠,越俗徒夸翁子賢?!?/p>
例句
不獨凄涼眼前事,咸陽一火便成原。
國為項籍屠,君同華元戮。
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騎土牛滯東魯。
沐猴本不冠,未是謀生錯。
《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下〈輕詆〉~839~
桓公欲遷都,以張拓定之業(yè)。孫長樂上表,諫此議甚有理?;敢姳硇姆?,而忿其為異,令人致意孫云:「君何不尋〈遂初賦〉,而彊知人家國事?」
《詩經(jīng)·小雅·四月》
「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盡瘁以仕,寧莫我有?!箹|漢·鄭玄箋:「江也,漢也,南國之大水,紀理眾川,使不雍滯?!?/span>
例句
東流既??,南紀信滔滔。
盤薄荊之門,滔滔南國紀。
《昭明文選》卷二十九〈詩己·雜詩上·雜詩六首〉~364~
南國有佳人,華容若桃李。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沚。時俗薄朱顏,誰為發(fā)皓齒。俛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例句
竇閨織婦慚詩句,南國佳人怨錦衾。
虛傳南國貌,爭奈五陵心。
典故 小鮮烹
烹小鮮治大國
烹小鱗
相關(guān)人物老子
《老子·德經(jīng)·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得交歸。漢·河上公注:「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谷龂?#183;王弼注:「不擾也。」
《韓非子》卷六〈解老〉
「治大國若烹小鮮。」三國魏·王弼注:「不擾也?!?jié)h·河上公注:「鮮,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靡也?!埂概胄□r而數(shù)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shù)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苦烹小鮮。』」
例句
家憐雙鯉斷,才愧小鱗烹。
寶劍誠可用,烹鮮是虛棄。
彼鄉(xiāng)有令弟,小邑試烹鮮。
君作烹鮮用,誰膺仄席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