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營州柳城人,字太應。李光弼弟。初為房琯裨將,代宗時拜檢校太子太保,封涼國公。又封武安郡王。
小寧國公主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1 【介紹】: 唐榮王李琬之女。肅宗乾元元年隨寧國公主陪嫁回紇,及寧國返唐,升為可敦。歷配英武、英義二可汗。號小寧國公主,亦稱少寧國公主。長壽天親可汗立,令其居外,戮其與英武(一說英義)所生二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2—789 【介紹】: 唐潤州金壇人,字幼公,一作次公。為蕭穎士弟子,工詩,以文辭著。代宗大歷中,曾應劉晏召,于鹽鐵轉運使府中任職。德宗建中中,曹王李皋領湖南觀察使、江西節(jié)度使,叔倫入其幕府。皋征李希烈,留叔倫領府事,試守撫州刺史。民歲爭灌溉,為作均水法,一郡便之。貞元四年,遷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容管經(jīng)略使,威名流聞。次年,上表請為道士,旋卒。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2—789 字幼公,一作次公,又作名融,字叔倫。郡望譙國(今安徽亳州),籍貫潤州金壇(今江蘇金壇)。少從蕭穎士學,有才名。安史亂起,避地江西鄱陽。代宗初,由劉晏薦為秘書省正字,入其鹽鐵轉運使幕。由廣文博士轉監(jiān)察御史里行。大歷初,任湖南轉運留后,至大歷末調河南轉運留后。德宗建中元年(780)出為東陽縣令,四年入江西節(jié)度使李皋幕任判官。興元元年(784)守撫州刺史,翌年封譙縣開國男。貞元二年(786)辭官還鄉(xiāng),四年復起家授容州(今廣西容縣)刺史、容管經(jīng)略使、兼御史中丞。故后人稱為戴容州。翌年因病受代,卒于道。生平事跡見權德輿撰《墓志銘》、梁肅撰《神道碑》(見《重修戴氏宗譜》)、《新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五。今人傅璇琮有《戴叔倫的事跡系年及作品的真?zhèn)慰急妗?。蔣寅有《戴叔倫簡譜》。叔倫著有詩論,曾編選唐詩(今均不傳),在詩歌體裁上有多方面探索?!杜镄小飞铣卸鸥鹘y(tǒng),下啟新樂府詩人。五律《除夜宿石頭驛》、《客夜與故人偶集》等,寄深慨于平易之中,意達詞暢,感人至深。絕句《過三閭廟》、《關山月》等融情入景,含蓄有味。其題材、風格、手法均體現(xiàn)出唐詩由盛轉中之脈絡。故胡應麟以為濫觴晚唐者“戴叔倫尤甚”(《詩藪》內(nèi)編卷四)?!?a target='_blank'>郡齋讀書志》著錄《述稿》10卷、《書狀》1卷、詩1卷,已佚。明人輯有詩集2卷,其中多竄入他人詩。整理本有蔣寅《戴叔倫詩集校注》。《全唐詩》仍編叔倫詩為2卷?!度圃娎m(xù)拾》補詩1首,斷句2,存目4首。
唐詩匯評
戴叔倫(732-789),字次公,一作幼公,潤州金壇(今江蘇金壇)人。少師蕭穎士。至德末,避兵亂居鄱陽。劉晏表授秘書正字,遷廣文博士。大歷中,晏掌財賦,以叔倫為監(jiān)察御史,主湖南轉運。建中初,出補東陽令。嗣曹王李皋鎮(zhèn)湖南、江西,辟為從事,由大理司直遷殿中侍御史。后檢校禮部郎中,兼侍御史。貞元初,官撫州刺史,后遇謗被代。貞元四年,起為容管經(jīng)略使,次年,罷任北返,卒于道。有《述稿》十卷,已佚。明人輯有《戴叔倫集》。《全唐詩》編詩二卷,其中除與唐方干等人詩重出外,尚大量羼入宋王安石、周瑞臣、元丁鶴年、明劉崧、張以寧、汪廣洋、劉績等人作品。
詞學圖錄
戴叔倫(732-789) 字幼公,一作次公。金壇(今屬江蘇)人。有《戴叔倫集》,詞存《調笑令·邊草》一首。
全唐文·卷五百十
叔倫字幼公。潤州金壇人。釋褐秘書省正字。累官祠部郎中。拜撫州刺史。封譙縣男。遷容管經(jīng)略使。貞元五年卒。年五十八。

作品評論

中興間氣集
叔倫之為人,溫雅善舉止,無賢與不肖,見皆盡心?!湓婓w格雖不越中(格),然“廨宇經(jīng)山火,公田沒海潮”,亦指事造形。其骨稍軟,故詩家少之。
石林詩話
司空圖記戴叔倫語云:“詩人之詞,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币嗍切嗡浦⒚钫?,但學者不能味其言耳。
唐才子傳
工詩……詩興悠遠,每作驚人。
《唐詩品》
幼公未致羽儀之節(jié),早收蘭玉之譽,修辭合節(jié),精研太始,亦可謂難士矣。夫太始之音,詞以情勝,音以調諧。幼公情旨馀曠,而調頗促急,要之含氣未融,心無流潤,故雖工于斫煉,而寡于華要矣。
《批點唐音》
幼公以下,說情漸細。格律之累,正坐此境。
《唐詩別裁集》
高仲武謂叔倫骨氣稍輕,晁公武謂唐史不稱其能詩,正以少其綿弱。然爾時詩格日卑,幼公已云矯矯,愚不能人云亦云也。
《大歷詩略》
大歷五言皆紆而不迫,幼公后出,氣調為小變,顧情來之作,有不自知其然者。
石洲詩話
容州七古,皮松肌軟,此又在錢、劉諸公下矣。
石洲詩話
戴容州嘗拈“藍田日暖,良玉生煙”之語以論詩,而其所自作,殊平易淺薄,實不可解。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沈休文,選韻笙和,諧音玉節(jié),清歌平調,亦復睦耳關神。七言古風,如月林虛籟,晴霄霞綺,自然清麗,不雜微塵。五律高言壯闊,情語婉綿,在孟襄陽、劉隨州之亞。
《詩學淵源》
詩清新典雅,而不涉秾纖。樂府如《巫山高》等篇,頗似長吉。
郭晤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華州鄭縣人,字晤。郭子儀子。代宗大歷末,歷倉部、司封郎中,封樂平郡開國公。官終兵部郎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肅宗幼女。下嫁鄭巽,又嫁薛康衡。肅宗乾元元年,嫁回紇毗伽可汗。俄而可汗死,國人欲以公主殉,公主以為回紇萬里結婚,本慕中國,故不可以殉,乃剺面哭,從回紇俗。后以無子,得還。德宗貞元二年,徙封蕭國公主。
崔昭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博陵人。安祿山反,昭客游陳州,召集驍勇,挫其鋒。肅宗末,為河南尹。代宗大歷三年,自左散騎常侍為京兆尹。復守右散騎常侍。五年,兼御史中丞,為宣、歙、池等州觀察使。十一年,移鎮(zhèn)浙東。德宗建中元年,為江西觀察使。旋奉使回紇,為冊立使。屢封至鄴國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西人。本姓安,賜姓李。初為朔方將,積勞擢云麾大將軍。累封臨川郡王。代宗大歷八年為鹽州刺史。曾助渾城擊破吐蕃。
李國清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宗室后裔。代宗大歷中,官商州刺史。九年,授陜虢觀察使。十年,軍亂,大掠,逐國清。國清卑詞遍拜將士,方定。貶朗州刺史。十二年,授黔州刺史、黔中經(jīng)略招討觀察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5—812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字君卿。杜希望子。嗜字,該涉古今,學以富國安民之術為宗。初以父蔭補濟南參軍,累擢度支兼和糴使。時方軍興,饋運之務,悉委于佑。遷戶部侍郎、判度支。德宗建中初,賦無所出,佑上議,以為救弊莫若省用,省用則省官。為盧杞所惡,出為蘇州刺史,不行,改饒州。歷遷嶺南、淮南節(jié)度使。貞元十九年,拜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十一年,王叔文革新政治,佑兼度支及諸道鹽鐵轉運使,叔文自為副使。及叔文敗,佑亦解除使職。德宗、順宗卒,兩攝冢宰。累進司徒,以太子太保致仕。卒謚安簡。撰有《通典》。
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七
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人。貞元三年累拜尚書左丞。轉刑部尚書。十九年拜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和元年冊拜司徒。封岐國公。七年薨。年七十八。贈太傅。謚安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常州義興人。蔣子慎曾孫。登進士第。玄宗天寶末,為給事中。代宗永泰初,累遷鴻臚卿。日本使嘗遺金帛,不納,唯取箋一番,為書以貽其副。官終禮部尚書。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蔣挺子,蔣洌弟。進士及第,歷仕吏部員外郎、吏部郎中、給事中。安史亂起,受偽職,因家風修整,為士大夫所稱,后仍受重用,授檢校刑部尚書,封汝南縣開國公。代宗永泰初,歷鴻臚卿,轉右散騎常侍,遷工部侍郎。大歷間,累遷尚書左丞,華州刺史充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充東都留守,兼知大歷九、十年東都貢舉。官終禮部尚書。生平散見《新唐書·高智周傳》、《唐詩紀事》卷三二、《唐才子傳》卷三。渙善詩,具大歷詩風,與錢起、耿湋交往?!?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5首。
唐詩匯評
蔣渙(?-約795),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南)人。蔣冽之弟。玄宗朝登進士第,歷官吏部員外郎、郎中,天寶末,官給事中。安史亂起,陷賊,受偽職。永泰初,歷鴻臚卿、右散騎常侍,遷工部侍印。大歷三年,轉尚書左丞,出為華州刺史、鎮(zhèn)國軍潼關防御使。七年,檢校禮部尚書、東都留守,知大歷八、九、十年東都貢舉,卒?!?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五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8或739—808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一說京兆杜陵人,字遵素。肅宗寶應二年進士。初為郭子儀朔方從事,累除侍御史。為裴延齡所惡,十年不遷。德宗貞元末,歷遷太子賓客、太常卿。王叔文用事,黃裳婿韋執(zhí)誼輔政,黃裳勸請?zhí)颖O(jiān)國,執(zhí)誼不聽,即拂衣出。太子總軍國事,擢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劉辟叛,黃裳堅請討之,因奏罷中人監(jiān)軍,專委高崇文,遂平之。每具言宜鑒貞元之弊,整法度,削諸藩,憲宗嘉納之,由是赫然號稱中興。官終河中、晉絳節(jié)度使。卒謚宣獻。
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八
黃裳字遵素。京兆萬年人。第進士。又中宏詞科。累遷侍御史。貞元末拜太常卿。憲宗為皇太子監(jiān)國。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和二年以檢校司空為河中晉絳節(jié)度使。封邠國公。三年卒。年七十一。贈司徒。謚曰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居天臺山國清寺。德宗貞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最澄渡海至,欲求天臺之法,屬道邃講訓,委曲指教,盡授其旨。后最澄歸國,斯教大行,遙尊道邃為祖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幼專天臺智者三觀之學。大歷中。荊溪湛然師。悉以止觀輔行記。托以敷揚。而同門有浩然者。名尤重。不聽與較。則為流輩所畏服可知。貞元二十一年。日本國沙門最澄。遠泛滄溟。來承講訓。乃盡繕寫一宗部文以東。然猶慮其鄉(xiāng)國之輕蒲者見疑。于是投牒臺州。求署其往來之實。以為證據(jù)。而刺史陸淳即署之云。最證阇梨。形雖異域。性實同源。特稟生知。觸類玄解。遠傳天臺教旨。又遇龍象邃公。總萬行于一心。了殊途于三觀。親承秘密。理絕名言。他方學徒。未能信受。所請印記。安可不從。故宜執(zhí)以為憑者。澄歸。斯教大行。乃以一山。易名天臺。以一寺。易名國清。且遙尊邃為初祖。后邃終其所住。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道邃。不知何許人也。幽識遠晤執(zhí)志有恒。懸解真宗不由邪術。末傳隋智者教道素得玄微。荊溪之門沓難窺望。大歷中湛然師委付止觀輔行記。得以敷揚。若神驥之可以致遠也。于時同門元浩迥知畏服不能爭長矣。貞元二十一年。日本國沙門最澄者。亦東夷卉服中剛決明敏僧也。泛溟涬達江東。慕天臺之法門。求顗師之禪決。屬邃講訓委曲指教。澄得旨矣。乃盡繕寫一行教法東歸。慮其或問從何而聞得誰所印俾防疑誤。乃造邦伯作援證焉。時臺州刺史陸淳判云。最澄阇梨形雖異域性實同源。特稟生知觸類玄解。遠傳天臺教旨。又遇龍象邃公。總萬行于一心。了殊涂于三觀。親承秘密理絕名言。猶慮他方學徒未能信受所請印記。安可不任為憑云澄泛海到國。赍教法指一山為天臺。號一寺為國清。風行電照斯教大行。倭僧遙尊邃為祖師。后終于住寺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南陽西鄂人,本名子良。代宗大歷末,于邠州入郭子儀軍。德宗建中間,以五百騎討李希烈于蔡州。后守壽州渦口。貞元十六年,徐州亂,乃率軍二萬歸浙西。詔至京,授侍御史,復職于浙西,累加國子祭酒。憲宗元和二年,浙西李锜叛,乃擒锜以獻,進封南陽郡王,拜振武節(jié)度使。入為左龍武統(tǒng)軍、鴻臚卿。官至大內(nèi)皇城留守。卒年八十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山陰人,俗姓夏侯。住五臺山清涼寺,博綜經(jīng)論。德宗延入譯場,使造疏,遂編成十卷以進。好游名山。憲宗時賜號清涼國師,尋示寂,年七十余。弟子傳法者百余人。有《毗廬疏》、《隨疏演義》、《華嚴綱要》、《三圣圓融觀》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澄觀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年十一。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元和中住太原府大崇福寺。后住清涼山大華嚴寺。開成三年卒。謚清涼國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會稽之夏侯氏。年十一。依應天山寶林寺霈禪師。誦法華經(jīng)。年十四。以恩澤。獲隸此寺落發(fā)。即走四方。訪求師友。乾元中。從閏州棲霞寺醴律師。及鄉(xiāng)里曇一。究律部。詣金陵玄壁法師。稟關河三論。大歷中。傳起信涅槃于瓦官寺。受東海起信疏義于淮南。然后溫習華嚴大經(jīng)。于天竺法詵門下。往剡溪扣成都惠量。覆探三論十年。就蘇州習天臺止觀于湛然法師。兼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復咨決南宗禪旨于牛頭山忠?guī)煛缴綒J師。洛陽無名師。北宗于惠云師。于是旁覽泛問。天竺悉曇。四囲。五明。秘咒。儀軌。東土經(jīng)史。子傳。三雅。訓詁。世間技藝。莫不該綜。每曰。五地圣人。身證真如。猶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況于方居學地。能忌是乎。大歷十一年。巡禮五臺峨嵋。備瞻圣像。俄還居五臺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既因寺主賢林所請。為講經(jīng)論。乃惙然長想。以為華嚴合文殊之智。普賢之理。表彰毗盧遮那萬行之極。而舊疏文繁義約。不足發(fā)明。于寤寐間。見金色人立日中。捉觀納口。咀嚼都盡。駭汗而覺。喜曰。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刹皇枞A嚴。以報三圣之德哉。乃始興元元年正月。終貞元三年十二月。成二十卷。飯千僧以落之。自爾欲求可以付授者。夜而夢。已化為大龍。鱗鬣耀日。拿攫碧落。矯首于南臺。蟠尾于北臺。頃之身出小龍千數(shù)。蜿蜒騰躍。分散青冥。四年春正月寺主賢林。請開新疏。七年河東節(jié)度使李自良。復請開于崇福寺。德宗朝。遣中使李輔光宣詔。即日入都。參預罽賓三藏般若譯事。烏茶國王所進后分。辭以明年。詔許焉。又明年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居于中條之棲巖寺。寺有異僧。所為莫測。而語多應驗。初觀未至前。忽驅僧眾灑掃曰。不久菩薩至此。先是寺多妖祟。及戾止俱息。五月中使霍仙鳴宣詔以趣。至則上加禮敬。即延入館??g。為四十卷。詔造疏于終南山草堂寺。成十卷。仍詔兩街各開新疏一遍。方其撰疏之際。堂前池中蓮華五朵。有雙蒂三節(jié)之瑞。尋詔譯守護國界主經(jīng)。職綴文。當順宗之在春宮也。時觀居五臺。承教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食肉得罪因緣等。至是入朝。意尤欽屬。觀夙發(fā)十愿。一長止方丈。但三衣一缽。不畜長。二當代名利。去之如遺。三目不視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報受。長誦法花經(jīng)。六長讀大乘經(jīng)典。普施含靈。七長講華嚴大經(jīng)。八一生晝夜不臥。九不邀名惑眾代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故觀能循持。而行之終身焉。卒于元和之初。壽七十馀。弟子嗣法者百馀人。若相國齊抗武元衡鄭絪李吉甫權德輿李逢吉中書舍人錢徽兵部侍郎歸登太常韋渠牟襄陽節(jié)度使嚴綬越州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咸服戒訓。又著隨疏演義四十卷。華嚴綱要一卷。法界玄覽一卷。三圣圓融觀一卷。華嚴。法華。楞伽。中論等。別行小鈔疏。共三十卷。設無遮大齋十二會。云花寺般若閣下。畫華嚴世界圖相。其諸塑繢尊像??槍懡?jīng)典。具見門人清沔所述記。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澄觀。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也。年甫十一依寶林寺(今應天山)霈禪師出家。誦法華經(jīng)。十四遇恩得度。便隸此寺。觀俊朗高逸。弗可以細務拘。遂遍尋名山旁求秘藏。梯航既具壸奧必臻。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本州依曇一隸南山律。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河三論。三論之盛于江表觀之力也。大歷中就瓦棺寺傳起信涅槃。又于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卻復天竺詵法師門。溫習華嚴大經(jīng)。七年往剡溪。從成都慧量法師覆尋三論。十年就蘇州。從湛然法師習天臺止觀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解從上智性自天然。所學之文如昨拋舍。鮑靜記井。蔡邕后身。信可知矣。又謁牛頭山忠?guī)煆缴綒J師洛陽無名師。咨決南宗禪法。復見慧云禪師了北宗玄理。觀自謂己曰。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棲心佛境。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學世間技藝。況吾學地能忘是心。遂翻習經(jīng)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zhí)四圍五明秘咒儀軌至于篇頌筆語書蹤。一皆博綜。多能之性自天縱之。大歷十一年誓游五臺。一一巡禮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見普賢。登險陟高備觀圣像。卻還五臺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jīng)。并演諸論。因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圣合為毗盧遮那。萬行兼通即是華嚴之義也。吾既游普賢之境界。泊妙吉之鄉(xiāng)原。不疏毗盧有辜二圣矣。觀將撰疏。俄于寤寐之間見一金人。當陽挺立以手迎抱之。無何咀嚼都盡。覺即汗流自喜。吞納光明遍照之徵也。起興元元年正月。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乃飯千僧以落成也。后常思付授。忽夜夢身化為龍。矯首于南臺。蟠尾于山北。拿攫碧落鱗鬣耀日。須臾蜿蜓化為千數(shù)小龍。騰耀青冥分散而去。蓋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四年春正月寺主賢林請講新疏。七年河東節(jié)度使李公自良。復請于崇福寺講。德宗降中使李輔光。宣詔入都。與罽賓三藏般若。譯烏荼國王所進華嚴后分四十卷。觀苦辭請明年入敕允。及具行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居。遂于中條山棲巖寺住。寺有禪客拳眉剪發(fā)。字曰癡人。披短褐操長策狂歌雜語。凡所指厈皆多應驗。觀未至之前狂僧驅眾僧。灑掃曰。不久菩薩來此。復次壁畫散脂大將及山麋之怪。往往不息。觀既止此寺。二事俱靜。五月內(nèi)中使霍仙鳴。傳宣催入。觀至。帝頗敦重。延入譯場刊正。又詔令造疏。遂于終南草堂寺編成十卷。進呈。敕令兩街各講一遍為疏。時堂前池生五枝合歡蓮華。一華皆有三節(jié)。人咸嘆伏。尋譯守護國界主經(jīng)。觀綴文潤色。順宗在春宮。嘗垂教令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并食肉得罪因緣。洎至長安頻加禮接。朝臣歸向。則齊相國杭韋太常渠牟皆結交最深。故相武元衡鄭絪李吉甫權德輿李逢吉中書舍人錢徽兵部侍郎歸登襄陽節(jié)度使嚴綬越州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咸慕高風?;驈慕溆枴R栽湍曜?。春秋七十馀。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馀堪講者千數(shù)。觀嘗于新創(chuàng)云花寺般若閣下。畫華藏世界圖相。又著隨疏演義四十卷。允齊相請述華嚴經(jīng)綱要一卷法界玄鑒一卷三圣圓融觀一卷華嚴法華楞伽中觀論等別行小鈔疏共三十卷。設無遮大會十二中。其諸塑繢形像繕寫經(jīng)典不可殫述。門人清沔記觀平時行狀云。觀恒發(fā)十愿。一長止方丈但三衣缽不畜長。二當代名利棄之如遺。三目不視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執(zhí)受長誦法華經(jīng)。六長讀大乘經(jīng)典普施含靈。七長講華嚴大經(jīng)。八一生晝夜不臥。九不邀名惑眾伐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觀逮盡形期。恒依愿而修行也。
神僧傳·卷第八
釋澄觀。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也。年甫十一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誦法華經(jīng)。十四遇恩得度。便隸此寺。觀俊朗高逸弗可以細務拘。后將撰華嚴疏。于寤寐之間見一金人。當陽挺立以手迎抱之。無何咀嚼都盡。覺即汗流。自喜吞納光明遍照之徵也。起興元元年正月。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乃飯千僧以落成之為疏。時堂前池生五枝合歡蓮華一華。皆有三節(jié)。人咸嘆伏。觀常思付授。忽夜夢身化為龍。矯首于南臺蟠尾于山北。拿欋碧落鱗鬣耀日。須臾蜿蜒化為千數(shù)小龍。騰躍青冥分散而去。蓋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條山棲巖寺住。寺有禪客拳眉剪發(fā)。字曰癡人。被短褐操長策??窀桦s語。凡所指斥皆多應驗。觀未至之前??裆尡娚疄咴?。不久菩薩來此。以元和年中示滅。春秋七十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夏侯。越州山陰人。觀俊朗高逸。不拘細務。遍尋名山。旁求秘藏。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本州依曇一。隸南山律。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河三論。大歷中。就瓦棺寺。傳起信涅槃。又于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卻復天竺詵法師門。溫習華嚴大經(jīng)。七年。住剡溪。從成都慧量法師。覆尋三論。十年就蘇州從湛然法師。習天臺止觀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解。又謁牛頭山忠?guī)?。徑山欽師。洛陽無名師。咨決南宗禪法。復見慧云禪師。了北宗玄理。大歷十一年。誓游五臺。一一巡禮。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見普賢。登險陟高。備觀圣像。卻還五臺。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jīng)。并演諸論。因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圣合為毗盧遮那。萬行兼通。即是華嚴之義也。吾既游普賢之境界。泊妙吉之鄉(xiāng)原。不疏毗盧。有辜二圣矣。觀撰疏。起興元元年正月。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6—821 【介紹】: 唐平州盧龍人,字安道,本名興。田廷玠子,田承嗣侄。憲宗元和七年魏博節(jié)度使田季安死,弘正為眾擁立,聽命于朝,繼任節(jié)度使。吳元濟叛,出兵討伐。后逼使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歸唐,又討平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和十五年詔拜成德軍節(jié)度使。次年為原成德軍都兵馬使王庭湊所殺。謚忠憫。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宏正本名興。字安道。平州人。田季安時為衙內(nèi)兵馬使。季安死。眾請宏正為帥。與將吏約。請歸六州版籍于朝。然后視事。憲宗嘉之。加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沂國公。充魏博節(jié)度觀察處置度支營田等使。乃賜今名。元和十四年加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侍中。穆宗立。王承元以成德軍請帥。詔宏正兼中書令為節(jié)度使。長慶元年。為王庭湊所害。年五十八。冊贈太尉。謚忠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