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夏代人。傳說與武羅、熊髡、尨圉等皆為羿之賢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320 【介紹】: 即田因齊,一作田嬰齊。戰(zhàn)國時齊國國君?;腹?。即位初九年,委政卿大夫,諸侯互伐,國人不治。后致力修政整軍,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繼其父在臨淄稷下設(shè)立學(xué)宮,招納各國學(xué)者,議論政治,選拔人才,國力日益富強。威王十六年,大敗魏軍于桂陵,俘太子申,殺龐涓。二十三年,會魏惠王于徐州,相尊為王。在位三十七年。謚威。
郭賢 朝代:北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6 【介紹】: 北周趙興陽州人,字道因。北魏末,以軍功授都督。后事宇文泰,頗有謀略。以伏波將軍從王思政鎮(zhèn)弘農(nóng),行弘農(nóng)郡事,除南荊州刺史。尋鎮(zhèn)魯陽,以拒東魏兵。又從尉遲迥伐蜀,累著戰(zhàn)功。入周,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歷勛州、安州刺史,爵樂昌縣公。武帝時官至陜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9—627 【介紹】: 隋唐時僧。吳郡海鹽人,俗姓于。年十二出家,事開善寺慧熙法師。隋仁壽中造禪定寺,遂為知事上座。后住京師大莊嚴(yán)寺。為唐初舉十大德之一。所講《三論》,皆有文疏。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于氏。吳郡海鹽人。晉太常寶之后。祖樸梁散騎常侍。父元顯梁中書舍人。并碩學(xué)英材。世濟其美。因年十二。事開善寺慧熙法師出家。年十五。聽建初寺瓊法師成實。曾未具戒。其名譽已被遠(yuǎn)近。然心慕禪悅。乃詣鐘山慧曉智瓘請授觀法。又造長干辨法師稟三論。久之辨遁世遠(yuǎn)引。悉以其徒三百馀人委之開導(dǎo)。且三十載。陳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如坐亡。但其肢體柔溫如故。經(jīng)七日而后蘇。其徒請問所以。徐曰。試看箱內(nèi)有何物。侍者隨言看之。得帛兩束。曰此襯遺耳。因謂始使者引部從絲竹相迎曰。王請法師。繼而見有袞冕者肅入曰。閻羅王也。即堂上坐夏講大品般若。每見地獄眾相五苦次第。意已經(jīng)三月矣。乃復(fù)僅爾耶。噫非妄想顛倒何如。仆射徐陵尚書毛喜尤歸敬。隋仁壽三年。詔補禪定寺知事上座。頻開三論。并制疏文。入國朝。舉十六德綱記僧務(wù)。因居其一焉。京寺故崇菩薩戒。后進具戒者。其羯磨法無不依。左仆射蕭瑀刑部尚書沈叔安并欽仰奉承。于茲二紀(jì)。貞觀元年二月十三日。卒于大莊嚴(yán)寺。壽八十有九。先是戒弟子法仁。使如法住無令一生空過。至后夜分整容正坐。眾聞異香滿室而已。及道俗送至城南。又聞天樂音。遂塔而樹銘焉。其文則蘭陵蕭鈞所作也。仁亦勤學(xué)有名。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慧因。俗姓于氏。吳郡海鹽人也。晉太常寶之后胤。祖樸梁散騎常侍。父元顯梁中書舍人。并碩學(xué)英才世濟其美。因稟靈溫??清鑒儉通?;找羯蠲揖l素欽屬。十二出家。事開善寺慧熙法師。志學(xué)之年。聽建初瓊法師成實。曾未具戒便齊入室?;勐晱V被道眾相推。而欣味靜心未指章句。乃詣鐘山慧曉智瓘二禪師。請授調(diào)心觀法。定水既清道思逾肅。師襲宏略曲盡幽微。而悟言神解獨酌標(biāo)致。又造長干辯法師。稟學(xué)三論。窮實相之微言。弘滿字之幽旨。寫水一器。青更逾藍(lán)。辯后歸靜山林。便以學(xué)徒相委。受業(yè)弟子五百馀人。踵武傳燈將三十載。陳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感幽使。云王請法師。部從相諠絲竹交響。當(dāng)即氣同舍壽。體如平日。時經(jīng)七夕若起深定。學(xué)徒請問乃云。試看箱內(nèi)見有何物。尋檢有絹兩束。因曰。此為?遺耳。重問其故。曰妄想顛倒知何不為。吾被閻羅王召。夏坐講大品般若。于冥道中謂經(jīng)三月。又見地獄眾相五苦次第。非夫慈該幽顯行極感通。豈能赴彼冥祈神游異域。陳仆射徐陵。高才通學(xué)。尚書毛喜。探幽洞微。時號知仁。咸歸導(dǎo)首。隋仁壽三年起禪定寺。搜揚宇內(nèi)遠(yuǎn)招名德。因是法門龍象乃應(yīng)斯會。既德隆物議大眾宗歸。遂奉為知事上座。訓(xùn)肅禪學(xué)柔順誘附。清穆僧倫事等威權(quán)。同思啟旦。又寺初勝集四海一期。名德相亞通濟斯美。因又寔兼之矣。頻講三論并制文疏。要約標(biāo)控學(xué)者高奉。大唐弘運重興佛日。舉十大德當(dāng)其一焉。以身御法不令而行。讓以得之屈己成務(wù)。故京寺宿望心敬遵承。咸崇菩薩戒師。后進具戒者。無不依而羯磨。左仆射蕭瑀。器局貞亮玄風(fēng)凝遠(yuǎn)。刑部尚書沈叔安。溫彝弘雅達(dá)信通神。并崇仰欽承于茲二紀(jì)。因定慧兩明空有兼照。弘法四代常顯一乘。而莫競物情喜怒無色。故游其道者莫測其位。以貞觀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莊嚴(yán)寺。春秋八十有九。未終初夜告弟子法仁曰。各如法住。善修三業(yè)無令一生空過。當(dāng)順佛語勿變服揚哀。隨吾喪后事不可矣。乃整容如常。潛思入定于后夜分正坐而終。咸聞異香滿室。遂遷坐于南山至相寺。于時攀轅扶轂。道俗千馀送至城南。又聞天樂鳴空。弟子等為建支提塼塔。勒銘封樹。蘭陵蕭鈞掣文。仁是鄉(xiāng)人少所供奉。清凈身心修行念定。卑弱著性有名門學(xué)。
神僧傳·卷第七
僧慧因。善三論及法華金剛經(jīng)。常為講說。至德中黃昏時見一人入門云。王請法師。因遂僵仆。惟心頂煖七日卻蘇。云初隨使者至一城。極甚宏麗。入見王從數(shù)百人。下殿至閣門。拜曰。弟子不幸主世名祿兼治罪。甚用為苦。聞上人善講金剛經(jīng)。幸為敷析。于是就坐講畢。王施絹三百匹。遂令送歸。次見一講堂。有百馀僧。相與談?wù)?。初極禮法少時各爭競。于手指上各生鐵爪。共相拿摑血肉涂地。牛頭巨卒以火燎之。盡成灰粉。須臾又復(fù)本身。因驚懼卻蘇蹶然而起。絹已在匱與前數(shù)同。遂得此施作功德。自此更不講說。惟持經(jīng)而已。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于。吳郡海鹽人。晉太常寶之后胤。祖樸。梁散騎常侍。父元顯。梁中書舍人。并碩學(xué)英才。因稟靈溫裕。十二出家。聽瓊法師授成實。曾未具戒。便齊入室。乃詣鐘山慧曉智璀二禪師。請授調(diào)心觀法。定水既清。道思逾肅。又造長干辨法師。稟學(xué)三論。窮寔相微言。辨后歸靜山林。便以學(xué)徒相委。受業(yè)弟子五百馀人。踵武傳燈。將三十載。陳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感幽使云。王請法師。部從相諠。絲竹交響。當(dāng)即氣舍。時經(jīng)七夕。若起深定。學(xué)徒請問。乃云試看箱內(nèi)。見有何物。尋檢有絹兩束。因曰。此為?遺耳。重問其故。曰吾被閻羅王召夏坐。講大品般若于寔道中。謂經(jīng)三月。又見地獄眾相。五苦次第。悲夫慈該幽顯。行極感通。豈能赴彼冥圻。神游異域。隋仁壽三年。起禪定寺。搜揚寓內(nèi)。遠(yuǎn)招名德。遂奉因為知事上座。頻講三論。并制文疏。要約標(biāo)控。學(xué)者高舉。大唐弘運。重興佛日。舉十大德。當(dāng)其一焉。因定慧兩明。空有兼照。弘法四代。常顯一乘。而莫競物情。喜怒無色。故游其道者。莫測其位。以貞觀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莊嚴(yán)寺。春秋八十有九。
僧道因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7—658 【介紹】: 隋唐時僧。濮州濮陽人,俗姓侯。好老莊之學(xué),所講經(jīng)訓(xùn),該通內(nèi)外。初詣靈巖寺求師誦習(xí),后講《涅槃》,宿齒名流皆嘆服。隋末,避居益州多寶寺。入唐,召赴京師,與玄奘法師翻譯校定梵本,兼充證義。有《維摩章疏》。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侯氏。濮陽人也。七歲丁內(nèi)艱免喪。求師于鄉(xiāng)里之靈巖寺。不浹旬。誦通涅槃二帙。落發(fā)益加砥礪即事講演。及升戒品。旋習(xí)律儀。時彭城嵩法師。傳攝大乘論。門徒鼎盛。因于眾中過見推揖。每令覆講后隱太岳凡閱四秋。將詣洛無與偕者。方以時禁不可獨行。但念觀音。旁有皓首沙門。從何許來相??入城。忽不知所在。人以為冥感所致。避難三蜀之多寶寺。開攝論維摩。聽者千數(shù)。寶暹法師東海人也。尤負(fù)才藝。傲視群眾。每造因輒改容。酬遣總管鄧國公竇琎行臺左仆射贊國竇軌長史申國公高士廉范陽公盧承慶。岳牧官僚。俱申虔仰。而彭門山寺久經(jīng)頹廢。因以習(xí)道安居之暇構(gòu)壞營圮。蔚成凈坊。盡刻三藏經(jīng)典于寺之北巖。玄奘法師。翻譯于京師大慈恩寺。詔起因校定。兼充正義。奘師深加嘆賞?;廴账轮骺◣熝诱堈f法。帝城緇侶。得所未聞。專業(yè)涅槃華嚴(yán)大品維摩法華楞伽等經(jīng)。十地地持毗曇智度攝大乘對法佛地等論。及四分律等。攝論維摩有疏。顯慶三年三月。終于慧日。明年反葬于彭門。春秋七十有二。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道因。姓侯氏。濮陽人也。稟祜居醇含章縱哲。覃吁之歲粹采多奇。髫齔之辰殊姿特茂。孝愛之節(jié)慈順之風(fēng)。率志于斯因心以極。年甫七歲丁于內(nèi)艱。嗌粒絕漿殆乎滅性。成人之德見稱州里。免喪之后思酬罔極。出家之志人莫我移便詣靈巖寺求師誦習(xí)。曾不浹旬通涅槃經(jīng)二帙。舉眾驚駭謂為神童。落發(fā)已來。砥礪其行揣摩義章。即講涅槃。宿齒名流咸所嘆服。及升上品旋學(xué)律儀。又于彭城嵩法師所傳攝大乘。嵩公懿德玄猷蘭薰月映。門徒學(xué)侶魚貫鳧趨。講室談筵為之囂隘。遂依科戒而為節(jié)文。年少沙門且令習(xí)律。曉四分者方許入聽。因夏臘雖幼業(yè)行攸高獨于眾中迥見推揖。每敷攝論即令覆講。后隱泰岳凡經(jīng)四秋。將詣洛中。屬昏李陵夷法綱嚴(yán)峻。僧無徒侶弗許游方。于是杖錫出山孑焉超邁。恐羅刑憲靜念觀音。少選之間有僧歘至。皓然白首請與偕行。迨至銅街暨于金地。俯仰之際莫知所在。咸謂善逝之力有感斯見。未幾因避難三蜀居于多寶寺。好事者素聞道譽。乃命開筵攝論維摩。聽者千數(shù)。時有寶暹法師。東海人也。殖藝該洽尤善大乘。昔在隋朝英塵久播。學(xué)徒來請接武磨肩。暹公傲爾其間。仰之彌峻每至因之論席肅然改容。沈吟久之方用酬遣。因抗音馳辯雷驚波注。盡妙窮微藏牙折角。益州總管鄧國公竇琎行臺左仆射替國公竇軌長史申國公高士廉范陽公盧承慶。及前后首僚西南岳牧。并國華朝秀重望崇班。共籍芳聲俱申虔仰。乃于彭門山寺習(xí)道安居。此寺往經(jīng)廢毀院宇凋弊。因慨然構(gòu)懷專事營緝。未移再稔蔚成凈場。又以九部微言三界式仰。緬惟法盡將翳龍宮。遂于寺之北巖刻書經(jīng)典。窮多羅之秘[袌-包+矢]。盡毗尼之正文??v堯世之洪水襄陵。任趙簡之北山燎狩。必?zé)o他慮。與劫齊休。既而清猷遠(yuǎn)暢峻業(yè)遐昭遂簡宸衷乃紆天綍。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與玄奘法師翻譯。校定梵本兼充證義。奘師偏獎賞之。每有難文同加參酌新翻弗墜因有力焉?;廴账轮骺◣熣摺B斔瑴刭犅曁@鴻都。首建法筵請開奧義。帝城緇俗具來咨稟。欣焉相顧得所未聞。因研幾史籍尤好老莊。咀其菁華含其腴潤。包四始于風(fēng)律。綜五聲于文緒。故所講訓(xùn)內(nèi)外該通。其專業(yè)者涅槃華嚴(yán)大品維摩法華楞伽等經(jīng)十地地持毗曇智度攝大乘對法佛地等論及四分等律。其攝論維摩仍著章疏。已而能事畢矣。示疾終于長安慧日寺。則顯慶三年三月十一日也。春秋七十二。越明年正月旋神座于益部。二月八日窆于彭門光化寺石經(jīng)之側(cè)。道俗送葬數(shù)有數(shù)千。弟子玄凝等。嗣其香火。至龍朔中中臺司藩大夫李儼制碑。歐陽通書焉。

人物簡介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釋慧因。姓張。清河武城人。昔依賢法師。后以雅志卓然眾所推伏。欲屈知寺任。遂巡于蜀川詢求禪律。訪無夷險必往參請。唐運大通。自蜀而返。于時州別一寺。但三十僧。因即其一。持維志節(jié)終始無忘。后為開圣本寺。去荊五十馀里。山藪曠迥阻絕風(fēng)煙。乃獨止此山草庵蘭若。二十馀載。四遠(yuǎn)咸依。昔智者遺言。今宛符會。貞觀十九年大旱。而寺石泉獨無有竭。乃自負(fù)水外給。飛走由斯獲濟。江陵令盧行馀。承聞往之。索水飲馬。因負(fù)而給之。行馀謂少。頗出恚言。便遣馬就寺。俄值群豬來。路人無敢犯。后有二人。寺北竊食辛肉?;頁砝@哮吼。將啖其人。得急逃竄無方。因聞往救?;⒛藵撏恕K菇涞麓让鳛槿舸艘?。法華一部。毗尼戒本。行往常誦。未忘心口。年七十五。卒于本寺。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四百八
因。玄宗時擢書判拔萃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雁門人。參方得法于襄陽之鹿門山。尋游匡廬南唐元宗。承其名。請出世棲賢寺未期月遁居佛千巖。巖峻峭不易陟。有石室。深邃可禪燕。下瞰錦繡谷尤幽勝。因無弟子給侍。賴鄰僧時往來。所須曾莫之缺乏。居常有異鹿一。遇夜闌。則臥石檐下。錦囊鳥一棲石壁間。元宗三徵之。終不起。一日小疾。謂其人曰。捲上簾。我去我去。方捲簾。即下床行三數(shù)步。屹立而化。春秋七十許矣。阇維收馀骨。塔之巖背。元宗使工寫其真。以供養(yǎng)。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行因。不詳姓氏。雁門人也。游方問道于江淮。見廬山北有巖遙望如垂手焉。手下則深邃可三五丈許。因獨棲禪觀于其中。偽唐主元宗聞之三徵召不起。巖中夜闌有異鹿一。臥于因之石屋之側(cè)又錦囊鳥一伏宿于石壁下。二物都無驚怖。因不度弟子。有鄰庵僧為之供侍。一日小疾謂侍僧曰。卷上簾我去去。簾方就鉤。下床三數(shù)步間立屹然而化。春秋七十許元宗命畫工寫真。而阇維收遺骨。白塔在巖背焉。初因傳禪法于襄陽鹿門山。尋為元宗堅請。于棲賢寺開堂唱道。不及期月潛歸巖窟。初巖如五指。中指上有松一株。因終之日此亦枯瘁。因有經(jīng)籍之學(xué)有問則指擿先儒得失章句是非。談?wù)摬粶诜接?。開喻必含于教化。實得道之良士也。 系曰。凡夫舍報尸必一同也。佛則右脅果位坐亡。首支地者現(xiàn)通。身立中者彰異。其惟欲行步而化者。除后僧會外則因公有焉。 次錢塘慧日永明寺釋道潛。俗姓武。蒲津人也。生而強壯容姿端雅。成立則身長七尺許。胸前黑子七點若斗之綱魁焉。投中條山棲巖大通禪院。禮真寂禪師為親教也。戒檢嚴(yán)明訥言敏行。師亡之后誓入雁門五臺山。以精恪之故躬睹文殊圣容。后諸方無定游處。未到臨川見崇壽益禪師。頓明心決。次棲衢州古寺覽閱藏經(jīng)。嘗宴坐中見文殊現(xiàn)形。不覺起而作禮。及詣杭禮阿育王塔。跪而頂戴淚下如雨。問掌塔僧曰。舍利人不目擊還實有否。僧曰。按傳記云。藏在內(nèi)角中。望若懸鐘焉。潛疑未已。遂苦到跪禮更無間然。俄見舍利紅色在懸鐘之外蠢瞤而行。潛悲喜交集。又光文大師匯征迥然肯重自為檀越。請于山齋行三七日普賢懺忽見遍吉御象在塔寺三門亭下。其象鼻直枕行懺所。漢南國王錢氏命入王府受菩薩戒。造大伽藍(lán)號慧日永明。請以居之。假號曰慈化定慧禪師。別給月俸以施之。加優(yōu)禮也。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終。入棺之際。有白光晝發(fā)字孛瑩然。時眾皆睹。至十月內(nèi)于龍井山茶毗。所收舍利夥多。有屠者自惟惡業(yè)。展襟就火聚乞求。斯須獲七顆。屠家持于印氏塔中。至開寶庚午歲天臺韶禪師。建石塔緘其真骨。癸酉歲塔頂放白光焉。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佛手巖行因者。雁門人。未詳姓氏。少習(xí)儒。舍俗出家。遂云游。首謁鹿門真公。言下有省。尋抵江淮。登廬山。山北有巖如五指。下石窟可三丈馀。師宴處其中。因號佛手巖和尚。不度弟子。有鄰庵僧。為供侍。常有異鹿錦囊烏馴繞其側(cè)。江南李主。三詔不起。堅請就棲賢開法。不逾月。仍潛歸巖室。寂音為之贊曰。淮山深處。容我卓錫。樹下經(jīng)行。巖間宴寂。六十馀年。脅不至席。天子三詔。掉頭不應(yīng)。知不可致。南向加敬。山搖海驚。天空地迥。后代兒孫。則反于是。如乳中蟲。貪著世味。我尋其跡。為隕涕淚。師后下禪床行數(shù)步。屹立而化。巖頂有松一株。同日枯瘁。壽七十馀。巖之陰。骨塔存焉(二師皆曹山嫡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因,住廬州長安寺,號凈名。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偈二首。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張因,據(jù)詩中“鉅宋”“治平天子”云云,當(dāng)為英宗稍后人,姑系于此。

人物簡介

簡介
元符三年(1100)任瓊州知州。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七七七
王仍,字子因,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徽宗時在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周因,字與道,浦城(今屬福建)人。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進士。累官司農(nóng)少卿,除直徽猷閣,知桂州,以中大夫致仕。事見清光緒《浦城縣志》卷二二。今錄詩兩首。
全宋文·卷三○三九
周因,字與道,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紹圣四年進士,授閩縣主簿。入為敕令所刪定官,出通判鞏州、憲州,遷京西轉(zhuǎn)運副使,改提點刑獄公事。入為戶部郎,轉(zhuǎn)太府、司農(nóng)二寺少卿,出為荊湖南路轉(zhuǎn)運使。建炎初,除直徽猷閣知靜江府。時中原失守,因帥桂林五載,嶺表帖然。官至中大夫致仕。見雍正《福建通志》卷三三、四七,光緒《安徽通志》卷一八二。
管因可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五三
管因可,紹興二年任提舉廣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又嘗知韶州。見《宋會要輯稿》食貨二六之八,雍正《廣東通志》卷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