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回教世界  拼音:huí jiào shì jiè
泛指西亞各國。西亞除以色列外,居民大多信奉回教,故稱為「回教世界」。有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約旦、土耳其、葉門等國家。
《國語辭典》:泰吉瑪哈廟(泰吉瑪哈廟)  拼音:tài jí mǎ hā miào
一座位于印度的亞拉格的廟堂。屬于回教,是印度伊斯蘭建筑的代表。此廟是為了紀念一位死去的王妃,于西元一六三○年開始建造,歷經(jīng)二十年完成。
《國語辭典》:西班牙音樂(西班牙音樂)  拼音:xī bān yá yīn yuè
源于中世紀回教王朝的宮廷音樂。十六世紀為其黃金時代,十八世紀受義大利音樂影響,成就其現(xiàn)代音樂基礎。最具特色的西班牙民族音樂為〈吉普賽舞曲〉,如今已成為西班牙音樂的代名詞。
《國語辭典》:回教開齋節(jié)(回教開齋節(jié))  拼音:huí jiào kāi zhāi jié
依回教教規(guī),成年的回教徒在每年回歷的九月須齋戒一個月,齋戒期滿稱為「開齋節(jié)」。開齋節(jié)當天早上,教徒必須齊集大殿禮拜、聽道及團拜,同時奉獻開齋捐,救濟窮苦之人。是回教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
《國語辭典》:回教忠孝節(jié)(回教忠孝節(jié))  拼音:huí jiào zhōng xiào jié
回教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相傳真主為考驗先知亞伯拉罕,要他將自己的親生兒子殺死,以示擔任真主使者的決心,其子受真主托夢,即聽從真主的旨意,使父如愿以償。真主被二人的忠孝行為所感動,即派天使帶一頭羊代子犧牲,故稱為「忠孝節(jié)」。教民于此日準備羊或牛祭祀。
《國語辭典》:布卡拉  拼音:bù kǎ lā
Bokhara
城市名。在阿富汗之北,阿姆河之東,建有華麗的回教堂,為僅次于麥加的回教圣地。
《國語辭典》:哈利發(fā)(哈利發(fā))  拼音:hā lì fā
回教用語。阿拉伯語khalifah的音譯:(1)意指穆罕默德的繼承者,為回教國家政教合一的領袖之尊稱。(2)回教中,對學習回教經(jīng)典的人員的稱呼。
《國語辭典》:回教徒  拼音:huí jiào tú
信奉回教的人。以亞非兩洲為中心,共有十億多教徒分布各地,并有其獨特的生活習慣。
《國語辭典》:阿吽  拼音:ā hōng
回教掌理教務的人。譯自波斯語。也譯作「阿訇」、「阿洪」。
《國語辭典》:阿洪  拼音:ā hóng
回教用語。為波斯語akhund的音譯。指掌理教務、講授經(jīng)典的人。是舊教派各清真寺教民和組織的核心,由該清真寺所屬教民選聘品學優(yōu)良的人充任,任期一年或數(shù)年不等,連選得連任。各寺間并無總主教的設置,故阿洪過去在回教教區(qū)中很受尊重,并極有權力。也譯作「阿吽」、「阿訇」。
《國語辭典》:白衣大食  拼音:bái yī dà shí
古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立的回教國家,因崇尚白色得名。八世紀中葉奧米亞王朝(Umay-yad Dynasty)后裔阿布得拉曼一世建立,首都哥多華(Cordoba)。原為阿拉伯帝國督區(qū),西元七五六年獨立,九二九年宣布為哈里發(fā)國家。九至十世紀,勢力強盛,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一○三一年國土分裂為許多獨立的領地,由于西班牙人實行收復失地運動,哥多華在一二三六年陷落。
《國語辭典》:帖木兒(帖木兒)  拼音:tiè mù ér
人名。(西元1335~1405)蒙古人,元裔,奉持回教,明初據(jù)察合臺汗國故地,建國稱汗,都于撒馬爾罕,奄有伊蘭高原全部,復進略印度、土耳其,勢甚盛,史稱「帖木兒帝國」。
《漢語大詞典》:馬背學校(馬背學校)
指牧區(qū)教師騎著馬到各放牧點巡回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人民日報》1974.5.14:“ 裕固 草原出現(xiàn)了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的‘馬背學校’,每到放牧季節(jié),教師經(jīng)常騎著馬到各放牧點去教學?!?/div>
《漢語大詞典》:老師夫(老師夫)
回教中主管教務的人。儒林外史第四回:“方才有幾個教親,共備了五十斤牛肉,請出一位老師夫來求我?!?span id="njhhbb3" class="book">《儒林外史》第五回:“眾 回 子因 湯和縣 枷死了老師夫,鬧將起來,將縣衙門圍的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