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水氣(水氣)  拼音:shuǐ qì
因潮濕而產(chǎn)生的濕氣。宋。文天祥〈正氣歌。序〉:「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div>
《漢語大詞典》:有信
(1).古代哲學概念。謂真實可以感知的境界。老子:“道之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span id="rabbrpx" class="book">《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br />(2).有信用。漢書·高帝紀下:“上曰:‘ 豨 嘗為吾使,甚有信。’”
(3).謂有規(guī)律;按時。 宋 蘇軾 《次韻張十七九日贈子由》:“官事無窮何日了,菊花有信不吾期?!?br />(4).有信息。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 安太太 聽了這話,明白是 何小姐 有了喜了,自己有信兒抱孫子了,才覺有些歡喜?!?/div>
《國語辭典》:以太  拼音:yǐ tài
乃西方的古代物理學家認為充塞于宇宙中,傳播光熱電磁的微妙物質(zhì)。富于彈性,稍有振動,即生微波,以傳達于上下四方。但在相對論提出后,這種以太的觀念便被推翻而廢棄不用。為英語ether的音譯。
《國語辭典》:必然  拼音:bì rán
1.必定如此?!肚f子。天地》:「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我看苗賊雖敗,他已逃往別洞,必然求了救兵,今夜來劫我們的營盤。不可不預為防備?!?br />2.哲學上指事物發(fā)展變化依照理法不變的規(guī)律。
《國語辭典》:本原  拼音:běn yuán
根源?!豆茏印K亍罚骸傅卣?,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
《國語辭典》:致知  拼音:zhì zhī
了解善惡吉兇、窮究知識、啟發(fā)良知。語出《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埂对?。卷一七四。列傳。姚燧》:「燧之學,有得于許衡,由窮理致知,反躬實踐,為世名儒?!骨?。顧炎武《日知錄。卷二○。朱子晚年定論》:「朱子一生效法孔子,進學必在致知,涵養(yǎng)必在主敬?!?/div>
《漢語大詞典》:致良知
良知。語出孟子·盡心上:“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北局敢环N天賦的道德意識。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認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體中。人們只要推極良知于客觀事物,則一切行為活動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倫理道德的標準。 王守仁 也將這種“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國語辭典》:體用(體用)  拼音:tǐ yòng
哲學上指:(1)事物的本質(zhì)謂之體,事物的功能謂之用。唐。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能顯示大乘體、相、用故?!?2)靜態(tài)是體,動態(tài)是用?!吨熳诱Z類。卷一。太極天地上》:「在陰陽言,則用在陽而體在陰,然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不可分先后?!?3)能發(fā)生作用的事物器官謂之體,因事物器官而產(chǎn)生的作用謂之用?!吨熳诱Z類。卷一。太極天地上》:「耳便是體,聽便是用?!?/div>
《國語辭典》:心性  拼音:xīn xìng
本心、性情?!段饔斡洝返诙兀骸改谴糇与m是心性愚頑,卻只是一味懞直,倒也有些膂力,挑得行李,還看當日菩薩之念,救他隨我們?nèi)チT?!埂都t樓夢》第四九回:「鳳姐冷眼敁敠岫煙的心性為人,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樣,卻是個溫厚可疼的人?!?/div>
《國語辭典》:理學(理學)  拼音:lǐ xué
性理之學。宋儒釋經(jīng),以傳道自命,重疏義理,兼談性命,為與禪學、道教相結(jié)合所產(chǎn)生的學派。理學衰于元,而復興于明。王守仁承繼陸九淵之學而光大之,但其后只知言心言性,而疏于力行,流于空談。也稱為「道學」、「性理學」、「宋學」。
《漢語大詞典》:齊物(齊物)
(1). 春秋 、 戰(zhàn)國 時 老莊 學派的一種哲學思想。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如生死壽夭,是非得失,物我有無,都應當同等看待。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 莊子 的《齊物論》中。 晉 劉琨 《答盧諶詩一首并書》:“遠慕 老 莊 之齊物,近嘉 阮生 之放曠?!?宋 王安石 《季子》:“昔 莊周 喪其妻,鼓盆而歌; 東門吳 喪其子,比於未有。此棄人齊物之道,吾儒之罪人也?!?br />(2).使萬物生長齊整。漢書·律歷志上:“中呂,言微陰始起未成,著於其中旅助姑洗宣氣齊物也?!?/div>
《漢語大詞典》:至一
古代哲學用語。指高度和諧一致的境界或局面。莊子·繕性:“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傷,羣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郭象 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荀子·議兵:“暴悍勇力之屬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屬為之化而公,矜糾收繚之屬為之化而調(diào),夫是之謂大化至一。”
《國語辭典》:矛盾  拼音:máo dùn
1.矛、盾,武器名,古代兩種功用不同的兵器。相傳有一人賣矛和盾,誇他的盾最堅固,任何東西都戳不破。后來又誇他的矛最銳利,什么東西都能刺進去。一人問他若拿他的矛來刺他的盾會如何,他卻回答不出來。典出《韓非子。難勢》。后比喻言語行為自相抵觸。如:「自相矛盾」。也作「矛楯」。
2.理則學上指不可同為真,亦不可同為假的概念或命題。
《漢語大詞典》:矛楯
亦作“ 矛盾 ”。 韓非子·難一:“ 楚 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蛟唬骸宰又?,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焙笠浴懊瑯J(盾)”連舉比喻言語或行為相互抵觸,互不相容。魏書·李業(yè)興傳:“ 異 曰:‘圓方之説,經(jīng)典無文,何怪於方?’ 業(yè)興 曰:‘圓方之言,出處甚明,卿自不見。見卿録 梁 主《孝經(jīng)義》亦云上圓下方,卿言豈非自相矛楯?’” 唐 劉知幾 史通·浮詞:“今之記事也則不然,或隔卷異篇,遽相矛盾;或連行接句,頓成乖角?!?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曹唐:“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矛楯之極,則是非鋒起?!?/div>
《國語辭典》:法象  拼音:fǎ xiàng
天地間的一切現(xiàn)象?!兑捉?jīng)。系辭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埂稘h書。卷二二。禮樂志》:「今幸有前圣遺制之威儀,誠可法象而補備之,經(jīng)紀可因緣而存著也。」
《國語辭典》:感知  拼音:gǎn zhī
1.感激知遇。唐。李商隱為滎陽公上西川李相公狀〉:「空吟風水,感知懷戀。」
2.外在客觀的環(huán)境或事物,通過感官接收,所引發(fā)的感覺與知覺反應。
《國語辭典》:運動(運動)  拼音:yùn dòng
1.物體相對于另一物體位置的變化。如:「板塊運動」、「造陸運動」。
2.指人或動物活動。如:「變形蟲是以偽足來運動及捕食?!骨濉P扃妗肚灏揞愨n。風俗類。大埔婦女之勤儉》:「今姑舉廣東大埔一邑婦女之特點言之,則因向不纏足,身體碩健,而運動自由,且無施脂粉及插花朵者?!?br />3.各種鍛鍊身體、增加體能、促進身體健康的活動。如:「運動選手」、「平衡木運動」。
4.社會中有目的、有組織而規(guī)模較大的群眾活動。如:「女權(quán)運動」、「白話文運動」。
5.因某種目的而奔走游說。《文明小史》第二一回:「不過經(jīng)費無多,館況是不見得很佳的,你愿意謀事,我就替你去運動起來。」清。徐珂《清稗類鈔。盜賊類。陳老三劫某藩司》:「鄂人某宦川中,運動某權(quán)貴,得調(diào)江寧藩司?!?/div>
《國語辭典》:運動(運動)  拼音:yùn dong
游說他人或奔走鉆營以求達到某種目的。《文明小史》第三五回:「二人約定了,只待慕政回來,故意談些東洋的好處,來運動他?!?/div>
《國語辭典》:對立(對立)  拼音:duì lì
1.相對而立。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故事》:「唐制:兩省供奉官東西對立,謂之『蛾眉班』?!?br />2.兩種事物互相敵對、排斥、牴觸。宋。葉適 上光宗皇帝札子:「至于對立鼎峙,雌雄所爭,則必隆其委任,多其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