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新來和尚好撞鐘
【俗語佛源】
比喻新來乍到的人手腳總是比較勤快。如《歧路燈》第八回:「果然『新來和尚好撞鐘』,鎮(zhèn)日不出園門,將譚紹文舊日所讀之書,苦于點明句讀,都叫丟卻。自己到書店購了兩部課幼時文,課誦起來?!梗▍⒁姟缸鲆蝗蘸蜕凶惨蝗甄姟箺l)(李明權(quán))
二和──僧伽理事二和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梵語僧伽,華言和合眾,謂與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謂二乘之人,同斷見、思之惑,同證無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義,謂內(nèi)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是名事和。(內(nèi)凡者,謂四善根位,即煖、頂、忍、世第一也。此位近于初果須陀洹圣位,故名內(nèi)凡。外凡者,謂五停心:一、多貪者,修不凈觀;二、多瞋者,修慈悲觀;三、多散者,修數(shù)息觀;四、愚癡者,修因緣觀;五、多障者,修念佛觀。此位進修之始,去圣位遠,故名外凡。)
事和
【三藏法數(shù)】
事和有六義,謂內(nèi)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是名事和。(內(nèi)凡者,謂四善根位,即煖、頂、忍、世第一也。此位近于初果須陀洹圣位,故名內(nèi)凡。外凡者,謂五停心:一、多貪者,修不凈觀;二、多瞋者,修慈悲觀;三、多散者,修數(shù)息觀;四、愚癡者,修因緣觀;五、多障者,修念佛觀。此位進修之始,去圣位遠,故名外凡。)
得不和眷屬
【三藏法數(shù)】
得不和眷屬者,謂因前世兩舌離間人之親愛,使不和合,故感今生得不和眷屬也。
和合離散無常
【三藏法數(shù)】
謂一切法皆由因緣和合而成,本無實體;若因緣別離,即便散壞。且如眾生由四大和合而成其身,若四大別離,即便散滅,是名和合離散無常。(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fēng)大也。)
輔臣和樂益
【三藏法數(shù)】
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jīng),則輔相大臣,和悅無諍,王所敬愛,安隱豐樂,隨心所愿,皆得滿足也。
和合圣眾
【三藏法數(shù)】
謂修習(xí)圣道之眾,常令和合,不使離散,當來之世,受三禪天福。經(jīng)云:和合圣眾,是為第三受梵天之福也。
四大不和夢
【三藏法數(shù)】
謂或夢山崩,或夢自身飛騰虛空,或夢見虎狼及賊追逐,此因地水火風(fēng)四大不調(diào),心神散逸,故有此夢,是名四大不和夢。
和合
【三藏法數(shù)】
和合亦名相雜,謂菩薩由后得智,于先所緣一切諸法和合相雜境界,而能觀察照了。由此觀察,即得轉(zhuǎn)一切煩惱而依菩提也。
和合因
【三藏法數(shù)】
和合因者,如善法與善心和合,不善法與不善心和合,無記法與無記心和合也。(無記法,即不善不惡之法也。)
和雅音
【三藏法數(shù)】
謂諸梵天,心離欲染,愛樂律儀,而其音聲柔和典雅,離諸粗獷,是名和雅音。
同戒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戒善,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菩提,華言道。)
同見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而能了知諸法本無所得,亦無所知見,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見,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因此知見,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見和敬也。(種智者,即一切種智也。)
同行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通達實相正行,而能了知無作無行,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諸行,漸積功德,當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身慈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與眾生,一切樂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剛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