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傴和拘舍羅
【佛學大辭典】
(雜語)(參見:漚和拘舍羅)
缽和羅
【佛學大辭典】
(術語)Prava%rana,又作缽和羅,缽和蘭。玄應師之說,安居竟謂為自恣日。即七月十五日也。此日供養(yǎng)三寶之飯食,謂為缽羅,譯曰自恣食。宗密師之說,缽和羅為缽多羅之誤。玄應音義五曰:「缽和羅,亦言缽多羅,梵音訛轉(zhuǎn),此云自恣食也?!褂厶m盆經(jīng)曰:「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同宗密疏曰:「缽和羅飯者,缽中飯也。梵云缽多羅,此云應器。和字訛也,今時但云缽者略也。」兩解共誤。(參見:自恣)
自恣
【佛學大辭典】
(儀式)梵云prava%ran!a缽刺婆刺拿。舊翻自恣,新譯隨意。夏安居之竟日即在舊律為七月十六日,在新律為八月十六日,使他清眾恣舉己所犯之罪對他比丘而懺悔之,故曰自恣。又云隨意,又隨他人之意而恣舉其所犯,故云隨意。寄歸傳二曰:「梵云缽刺婆刺拿,譯為隨意,亦是飽足義,亦是隨他人意舉其所犯?!?br />【佛學常見辭匯】
僧眾于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已畢,便在大會中,任由眾人恣舉自己所犯之罪,并對著其他比丘作懺悔,叫做自恣,又名隨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隨意檢舉自己的罪過。
漚和拘舍羅
【佛學大辭典】
(術語)Upa%yakaus/aiya,又作漚和俱舍羅,傴和拘舍羅。譯曰方便勝智,善巧方便,方便善巧。法華義疏四上曰:「外國稱傴和拘舍羅,漚和稱為方便,拘舍羅稱為勝智?!箍珊橐袅x五曰:「漚和拘舍羅,亦云憂波憍舍羅,此云妙,亦云善巧方便?!狗殴獍闳艚?jīng)行瑫音義曰:「漚和上烏候反,下或作和,漚和拘舍羅,此云方便。」華嚴疏鈔十四曰:「漚和俱舍羅,此云方便善巧?!?/div>
漚和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作漚和。(參見:漚和拘舍羅)。
遮迦和
【佛學大辭典】
(地名)山名。(參見:爍迦羅)
頞多和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參見:頞多和耆)。
頞多和耆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經(jīng)名?;哿找袅x五十七曰:「頞多和,西國經(jīng)名?!?/div>
頞多和耆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經(jīng)名?;哿找袅x五十七曰:「頞多和,西國經(jīng)名?!?/div>
頞多和耆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佛說頞多和多耆經(jīng),一卷,失譯。說布施之事。
颰陀和
【佛學大辭典】
(菩薩)又作婆陀和,跋陀婆羅,跋陀羅婆梨。菩薩名。譯曰賢護。(參見:賢護)
颰陀和羅
【佛學大辭典】
(菩薩)見颰陀條。
學和敬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六和敬)
六和敬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僧以和合為義。和合有二義:一理和,同證滅理也,是在見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種,即六種敬具也。屬于見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禮拜等之身業(yè)也。二、口和敬,同贊詠等之口業(yè)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業(yè)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見和敬,同空等之見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蛎泻途?,同修行也。或名學和敬,與行和敬言別意同?;蛎┖途?,同布施之行法也。舊譯仁王經(jīng)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yè)、同戒、同見、同學?!贡緲I(yè)瓔珞經(jīng)上曰:「所謂六和敬:三業(yè)、同戒、同見、同行。」嘉祥仁王經(jīng)疏下曰:「馀經(jīng)以同利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謂之為和。內(nèi)自謙卑,名之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見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勾蟪肆x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業(yè)同,二口業(yè)同,三意業(yè)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見?!剐惺骡n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見利三名體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內(nèi)凡已還名事和,即六和也?!棺嫱ナ略肺逶唬骸噶停阂簧砗停沧?。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br />【佛學常見辭匯】
僧是和合的意義,而和合復具有二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諍,是言語的不起爭論;三、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請參見附表。
六  ┌理 和──證擇滅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無諍
└事 和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愛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蓋外同他善,謂之和;內(nèi)自謙卑,謂之敬。今稱僧為六和,蓋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戒善,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同見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而能了知諸法本無所得,亦無所知見,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見,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因此知見,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見和敬也。(種智者,即一切種智也。)
〔三、同行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行,而能了知無作無行,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諸行,漸積功德,當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與眾生,一切樂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剛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壞。)
〔五、口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與眾生說一切法,令其得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上上清凈口業(yè),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謂佛也。)
〔六、意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眾生諸根性欲,與眾生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
賴吒和羅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吳支謙譯,中阿含第十三賴吒和羅經(jīng)之別譯也。記賴吒和羅之出家得道及為父母說法。
賴吒和羅所問太子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德光太子經(jīng)之異名,佛對賴吒和羅比丘所問說大乘之行法及德光太子之行歷。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五分律之具名。三十卷,宋佛陀什等譯。和醯之梵語末詳。
檀特羅和
【佛學大辭典】
(地名)Dan!d!avara,林名。翻梵語九曰:「檀特羅和,應云檀荼波羅。譯曰:檀荼者罰,波羅者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