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詞、曲中的襯詞。原為歌曲中常由他人應(yīng)和的部分,如“賀賀賀”、“何何何”之類。 宋
沈括 《夢(mèng)溪筆談·樂律一》:“詩之外,又有和聲,則所謂曲也。古樂府皆有聲有詞,連屬書之,如曰‘賀賀賀’、‘何何何’之類,皆和聲也…… 唐 人乃以詞填入曲中,不復(fù)用和聲?!?況周頤
《蕙風(fēng)詞話》卷一:“ 唐 人朝成一詩,夕付管絃,往往聲希節(jié)促,則加入和聲。凡和聲皆以實(shí)字填之,遂成為詞?!?br />(2).隨聲附和。 明
李贄 《圣教小引》:“余自幼……尊 孔子 不知 孔夫子 何自可尊,所謂矮子觀場(chǎng),隨人説研,和聲而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