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2詞典 2分類詞匯 10
《駢字類編》:和陰(和陰)
歐陽脩應天以實不以文賦至如陽能和陰則雨降若歲大旱則陽不和陰而可推陰不侵陽則地靜若地頻動則陰干于陽而可知
分類:和陰
《漢語大詞典》:調(diào)和陰陽(調(diào)和陰陽)
謂使陰陽有序,風調(diào)雨順。舊多指宰相處理政務。《漢書·貢禹傳》:“調(diào)和陰陽,陶冶萬物,化正天下,易於決流抑隊?!?span id="imwewwy" class="book">《楚辭·離騷》“ 湯 禹 嚴而求合兮, 摯咎繇 而能調(diào)” 漢 王逸 注:“言 湯 禹 至圣,猶承天道,求其匹合,得 伊尹 咎繇 ,乃能調(diào)和陰陽而安天下也。”《后漢書·楊震傳》:“臣蒙恩備臺輔,不能奉宣政化,調(diào)和陰陽。”亦省作“ 調(diào)陰陽 ”。 漢 劉向 《說苑·臣術》:“其言足以調(diào)陰陽,正四時,節(jié)風雨:如是者舉以為三公?!?唐 白居易 《官牛》詩:“右丞相,但能濟人治國調(diào)陰陽,官牛領穿亦無妨?!?/div>
《國語辭典》:陰陽(陰陽)  拼音:yīn yáng
1.化生萬物的兩種元素,即陰氣、陽氣?!兑捉?jīng)。系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埂段饔斡洝返诰呕兀骸溉松谔斓刂g,稟陰陽而資五行,盡由父生母養(yǎng)。豈有為人在世而無父母者乎?」
2.根據(jù)四時、節(jié)氣、方位、星象來講人事吉兇的數(shù)術。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正緯》:「于是伎數(shù)之士附于詭術,或說陰陽,或序災異?!埂度龂萘x》第四六回:「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
3.舊時專門替人占卜,看風水,擇日等的人?!督鹌棵贰返诹兀骸戈庩栃罱?jīng)畢,揭起千秋幡,扯開白絹。」?!度辶滞馐贰返谒幕兀骸复稳照垖㈥庩栃煜壬鷣韺懥似邌巍@咸欠溉?,到期該請僧人追薦?!挂卜Q為「陰陽生」、「陰陽人」。
4.電磁中的陰極和陽極。
《漢語大詞典》:明幽
(1).指天地。《隋書·音樂志下》:“人神接禮,明幽交暢?!?br />(2).人間和陰間。 唐 韓愈 《赴江陵寄三學士》詩:“病妹臥牀褥,分知隔明幽。”
《漢語大詞典》:上爻
爻是構(gòu)成卦的符號,分陽爻和陰爻兩種。每六爻合成一卦,其位置在最上的一爻稱為“上爻”。
《國語辭典》:奈何橋(奈何橋)  拼音:nài hé qiáo
傳說陽世和陰世之間有一座橋,很難通過,故稱為「奈何橋」。佛家認為,過了此橋就可以投生。民間的一般說法則是過了此橋就離開人世,真正的進入地獄。《西游記》第一一回:「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何橋。若到陽間,切須傳記?!弧?/div>
《漢語大詞典》:雰霾
霧氣和陰霾。比喻奸佞小人。 唐 歐陽詹 《回鸞賦》:“雰霾掃蕩於寰區(qū),塵埃滌濯乎皇都?!?前蜀 杜光庭 《都監(jiān)將軍周天醮詞》:“豺豕欺天,雰霾蔽日。”
《國語辭典》:伯蘭(伯蘭)  拼音:bó lán
Jean Baptiste Perrin
人名。(西元1870~1942)法國物理化學家。主要成就在研究X射線和陰極射線,并于西元一九二六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漢語大詞典》:五運六氣(五運六氣)
中醫(yī)學名詞。古代醫(yī)家根據(jù)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運行和陰、陽、風、雨、晦、明(《素問·至真要大論》以風、熱、濕、火、燥、寒為六氣。)六氣的流轉(zhuǎn)(即所謂“氣運”),以推斷氣候變化與疾病發(fā)生的關系。 宋 沈括 夢溪筆談·象數(shù)一:“醫(yī)家有五運六氣之術,大則候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則人之眾疾,亦隨氣運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膠於定法,故其術皆不驗?!?span id="egou2ak" class="book">《明史·方伎傳·周述學》:“自歷以外,圖書、皇極、律呂、山經(jīng)……五運六氣、海道鍼經(jīng),莫不各有成書,凡一千餘卷。”
《國語辭典》:外生殖器  拼音:wài shēng zhí qì
位于體外的生殖器官。女性的外生殖器包括陰門和陰道;男性的外生殖器包括陰莖和陰囊。
《國語辭典》:子宮頸(子宮頸)  拼音:zǐ gōng jǐng
位在子宮下端和陰道相接的管道。為精蟲游入子宮的進口。
《漢語大詞典》:蹺脈(蹺脈)
亦作“蹻脈”。 見“ 蹺脈 ”。
亦作“蹻脈”。 中醫(yī)奇經(jīng)八脈名。包括陽蹺脈和陰蹺脈。靈樞經(jīng)·脈度:“蹻脈者,少陰之別,起于然骨之后,上內(nèi)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nèi)眥,合于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span id="s6qyqec" class="book">《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司馬貞 索隱述贊“效驗多狀” 唐 張守節(jié) 正義:“人兩足蹻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