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管 → 筦管”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國語辭典》:短笛  拼音:duǎn dí
1.樂器名,吹管樂器。piccolo的中譯名,是長笛家族中的最高音樂器,構(gòu)造和長笛相似,長度僅及長笛的一半。含有三個八度音域,擁有尖銳、獨(dú)特的音質(zhì)。
2.用竹子制成的小笛子?!度龂萘x》第三五回:「正行之間,見一牧童跨于牛背上,口吹短笛而來?!?/div>
《國語辭典》:風(fēng)笛(風(fēng)笛)  拼音:fēng dí
樂器名,吹管樂器。由風(fēng)囊、吹管和若干簧管組成,是用簧片的氣鳴樂器。為英語Bagpipes的意譯。流行于歐洲民間。尤其在蘇格蘭地區(qū)非常流行,是蘇格蘭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
《國語辭典》:雙管(雙管)  拼音:shuāng guǎn
樂器名,吹管樂器。將兩支木制笛管并排扎結(jié)在一起,有兩個哨嘴,含于口中吹奏,用于合奏或獨(dú)奏,流行于華北、東北地區(qū)。
《國語辭典》:夜簫(夜簫)  拼音:yè xiāo
樂器名,吹管樂器。苗族吹奏樂器。貴州苗族又稱為「寥」,為苗族特有的單簧氣鳴樂器,因多在夜間吹奏而得名。竹制管身,開有四個按音孔。上端吹口,吹口下有一長方形哨孔。一般可發(fā)出五個音,音色輕柔、優(yōu)美。
《漢語大詞典》:流吹
古代笳簫一類的吹管樂器。文選·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春官聯(lián)事,蒼靈奉涂,然后昇秘駕,胤緹騎,搖玉鑾,發(fā)流吹?!?李周翰 注:“流吹,笳簫之類也?!?/div>
《國語辭典》:巴烏(巴烏)  拼音:bā wū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于云南一帶少數(shù)民族。管身為竹制或木制,共有八個按音孔,前七后一。一端側(cè)面開吹孔,內(nèi)裝有銅質(zhì)簧片,演奏時(shí)橫吹。音色柔美,常用于獨(dú)奏、合奏、舞蹈和敘事歌等說唱伴奏。彝族紅河區(qū)流行直吹巴烏及雙管巴烏兩種。
《國語辭典》:喉管  拼音:hóu guǎn
樂器名,吹管樂器。直吹。廣東特有的樂器之一。竹制,管口上端置一蘆葦制哨子,管身開七個按音孔。分短管和長管兩種。短管聲音高亢嘹亮;長管音色渾厚粗壯。現(xiàn)代的喉管或在管的下端加一喇叭形口,類似嗩吶。
《國語辭典》:簸邏(簸邏)  拼音:bǒ luó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于北魏時(shí)代的唇簧氣鳴樂器。元。王逢〈古從軍行〉七首之三:「大旗蕭蕭寒,長槊列萬夫,令下簸邏鳴,鐵騎分四驅(qū)。」也稱為「大角」、「簸邏回」、「拔邏回」。
《國語辭典》:吹箭  拼音:chuī jiàn
由吹管吹出的小毒箭。如:「吹箭是南美洲土人常用的武器?!?/div>
分類:吹管毒箭
《國語辭典》:皮皮  拼音:pí pí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于維吾爾族,管身用蘆葦制作,上端由兩塊木片將葦管壓扁,與管身成十字形,再將吹嘴修制成簧片,管身正面開八個方形按音孔,流行于新疆南部的和闐、麥蓋提地區(qū),音色沉厚優(yōu)美。
《國語辭典》:豎笛(豎笛)  拼音:shù dí
樂器名,吹管樂器。參見「單簧管」條。
《國語辭典》:吐良  拼音:tǔ liáng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于云南景頗族,無簧。將竹子挖空,吹孔開在管身中央,演奏時(shí)橫吹,左手拇指按左管口,右手掌心置右管口,兩手做各種悶、放組合,配合以吹氣的力度變化,可奏出兩個八度以上的音。多用于獨(dú)奏,或民間集體舞蹈伴奏。當(dāng)?shù)竟赛S熟時(shí),小孩和年輕人均喜歡吹吐良,以驚散鳥雀。也稱為「妥任」。
《國語辭典》:葫蘆笙(葫蘆笙)  拼音:hú lú shēng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于中國大陸西南彝、佤、傣、怒等族居住地區(qū)。制法為將小葫蘆挖空做音斗,細(xì)長部的頂端做吹口,穿透葫蘆的腹部環(huán)列插入竹管。全長約三十公分。吹奏時(shí),口吹葫蘆細(xì)端,除按音孔發(fā)音外,再按住穿過葫蘆底部的管口,可發(fā)出另外一個音。音色柔和,音量較小??捎糜讵?dú)奏、合奏和舞蹈的伴奏。古時(shí)也稱為「瓢笙」。
《國語辭典》:氧割  拼音:yǎng gē
利用氧炔吹管的火焰來切割金屬制品。
《國語辭典》:氣體熔接(氣體熔接)  拼音:qì tǐ róng jiē
一種熔接法。將氧與乙炔、或氧與氫用吹管發(fā)生燃燒,利用其燃燒熱熔接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