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鹽土(鹽土)  拼音:yán tǔ
一種非堿土,指含高量可溶性鹽類的土壤。通常分布在乾燥地區(qū)與沿海一帶。
《國語辭典》:巖溶  拼音:yán róng
可溶性巖石,尤其是碳酸鹽類巖石,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蝕形成的地貌。廣西、云南、貴州等地有此地貌,也稱為「喀斯特」。
《國語辭典》:堿土(鹼土)  拼音:jiǎn tǔ
1.土壤含有多量堿或交換性鈉,致使其堿性高至pH8.5以上的,稱為「堿土」。
2.鋇、鈣、鍶的氫氧化物,有時也包括鎂的氫氧化物。它的性質介于堿金屬元素氧化物與土金屬(第13族)元素氧化物之間。
《國語辭典》:硫化銀(硫化銀)  拼音:liú huà yín
一種化合物。為黑色粉末,可由銀的可溶性鹽之水溶液中通入硫化氫制得。銀器久置時表面呈黑色,即因其和空氣中的硫化物作用,而成黑色的硫化銀。可用于黑金鑲嵌術。
《國語辭典》:無機鹽(無機鹽)  拼音:wú jī yán
無機化合物的鹽類。包括氯化鈉、氯化鈣、硫酸鎂等可溶性化合物及碳酸鈣、氧化鐵、硫化銀等難溶性化合物。
《國語辭典》:溶蝕(溶蝕)  拼音:róng shí
地面水或地下水對巖石中的可溶性化學物質所進行的溶解和搬移作用。此一作用在石灰?guī)r地區(qū)表現(xiàn)得特別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