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747,分117頁顯示  上一頁  105  106  107  108  109  111  112  113  114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口陳費(fèi)數(shù)
口陳手畫
口磣
口疢
口吃詩
口傳心授
口唇開?
口呆目瞪
口呆目鈍
口袋戰(zhàn)術(shù)
口袋陣
口耳相承
口耳相傳
口耳之學(xué)
口沸目赤
《分類字錦》:口陳費(fèi)數(shù)(口陳費(fèi)數(shù))
唐書崔仁師傳遷度支郎中嘗口陳移用費(fèi)數(shù)千名太宗怪之詔黃門侍郎杜正倫持簿使仁師對唱無一謬帝奇之
分類:戶部
《分類字錦》:口陳手畫(口陳手畫)
宋史王庶傳紹興七年十月以兵部侍郎召明年春入對口陳手畫秦蜀利害上大喜即日遷本部尚書
分類:兵部
《國語辭典》:口磣(口磣)  拼音:kǒu chěn
食物中含有砂粒雜質(zhì),咀嚼時口不舒服。比喻說出不雅的話而感到羞慚。元。楊文奎《兒女團(tuán)圓》第一折:「虧你不害口磣,說出這等話來。」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折:「你砂子地里放屁,不害你那口磣,動不動便說做官!」
《漢語大詞典》:口疢
謂話難聽,羞于出口。《醒世姻緣傳》第五九回:“我待對著你學(xué)學(xué),我嫌口疢,説不出來。”參見“ 口磣 ”。
分類:難聽出口
《國語辭典》:口磣(口磣)  拼音:kǒu chěn
食物中含有砂粒雜質(zhì),咀嚼時口不舒服。比喻說出不雅的話而感到羞慚。元。楊文奎《兒女團(tuán)圓》第一折:「虧你不害口磣,說出這等話來。」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折:「你砂子地里放屁,不害你那口磣,動不動便說做官!」
《漢語大詞典》:口吃詩(口吃詩)
指用字多雙聲的詩。 清 納蘭性德 《淥水亭雜識》卷四:“口吃詩即翻也,疊韻詩即切也?!?清 趙翼 陔馀叢考·口吃詩:“ 王阮亭 池北偶談載 文太青 戲作《口吃詩》云:‘黠子向客苦哆口,漆栗筆蜜手柳酒?!豢诔栽姴蛔?文太青 始, 唐 姚合 有《葡萄架》詩云:‘萄藤 洞庭 頭,引葉漾盈搖。皎潔鉤高掛,玲瓏影落寮。’”
分類:雙聲
《國語辭典》:口傳心授(口傳心授)  拼音:kǒu chuán xīn shòu
授教者口頭傳授,而受教者心中悟解。《兒女英雄傳》第八回:「只這刀法鎗法彈弓射箭拳腳,卻是老人家口傳心授。」也作「口授心傳」。
《分類字錦》:口唇開?(口唇開?)
摭言方干姿態(tài)山野且更免缺然性好凌侮人有龍丘李主簿者偶于知聞處見干而與之傳杯酌龍丘目有翳子改令以譏之曰干改令諸人象令主措大吃酒點(diǎn)鹽軍將吃酒點(diǎn)醬只見門外著籬未見眼中安障龍丘荅曰措大吃酒點(diǎn)鹽下人吃酒點(diǎn)鲊只見半臂著襕未見口唇開?一座大笑
分類:
《漢語大詞典》:口呆目瞪
嘴說不出話,眼發(fā)直。形容很吃驚的樣子。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guān)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轉(zhuǎn)向者的言談,到左聯(lián)就奉為圣旨,這真使我口呆目瞪?!币嘧鳌?口呆目鈍 ”。 克非 《春潮急》二五:“ 張福壽 頓時口呆目鈍,半天才小聲說:‘我曉得的喃!我又沒去戴過紅花、吃過油大?!眳⒁姟?目瞪口呆 ”。
《國語辭典》:目瞪口呆  拼音:mù dèng kǒu dāi
受驚或受窘以致神情癡呆的樣子?!度龂萘x》第八七回:「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埂都t樓夢》第三三回:「寶玉聽了這話,不覺轟去魂魄,目瞪口呆?!挂沧鳌改慷诖簟埂ⅰ改勘牽诖簟?。
《漢語大詞典》:口呆目鈍(口呆目鈍)
見“ 口呆目瞪 ”。
《漢語大詞典》:口呆目瞪
嘴說不出話,眼發(fā)直。形容很吃驚的樣子。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guān)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轉(zhuǎn)向者的言談,到左聯(lián)就奉為圣旨,這真使我口呆目瞪。”亦作“ 口呆目鈍 ”。 克非 《春潮急》二五:“ 張福壽 頓時口呆目鈍,半天才小聲說:‘我曉得的喃!我又沒去戴過紅花、吃過油大。’”參見“ 目瞪口呆 ”。
《漢語大詞典》:口袋戰(zhàn)術(shù)(口袋戰(zhàn)術(shù))
用形似口袋的包圍圈聚殲敵軍的戰(zhàn)術(shù)。 于連水 《楊靖宇將軍轉(zhuǎn)戰(zhàn)在白山黑水間》:“我們又這樣展開了著名的口袋戰(zhàn)術(shù)。”
《漢語大詞典》:口袋陣(口袋陣)
類似口袋的包圍陣勢。 畢革飛 《看你認(rèn)帳不認(rèn)帳》詩:“忽聽炮聲轟隆響,才知進(jìn)了口袋陣?!?/div>
《漢語大詞典》:口耳相承
謂接受傳聞。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縉書》之一:“數(shù)年來士大夫不察其實(shí),口耳相承,猥有所稱引,愈久愈訛,遂以滋甚?!?/div>
分類:接受傳聞
《漢語大詞典》:口耳相傳(口耳相傳)
口說耳聽,遞相傳授。 魯迅 《漢文學(xué)史綱要》第一篇:“口耳相傳,或逮后世。”
分類:遞相傳授
《國語辭典》:口耳之學(xué)(口耳之學(xué))  拼音:kǒu ěr zhī xué
耳朵聽進(jìn)去后,只在嘴上說說,而無實(shí)學(xué)。語本《荀子。勸學(xué)篇》:「小人之學(xué)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后比喻從道聽涂說中得來的片面知識。宋。陸游〈跋柳書蘇夫人墓志〉:「今諸家徒欲以口耳之學(xué)揣摩得之,可乎?」亦可喻僅以口頭傳授而不見于文字的學(xué)識?!斗街韭岳?。卷二。永清縣志輿地圖序例》:「古人口耳之學(xué),有非文字所能著者,貴其心領(lǐng)而神會也?!?/div>
《漢語大詞典》:口沸目赤
謂口沫橫飛,眼睛發(fā)紅。形容人情緒激動,聲色俱厲的神態(tài)。《韓詩外傳》卷九:“言人之非,瞋目搤腕,疾言噴噴,口沸目赤?!?/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