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10詞典 5分類詞匯 105
《漢語大詞典》:鞟鞃
指車軾當中用皮革包裹的把手處。
《漢語大詞典》:包封
(1).封裹。《清會典事例·戶部·田賦》:“務(wù)照定例,令納戶包封自投入柜?!?br />(2).指封裹物品的包皮。 巴金 《秋》八:“他剛剛收到 覺慧 從 上海 寄來的幾本新雜志,正拆開包封在翻看它們。”
(3).指密封的奏章。《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七年七月初五日》:“夜作 閩 信,子刻發(fā)第二號包封?!?br />(4).用紅紙包裹的賞錢。 沈從文 《貴生》:“ 杜老板 平時為人慷慨大方,到那里時一定請我們吃城里帶來的 嘉 湖 細點,還有包封。”
《國語辭典》:衣包  拼音:yī bāo
1.裝衣服的厚布包。舊時出門旅行時常用。
2.舊時祭奠時燒給死者的紙衣和裝著紙錢的紙袋。
《國語辭典》:郵政(郵政)  拼音:yóu zhèng
有關(guān)傳遞信函、包裹與辦理儲金匯兌、壽險業(yè)務(wù)等的郵政事務(wù)。為國家行政之一,現(xiàn)隸屬于交通部。也稱為「郵務(wù)」。
《漢語大詞典》:裹蒸
(1).食品名。一說即粽子。南齊書·明帝紀:“太官進御食,有裹蒸?!?span id="iuy6qey" class="book">《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今之裹蒸,以餹和糯米,入香藥、松子、胡桃仁等物,以竹籜裹而蒸之?!?唐 孫元晏 《詠史詩·齊明帝裹蒸》:“惜得裹蒸無用處,不如安霸取江山?!?明 王志堅 《表異錄·飲食》:“南史‘大官進裹蒸’,今之角黍也。”
(2).包裹而蒸熟。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shù)·蒸缹:“裹蒸生魚,方七寸準,又云五寸準。豉汁煮秫米如蒸熊。生薑、橘皮、胡芹、小蒜、鹽,細切,熬糝,膏油涂箬,十字裹之。糝在上,復(fù)以糝屈牖篸之?!?/div>
《漢語大詞典》:皮殼(皮殼)
(1).包裹在外面的堅硬外皮。朱子語類卷六八:“天地是箇皮殼?!?br />(2).喻指表面的東西。朱子語類卷一二二:“然但以此遂謂 遷 ( 司馬遷 )能學 孔子 ,則亦徒能得其皮殼而已?!?/div>
《漢語大詞典》:拾襲(拾襲)
重重包裹。 宋 王邁 《墨歌寄林明叔》詩:“昔我得之於異人,使我拾襲藏為珍?!?/div>
分類:重重包裹
《漢語大詞典》:衣襆
衣裳包裹。南史·王華傳:“ 華 時年十三,在軍中,與 廞 相失,隨沙門 釋曇冰 逃,使提衣襆從后,津邏咸疑焉?!?唐 谷神子 《博異志·崔無隱》:“須臾,白刃夫攜一衣襆入廳,續(xù)有女人從之,乃計會逃逝者也。”
分類:衣裳包裹
《國語辭典》:包兒(包兒)  拼音:bāo ér
1.包裹成件的東西。
2.包子。如:「肉包兒」、「菜包兒」。《金瓶梅》第四二回:「西門慶只吃了一個包兒,呷了一口湯?!?/div>
《國語辭典》:韋轂(韋轂)  拼音:wéi gǔ
古代用來徵召賢人的車子,車轂用韋皮并棉絮包扎起來。南朝梁。元帝〈薦鮑幾表〉:「韋轂投釣之臣,相望于魏闕。」南朝梁。沈約薦劉粲表〉:「輶軒韋轂,交軫于遐路。」
《漢語大詞典》:裱褫
亦作“褾褫”。 在畫背的上端,裱有一段用來包裹畫身的色絹或色紙。俗稱“包首”。說郛卷六九引 宋 趙構(gòu) 《翰墨志》:“本朝自 建隆 以后,平定僭偽,其間法書名跡皆歸秘府。先帝時又加採訪……命 蔡京 、 梁師成 、 黃冕 輩編類真贗,紙書練素,備成卷帙。皆用皂鸞鵲文錦褾褫,白玉珊瑚為軸,秘在內(nèi)府。”參閱 馮鵬生 《中國書畫裝裱概說》
分類:上端包裹
《國語辭典》:包衣  拼音:bāo yī
奴隸、奴仆。譯自滿州語。清未入關(guān)前,凡所獲各部落俘虜,均編為包衣,分屬八旗。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隸屬內(nèi)務(wù)府,充驍騎、護軍、前鋒等營兵卒。屬下五旗則分隸王府,為私家的世仆。
《國語辭典》:毛囊  拼音:máo náng
包圍在毛發(fā)根部周圍的囊狀組織,負責毛發(fā)的制造。
《國語辭典》:包裝(包裝)  拼音:bāo zhuāng
1.包扎裝飾。如:「麻煩你把禮品包裝一下?!?br />2.泛指一切外在形式上的修飾、塑造。如:「只注重外表包裝,而忽視內(nèi)在的涵養(yǎng)是現(xiàn)代人的通病?!?/div>
《國語辭典》:包扎(包紮)  拼音:bāo zā
纏裹捆綁。如:「包扎傷口」?!段拿餍∈贰返谖迤呋兀骸笒x定了,掌匱的叫夥計一樣一樣的包扎起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