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2詞典 4分類詞匯 18
共22,分2頁顯示  上一頁  1
分類詞匯(續(xù)上)
套頭
袱子
戴幘
黃頭軍
襆頭
包頭的
包頭縣
《國語辭典》:套頭(套頭)  拼音:tào tóu
1.套在馬、驢頸子上的橢圓形套圈。也稱為「套包」、「套項(xiàng)」。
2.比喻受到束縛。元。關(guān)漢卿 一枝花。攀出墻朵朵花曲:「恁子弟每誰教你鉆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乖?。戴善甫《風(fēng)光好》第一折:「脖項(xiàng)上搭上套頭,皮面上帶上掩眼,怎發(fā)付這一千斤鐵磨桿?!?br />3.從頭部套穿進(jìn)去的高領(lǐng)衣服。如:「套頭毛衣」、「套頭衫」。
分類:包頭纏頭
《漢語大詞典》:袱子
(1).古代婦女的覆頭巾。爾雅·釋器“婦人之褘謂之縭” 清 郝懿行 義疏:“ 登州 婦人絡(luò)頭用首帕,其女子嫁時(shí)以絳巾覆首,謂之袱子?!?br />(2).泛指包頭巾。 周立波 《桐花沒有開》:“在回家的路上, 張三爹 走在頭挽白袱子的人的后面,大罵年輕人?!?br />(3).用以披蓋、遮裹的巾幅。紅樓夢第五三回:“正面炕上鋪著新猩紅氊子,設(shè)著大紅彩綉‘云龍捧壽’的靠背、引枕、坐褥,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span id="9otydq9" class="book">《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這個(gè)當(dāng)兒,屋里早有僕婦們捧著個(gè)金漆盤兒,搭著個(gè)大紅袱子?!?梅蘭芳 《看日本歌舞伎劇團(tuán)的演出》:“蛇的臉譜,只是原來的粉臉上勾出兩個(gè)獠牙和眼窩眉子……披一件金線龜背錦的袱子,這就簡單而又富有特點(diǎn)地完成了蛇的扮相?!?/div>
《漢語大詞典》:戴幘(戴幘)
喻卑賤。幘,古時(shí)民間所戴的包頭巾。北史·薛憕傳:“ 憕 世無貴仕,解褐不過侍郎。既羇旅,不被擢用。常嘆曰:‘豈能五十年戴幘,死一校尉,低頭傾首,俯仰而向人也?!?/div>
《漢語大詞典》:黃頭軍(黃頭軍)
以黃帕包頭的軍隊(duì)。新唐書·楊行密傳:“又并 盱眙 、 曲溪 二屯,籍其士為‘黃頭軍’,以 李神福 為左右黃頭都尉,兵鋭甚?!?span id="ee1tyu0" class="book">《新唐書·王式傳》:“ 忠武 戍卒服短后褐,以黃冒首,南方號曰‘黃頭軍’,天下鋭卒也?!?/div>
《國語辭典》:襆頭(襆頭)  拼音:pú tóu
一種古代男子用的頭巾。以絲娟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長帶,用來裹發(fā),盛行于唐代?!缎绿茣>矶?。車服志》:「襆頭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埂度辶滞馐贰返谒亩兀骸笐?yīng)天府尹大人戴著襆頭,穿著蟒袍,行過了禮,立起身來,把兩把遮陽遮著臉?!挂卜Q為「福巾」、「折上巾」。
《漢語大詞典》:幞頭(幞頭,襆頭)
古代一種頭巾。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fā),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xiàng),故稱“四腳”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時(shí)裁出腳后幞發(fā),始名“幞頭”。初用軟帛垂腳,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 唐 方以羅代繒。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漸變平直。 宋 制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fēng)等式樣。惟直腳為貴賤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參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巾幞、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圖會·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張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喚 桂心 ,并呼 芍藥 ,與少府脫鞾履、疊袍衣,閣幞頭,掛腰帶?!?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偏帶兒是犀角,幞頭兒是烏紗。”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應(yīng)天府 尹大人 戴著幞頭,穿著蟒袍,行過了禮。”
襆頭:即幞頭。古代包頭軟巾,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也稱四腳、折上巾。隋書·禮儀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謂之襆頭。”資治通鑒·后晉齊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龍殿,刻沉香為八龍,飾以金寶,長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為一龍,其襆頭腳長丈餘,以象龍角?!眳⒁姟?幞頭 ”。
《國語辭典》:包頭的(包頭的)  拼音:bāo tóu de
1.幫優(yōu)伶化妝的人。
2.男優(yōu)扮演婦女,化妝簡陋,只用青絹包頭當(dāng)做頭發(fā),稱為「包頭的」。
《國語辭典》:包頭縣(包頭縣)  拼音:bāo tóu xiàn
縣名。位于包頭市南,瀕黃河北岸,本為薩拉齊所屬的包頭鎮(zhèn),民國十四年置縣,因地緣佳,甚具發(fā)展?jié)摿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