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03詞典 1分類詞匯 102
《國語辭典》:二人臺(二人臺)  拼音:èr rén tái
一種戲曲曲藝。流行于內(nèi)蒙中部和西部。用笛子、四胡、揚琴、四塊瓦伴奏,由二人歌舞對唱表演。
《國語辭典》:楚劇(楚?。 ?span id="qaxevay" class='label'>拼音:chǔ jù
流行于湖北東部、江西、湖南等地的戲曲劇種。由鄂東民間歌舞發(fā)展而成,一唱眾和,由鑼鼓伴奏,后逐漸加入胡琴伴奏及在唱腔和表演藝術(shù)上有所創(chuàng)新,形成多種派別。
《漢語大詞典》:清戲(清戲)
戲曲劇種。流行于 湖北 黃岡 、 安陸 、 襄陽 等地,約有二三百年歷史。系青陽腔從 安徽 傳入 湖北 而形成。一般稱為“湖北高腔”。
《漢語大詞典》:平調(diào)曲(平調(diào)曲)
(1).樂府《相和歌》的一部。有《長歌行》《短歌行》《猛虎行》《君子行》《燕歌行》《從軍行》等。所用樂器有笙、笛、筑、瑟、琴、箏、琵琶七種。 梁啟超 認為,《平調(diào)曲》應屬《清商曲》。參閱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五·平調(diào)曲引 南朝 陳 智匠 《古今樂錄》。
(2).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 浙江 寧海 、 象山 、 三門 等地。傳自 新昌 或 寧波 ,尚無定論。演唱形式為高腔。
《國語辭典》:越?。ㄔ絼。 ?span id="rw94j1v" class='label'>拼音:yuè jù
流行于浙江省的劇種。發(fā)源于嵊縣。唱腔為上、下句變化反覆,曲尾加「啊呵令哦令哦」等人聲幫腔。遇到朗誦性較強的唱段,鼓師一手敲篤鼓,一手敲尺板,除演員清唱的聲音,便是「的的篤篤」的拍板聲,故也稱為「的篤戲」。最初以男性藝人為主,至民國十二年,嵊縣一位男藝人金云水開辦女子小歌班,此后越劇漸以女演員為班底,而演出的劇目亦偏向描述兒女之情的文戲,故也稱為「女子文戲」。常見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西園記等。
《國語辭典》:粵?。ɑ泟。 ?span id="cvbrhuj" class='label'>拼音:yuè jù
流行于說粵語地區(qū)的劇種。如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及華僑聚居之地。明清兩代弋陽腔、皮黃、昆腔等相繼流傳到廣東,清初出現(xiàn)廣東本地班,融合諸腔,并吸收廣東民間音樂及流行曲調(diào),于雍正前后匯合形成粵劇。用廣東話演唱,極具地方色彩。唱腔以梆子、二黃、西皮為主,角色有生、旦、文武生、武生、公腳、小武等,服裝華麗考究。劇碼取材自傳統(tǒng)戲曲、外國電影或西洋名劇,涵容性極大,為粵劇的一大特色。也稱為「廣府戲」、「廣東大戲」、「廣州戲」。
《國語辭典》:邕?。ㄧ邉。 ?span id="nypusnu" class='label'>拼音:yōng jù
流行于廣西百色一帶以及云南、貴州部分地區(qū)的劇種。清道光、咸豐年間形成于邕州。唱腔和劇目都與祁劇、桂劇相近,并吸收部分粵劇風格。特別注重武打。
《國語辭典》:甬劇(甬?。 ?span id="zrhgc9s" class='label'>拼音:yǒng jù
流行于浙江寧波及上海一帶的劇種。最初系由寧波業(yè)馀性質(zhì)的客串班演唱民歌發(fā)展而來,劇目多取材于農(nóng)村城鎮(zhèn)生活瑣事。曲調(diào)口語化,內(nèi)容生活化為其特點。伴奏流暢華美,具有江南絲竹及四明南詞的音樂風格。
《國語辭典》:影調(diào)劇(影調(diào)?。 ?span id="cowmsos" class='label'>拼音:yǐng diào jù
流行于河北、唐山一帶的劇種。以當?shù)仄び皯虻那徽{(diào)為基礎(chǔ),吸取了京劇、河北梆子的表演藝術(shù),于西元一九五八年后逐漸形成。
《國語辭典》:中州韻(中州韻)  拼音:zhōng zhōu yùn
近代戲曲韻文所根據(jù)的韻部。大致反映的是元代北方的語音系統(tǒng),由于其分別尖團音最為清晰,故為重視咬字的戲曲念白所廣泛應用。
《漢語大詞典》:西秦腔
古代戲曲劇種名。 明 末 清 初流行于 陜西 、 甘肅 一帶。 清 乾隆 間一度在 北京 盛行。有人認為就是秦腔,或秦腔支派同州梆子。又 廣東 的西秦戲,最早也用此名。伴奏以胡琴為主,月琴副之,不用笙笛。
《漢語大詞典》:五音戲(五音戲)
戲曲劇種。流行于 山東 濟南 、 淄博 一帶,由秧歌、花鼓發(fā)展而成,約有一百多年歷史。最初由五個人演出,故名“五人戲”,后稱“五音戲”。
《國語辭典》:泗州戲(泗州戲)  拼音:sì zhōu xì
流行于安徽淮北一帶的劇種。起初全為男演員,二十世紀起,女藝人逐漸出現(xiàn)。伴奏樂器為牛角梆子和土琵琶。唱詞的規(guī)格嚴謹、形式固定,可單獨唱,亦可聯(lián)唱。曲調(diào)自由,可因人而異。民國三十八年以后,泗州戲音樂變得活潑熱烈,男女都用自然聲,但女腔多在下句末使用向上七度大跳的假聲。曲調(diào)具有清新流暢、活潑優(yōu)美、閃板起唱和連續(xù)切分音等特點。參見「拉魂腔」條。
《國語辭典》:彝劇(彞?。 ?span id="jeszind" class='label'>拼音:yí jù
流行于彝族境內(nèi)的劇種。以彝族歌舞藝術(shù)為基礎(chǔ)發(fā)展而成。
《漢語大詞典》:錫劇(錫?。?/div>
戲曲劇種。流行于 江蘇 南部和 上海 等地。原名“常錫文戲”,由 無錫 灘簧和 常州 灘簧在 清 末合流發(fā)展而成。曲調(diào)柔和清快,富有 江 南水鄉(xiāng)民間音樂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