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22,分35頁顯示  上一頁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煩刻
細刻
急刻
刻版
逾刻
刻香
刻誦
刻識
刻吏
刻晷
巉刻
削刻
刻絲
刻轢
刻時
《漢語大詞典》:煩刻(煩刻)
繁雜苛刻。《宋書·文帝紀》:“州郡估稅,所在市調(diào),多有煩刻?!?/div>
分類:繁雜苛刻
《韻府拾遺 職韻》:細刻(細刻)
元史天文志赤道環(huán)徑廣厚皆如四游環(huán)面細刻列舍周天度分中為十字距廣三寸中空一寸厚一寸當心為竅竅徑一寸以受南極樞軸
《漢語大詞典》:急刻
峻急苛刻。漢書·食貨志下:“ 義縱 、 尹齊 、 王溫舒 等用急刻為九卿?!?晉 袁宏 后漢紀·明帝紀下:“十年春二月, 廣陵王 荊 有罪,自殺。 荊 ,上母弟也,性急刻,喜文法?!?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舊唐書·刑法志》:“刀筆之吏,寡識大方,斷獄能者,名在急刻。”
《漢語大詞典》:刻版
見“ 刻板 ”。
分類:刻版
《國語辭典》:刻板  拼音:kè bǎn
1.在木、石、金屬板面上雕刻文字、圖案,做成印刷用的底版。《宋史。卷二○二。藝文志一》:「周顯德中,始有經(jīng)籍刻板,學者無筆札之勞,獲睹古人全書。」《資治通鑒。卷二九一。后周紀二。太祖廣順三年》:「蜀毌昭裔出私財百萬營學館,且請刻板印九經(jīng)?!?br />2.比喻固定、呆板而缺乏變化。《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回:「一年之內(nèi),我一個生日,我們賤內(nèi)一個生日,這兩個生日,是刻板要做的?!?/div>
《漢語大詞典》:逾刻
過了一刻時間。古用銅漏刻度計時。 唐 高彥休 《高闕史·韋氏子》:“逾刻,燭盡及期,歘欲逼之,紛然而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雹神:“俄延逾刻,極力騰起,才高于庭樹?!?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額都司》:“隨聞屋上逢逢,逾刻方息?!?/div>
《分類字錦》:刻香
梁簡文帝書案銘刻香鏤采纖銀卷足照色黃金回花青玉
分類:幾案
《漢語大詞典》:刻誦(刻誦)
專心誦讀。 漢 班固 《典引》:“臣 固 常伏刻誦圣論,昭明好惡,不遺細微?!?/div>
分類:專心誦讀
《漢語大詞典》:刻識(刻識)
刻記,標志。周禮·考工記·輪人“必矩其陰陽” 漢 鄭玄 注:“矩,謂刻識之也?!?/div>
分類:刻記標志
《漢語大詞典》:刻吏
酷吏。 宋 秦觀 《國論》:“屏棄姦臣,投竄刻吏?!?/div>
分類:酷吏
《漢語大詞典》:刻晷
指短暫的時光。 明 高攀龍 《諸延之先生七十序》:“自吾事 延之 以來,見其巨細,期會刻晷不移?!?/div>
分類:短暫時光
《漢語大詞典》:巉刻
(1).險峻陡峭。 宋 蘇洵 《憶山送人》詩:“大抵 蜀 山峭,巉刻氣不溫?!?朱自清 《潭柘寺戒檀寺》:“這兒的山勢,雖然說不上險,可是突兀、丑怪、巉刻的地方有的是?!?br />(2).形容言詞尖刻。 宋 蘇洵 《上歐陽內(nèi)翰第一書》:“孟子之文,語約而意盡,不為巉刻斬絶之言,而其鋒不可犯?!?br />(3).形容詩文風格清峭瘦硬。 清 王士禛 漁洋詩話十七:“詩學 陶 韋 ,巉刻處似 孟東野 ?!?/div>
《漢語大詞典》:削刻
(1).苛刻。 漢 劉向 新序·善謀上:“其患流漸至 始皇 ,赤衣塞路,羣盜滿山,卒以亂亡,削刻無恩之所致也?!?br />(2).指對詩文過分修飾。 明 李東陽 《〈黎文僖公集〉序》:“公嘗論古人之文,大抵以豐裕充贍為尚,以雕飾削刻為病。”
《國語辭典》:刻絲(刻絲)  拼音:kè sī
中國特有的一種絲織品。利用色絲經(jīng)緯交織而成。質(zhì)地堅韌,色澤鮮艷,其花紋圖案有如雕刻而成,故稱為「刻絲」。多用于織摹花鳥、山水、人物、歷史故事等?!度辶滞馐贰返谝弧鸹兀骸傅降谌?,婁府辦齊金銀珠翠首飾,裝蟒刻絲細緞綾羅衣服,羊酒、果品,共是幾十抬,行過禮去。」《紅樓夢》第五一回:「一面只見鳳姐命平兒將昨日那件石青刻絲八團天馬皮褂子拿出來,與了襲人?!挂沧鳌缚私z」、「緙絲」。
《國語辭典》:刻轢(刻轢)  拼音:kè lì
以苛刻手段欺陵別人?!稘h書。卷九○。酷吏傳。序》:「高后時,酷吏獨有封侯,刻轢宗室,侵辱功臣?!固啤mn愈〈秋山〉詩:「秋霜喜刻轢,磔卓立臞瘦?!?/div>
分類:欺凌摧殘
《漢語大詞典》:刻時(刻時)
猶即時。 唐 丁用晦 《芝田錄·催陣使》:“﹝ 李德裕 ﹞具言上意,曰:‘中丞必一行,責戎帥,早見成功,慎無違也?!?回 刻時受命。於是具名以聞。” 宋 范仲淹 《延州謝上表》:“刻時蒞事,翌日興師?!?span id="3jvxjlf" class="book">《英烈傳》第三一回:“ 太祖 大喜,即命 李善長 草記其事,刻時起兵。 劉基 等送至江岸而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