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2,分2頁顯示  上一頁  1
分類詞匯(續(xù)上)
碑帖
銘跡
竹刻
畫箭
木版印刷
銀盾
佛類詞典
阿育王石刻文
《國語辭典》:碑帖  拼音:bēi tiè
1.泛指書法作品的墨拓本或墨跡本。
2.古代書法家留傳后代的書法,刻于石碑者稱之為「碑」,寫于紙絹者稱之為「帖」。后世用版刻或石刻翻刻前人墨跡的拓本,也稱為「帖」。如「淳化閣帖」等。
《漢語大詞典》:銘跡(銘跡)
在碑石上銘刻文辭。穆天子傳卷二:“天子五日觀于 舂山 之上,乃為銘跡于 縣圃 之上,以詔后世?!?郭璞 注:“謂勒石銘功德也, 秦始皇 、 漢武帝 巡守登名山,所在刻石立表,此之類也?!?/div>
《國語辭典》:竹刻  拼音:zhú kē
一種在竹制品上雕刻字、畫的藝術(shù)。唐宋時即流行于中國南方各地,以上海嘉定最為著名,朱松鄰為代表,稱為「嘉定派」。另有皖派、金陵派。至清道光年間,湯碩年、吳玉田合此三派為一家。
《漢語大詞典》:畫箭(畫箭)
指漏箭。因箭上有表示時間的刻文,故稱。 南唐 馮延巳 《菩薩蠻》詞之五:“錦壺催畫箭,玉佩天涯遠?!?/div>
《國語辭典》:木版印刷  拼音:mù bǎn yìn shuā
在木材上雕刻文字、圖形、佛像、經(jīng)典或紙幣,制成模板的印刷方法,稱為「木版印刷」。
《國語辭典》:銀盾(銀盾)  拼音:yín dùn
一種銀裝盾形器物。上刻文字,作為獎品或紀(jì)念品之用。
阿育王石刻文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阿育王磨崖等所刻之教法誥文也。阿育王既歸佛法,欲普布德教于四方,故于己領(lǐng)土,到處刻教法誥文,法顯傳及西域記等,處處記石柱之事,謂是阿育王所建,是也。其后湮沒者多,世人遂無知者,至近代歐洲人旅行印度各地方,發(fā)見幾多之磨崖等,經(jīng)普林?jǐn)zPrinsep氏等苦心研究,遂得讀破其誥文,確定為阿育王使刻者。其發(fā)見者,有大磨崖七所,小磨崖七所,石柱九基,有銘文之石窟三所。大磨崖雖略有具缺,而大都各有十四章之誥文,皆磨礪巖或大石,而鐫刻文字,其中亦有彫飾象身等者。其文字或用祛盧瑟底Kharos!t!hi文字書之(僅有二大磨崖用此文字),或用古梵字記之。祛盧瑟底文字與梵字反對,讀法自右而左。此等大磨崖所刻十四章之誥文,據(jù)其中之記載,可知為阿育王灌頂(即位)第十二年至第十四年之間所刻者。小磨崖各刻誥文(與前十四章異),一章或二章,或同或否。石柱九基中,六基各有同文之教法誥文七章,他三基各有簡短之別文一章,雖多毀損,亦有柱頭柱身完全者。柱頭者,鈴形之上,有圓板,其側(cè)緣彫飾蓮華忍冬花或鵝類,板上置獅子像者為多。其長,小者三十二三呎,大者及四十二呎馀。其直徑,下部約二呎乃至三四呎。自其誥文所載考之,可知為王即位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之間所刻者。石窟三所,各刻銘文一章,皆不長。今述各誥文及銘文之大意如下:大磨崖誥文十四章,禁畜之犧牲及祭典。施藥,移植藥草,并植樹穿井,以利人畜。官民皆應(yīng)每五年參集正法之大會。應(yīng)不怠正法之弘通。任命大法官,使努力庶民之康安,窮乏之救恤。親聽政事,以利民眾。與異教徒勿互相爭。廢畋獵。應(yīng)止敗德無益之俗典,行正法之式典。應(yīng)為來世離罪業(yè)。應(yīng)行法施。異教徒應(yīng)相和合,無論何法皆應(yīng)重之?;诒?img src="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qz/984A.gif" border=0>伽征服之慘事,歸于正法,于希臘五王國及他國弘通法音。又記誥文刻石之緣由。又別文二章,皆記應(yīng)愛撫百姓,使得二世之福祉,每五年應(yīng)催無遮大會。小磨崖之誥文,或謂弘法既及全印,將來尚應(yīng)益益擴布,增進天祐?;蜓詰?yīng)作孝順等正行?;?qū)τ谀彝又娪浲鯕w敬三寶之志厚及佛宣說之經(jīng)法應(yīng)長存。石柱之誥文七章,言任輔弼之任者,應(yīng)無上下之別,誘導(dǎo)民于正道。正法殊勝。勿為惡業(yè)。知事應(yīng)以慈仁為旨,寬于賞罰。應(yīng)不行殺害生類或去勢等。一切階級,一切異宗,皆為王所崇敬及禪定功德宜尊等。其簡短之別文,或記王妃施舍樹林等因緣?;蛴浲踔畢莶⒔ㄖ取J咧懳模饔浧涠囱率┥嶂?。以上皆為現(xiàn)今所發(fā)見者。而后來之學(xué)者,或再發(fā)見未發(fā)之遺物,未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