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冰河  拼音:bīng hé
在高山或兩極地區(qū),積雪由于本身的壓力而變成冰塊,又因重力作用而沿著地面傾斜方向移動,這種移動的大冰塊便形成冰河。也稱為「冰川」。
《國語辭典》:冰山  拼音:bīng shān
1.冰雪長年不化的大山。
2.浮在海中的巨型冰塊,為兩極地區(qū)冰川末端斷裂,滑落海中而形成。
3.比喻不可常久依賴的靠山。猶如冰山,一見陽光,就消失無蹤?!队讓W(xué)瓊林。卷一。天文類》:「勢易盡者若冰山,事相懸者如天壤?!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二:「豈知轉(zhuǎn)眼之間,灰飛煙滅,金山化作冰山,極是不難的事?!?/div>
《漢語大詞典》:冰湖
(1).結(jié)了冰的湖泊。 宋 蘇軾 《次韻楊公濟(jì)奉議梅花》之五:“日出冰湖散水花,野梅官柳漸欹斜。”
(2).高山洼處冰川消失后形成的湖泊。《人民日報(bào)》1960.6.2:“尤其是在有冰川冰湖的地方,可看到絕妙的景色:遠(yuǎn)處是座座高入云霄的皓皓雪山,近處是一塊塊碧綠的湖水?!?/div>
《漢語大詞典》:海冰
出現(xiàn)在海上的冰。包括來自大陸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凍結(jié)而成的咸水冰。一般多指后者。海冰與海岸或海底凍結(jié)在一起的稱為“固定冰”;能隨風(fēng)、海流漂移的稱為“浮冰”。海冰在凍結(jié)和融化過程中,會引起海況的變化;流冰會影響船艦航行和危害海上建筑物。
《漢語大詞典》:沈積(沈積)
亦作“沉積”。
(1).指河流流速或風(fēng)速降低以及冰川融化時(shí),其所挾帶的巖石、砂礫、泥土等物質(zhì)沉淀、墜落并淤積起來的現(xiàn)象。亦指物質(zhì)在溶液中沉淀積聚的現(xiàn)象。
(2).比喻逐漸積聚。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十九章:“在 徐芳 心底沉積的感情,今天怎么能不從她的手指上泄露出來呢!”《花城》1981年第6期:“憂愁,悔恨,隨著歲月的流逝沉積得越來越厚?!?/div>
《國語辭典》:磨蝕(磨蝕)  拼音:mó shí
1.磨損、蝕耗。如:「他的志氣已經(jīng)被環(huán)境磨蝕殆盡。」
2.地質(zhì)學(xué)上指砂、粒等受風(fēng)、水、冰、重力等帶動,將地表其他物質(zhì)磨擦、耗損的作用。
《國語辭典》:粒雪  拼音:lì xuě
介于雪花和冰體間的雪顆粒。因積壓加重,密度增大,使雪花壓實(shí),局部融化,再逐漸結(jié)晶便形成粒雪。
《國語辭典》: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  拼音:yǎ lǔ zàng bù jiāng
河川名。源出西藏阿里部岡底斯山,由西向東橫貫藏南,入印度后與恒河匯合,分?jǐn)?shù)十道,注入印度洋孟加拉海灣。流域?yàn)槲鞑氐霓r(nóng)業(yè)區(qū)。
《國語辭典》:侵蝕作用(侵蝕作用)  拼音:qīn shí zuò yòng
河水、波浪、冰川、風(fēng)等自然力,將地殼的巖石與土壤風(fēng)化、溶解、磨蝕而使之疏松碎裂,并搬離原地的作用。它屬一部分的「剝蝕作用」。
《國語辭典》:冰磧巖(冰磧巖)  拼音:bīng qì yán
巖石碎塊固結(jié)于冰川之中,隨冰川的移動而搬運(yùn),待冰溶化,這些巖塊泥沙堆積下來,大小不規(guī)則,無層理,稱為「冰磧巖」。
《國語辭典》:剝蝕作用(剝蝕作用)  拼音:bō shí zuò yòng
河水、波浪、冰川、風(fēng)等自然營力,將地殼的巖石與土壤風(fēng)化、溶解、磨蝕而使之疏松碎裂,并搬離原地的作用。也稱為「侵蝕作用」。
《國語辭典》:羊背石  拼音:yáng bèi shí
一種冰川流過巖層表面形成的磨蝕地形。因巖石表面擦痕多,頂部渾圓,形似羊背而得名。
《漢語大詞典》:堆積作用
指被搬運(yùn)的巖石碎屑物質(zhì),因外力(流水、冰川、風(fēng)、波浪、洋流等)減弱或失去搬運(yùn)能力而積聚的現(xiàn)象。
《漢語大詞典》:冰川地貌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分為冰川侵蝕地貌,如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堆積地貌,如終磧丘、鼓丘、蛇形丘等。
《漢語大詞典》:冰川湖
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其中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湖泊稱為冰蝕湖;冰川堆積作用形成的湖泊稱為冰磧湖。中國冰川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