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主伴具足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華嚴宗所談法界緣起之法,以此為主,則以彼為伴,以彼為主,則以此為伴,如此主伴具足而攝德無盡也。十玄門中之第十主伴圓明具德門是也。
百一眾具
【佛學大辭典】
(名數)與百一供身同。
【佛學常見辭匯】
與百一供身同。
至德具足益
【佛學大辭典】
(術語)言信彌陀而念佛者,于現世具足無上之功德也?,F世十種益之一。
【佛學常見辭匯】
謂信仰阿彌陀佛而念佛的人,現世就能具足無上的功德。
同如來莊嚴具
【佛學大辭典】
(術語)稱密印也。密印者,是一切諸佛以此莊嚴之故成法界之身,又以此加持眾生之故得同于法身,故云同如來莊嚴具。大日經密印品曰:「有同如來莊嚴具,同法界趣標幟?!沽x疏十曰:「一切佛以此為莊嚴故,得成如來法界之身。若有眾生修此法者,以印加持故,亦同如來法界身也?!?/div>
同時具足相應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十玄門之一。
【三藏法數】
謂舉一法時,頓具一切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時,皆得相應,具足圓滿。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是也。
年滿受具
【佛學大辭典】
(術語)年滿二十受比丘之具足戒也。二十歲下不許。隨機羯磨曰:「律本年滿二十者,能耐寒熱風雨饑渴持戒一念,七十歲已下有所堪能,是丈夫位?!?br />【佛學常見辭匯】
年滿二十歲之后才能受持比丘的具足戒。
色具
【佛學大辭典】
(術語)色心本為不二,故如心具三千之諸法,色亦具三千之諸法,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也。此謂之色具。臺家至極之法門也。
【佛學常見辭匯】
色與心本來是不二的,若說心具有三千諸法,則色亦具有三千諸法,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這里所說的色具,是天臺宗至極的法門。
具足戒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二百五十,戒)

【佛學大辭典】
(術語)為比丘,比丘尼當受之戒,別解脫戒中之至極也。比丘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為五百戒(實為三百四十八戒),比丘之二百五十戒,為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舍墮,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眾學,七滅諍。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為八波羅夷,十七僧殘,三十舍墮,一百七十八波逸提,八提舍尼,百眾學,七滅諍。戒之總數,諸律不同。宜視后世之作為,然要嚴守佛陀制戒之意,專心保持比丘之面目,今對比四分,五分,南傳。則波逸提以下之細目,有如圖之相違。觀此可知戒之數目,指大數也。今所以名為具足者,非依已上之戒數。戒數惟標榜其緊要者,使由此于一切之境界離罪之意,故謂為具足戒。故若自數上言具足,則不得不言為無量。不依具足之戒數者,于藥師經,智度論等謂比丘尼戒為五百而知之也。行事鈔中之一曰:「問:律中僧列二百五十戒,戒本具之。尼則五百,此言虛實?答:兩列定數,約指為言。故諸部通言,不必依數。論其戒體,唯一無作。約境明相,乃量塵沙。且指二百五十,以為持犯蹊徑耳。律中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可得指此而為所防。今準智論云:尼受戒法,略則五百,廣說八萬。僧則略有二百五十,廣亦同尼律儀?!拱俗诰V要曰:「受具戒時,并得如此無量無邊等戒,量等虛空,境遍法界,莫不圓足,故名具足戒。」
【佛學常見辭匯】
具足圓滿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具足戒有二: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共稱為二部律。此二部律,未受戒者,不許先知。佛有明制,本文但舉其數耳。
【三藏法數】
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謂波羅夷法,凡四條。(梵語波羅夷,華言極惡。)僧伽婆尸沙法,凡一十三條。(梵語僧伽婆尸沙,華言僧殘。謂犯此戒,如人被他斫殘,命雖未盡,形已殘廢故也。)不定法,凡二條。(謂比丘犯非法語,或以波羅夷法治之,或以僧伽婆尸法治之,或以波逸提法治之,故名不定也。)尼薩耆波逸提法,凡三十條。(梵語尼薩耆,華言舍。謂因財物等犯貪慢心,令舍入僧眾故。梵語波逸提,華言墮。謂不舍,當墮地獄也。)波逸提法,凡九十條。波羅提提舍尼法,凡四條。(梵語波羅提提舍尼,華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應對眾發(fā)露,故名向彼悔。)眾學戒法,凡一百條。(此等戒法,令比丘眾皆學,故名眾學也。)滅諍法,凡七條。(謂有諍事起,即應除滅,故名滅諍法。)此二百五十戒,是出家比丘所持,是名出家具足戒。(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三藏法數】
謂菩薩持中道第一義諦戒,用中道慧,遍入諸法,無戒不備,是名具足戒。(第一義諦者,謂中道實相之理,無二無別,諦審不虛也。)
成具光明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成具光明定意經之略名。
成具光明三昧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成具光明定意經之異名。
成具光明定意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后漢支曜譯,貴姓子善明,問佛:佛之妙德由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當凈行百三十五事。
坐具
【佛學大辭典】
(物名)舊稱曰尼師檀,新稱曰尼師但那Nis!i^dana,譯曰隨坐衣、坐臥具、坐具。四分律十九曰:「為三緣制之:一為護身,二為護衣,三為護眾人床席臥具?!谷粺o論何時以坐具為禮拜之具,禮拜時先敷坐具,就其上作之,是甚為不法。南山義凈皆痛斥之。釋門歸敬儀下曰:「坐具之目,本是坐時之具。所以禮拜之中,無文敷者也。(中略)今見梵僧來至佛前禮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長跪,口贊于佛,然后頂禮。此乃遺風猶在,可準用之。無坐具明矣。」寄歸傳三曰:「禮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見行。(中略)其所須者,但擬眠臥之時護他氈席。若用他物,新故并須安替。如其己物,故則不須。勿令污染毀損信施,非為禮拜。南海諸僧,人用一布巾長三五尺,疊若食巾,禮拜用替膝頭,行時搭在肩上。西國苾芻來見,咸皆莞爾而笑也。」
【佛學常見辭匯】
坐臥的器具。
佛具十身
【佛學大辭典】
(名數)于前十身中第七如來身上而立十身也,此十身經中三處說之,而名字稍異。舊經二十六曰:「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雇咴唬骸刚X佛,愿佛,業(yè)報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雇氖唬骸笩o著佛,愿佛,業(yè)報佛,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菩提身,后云正覺佛,但梵漢相異,示現八相成道正覺之佛身也。又云無著佛,安住于世間故,不著于涅槃;成正覺故,不著于生死;示乘無著之道而成正覺,故云無著,與正覺佛同意。二愿身,后云愿佛,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也。三化身,即化佛,涅槃佛,生于王宮之化身也。化者必示滅,故云涅槃佛。四住持身,即住持佛,持佛,滅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五相好莊嚴身,即業(yè)報佛,以無邊之相好莊嚴之佛身也。是為酬報萬行業(yè)因之功德,故云業(yè)報佛。六勢力身,即心佛,以佛之慈心攝伏一切,故云勢力身,亦云心佛。七如意身(新經謂之意生身),即如意佛,對于地前地上菩薩而現生如意之佛身也。八福德身,即三昧佛,常住于三昧之身也。三昧為福之最,故云福德。九智身,即性佛,大圓鏡智等之四智也。是為本有之性德,故云性佛。十法身,即法界佛,智身所了之本性也。配之于通途之三身,則從菩提心至住持身之四身為應身,從相好身至智身之五身為報身,最后之法身,即法身也。此十身者,對于解境之十身而謂之行境之十身,以其為行可感得之佛身也。見探玄記十四,同十七,大疏鈔三十八上,同五十三,同五十八。
【佛學常見辭匯】
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佛具十身者:
一、菩提身 或云正覺佛,示現八相成道正覺之佛身也。又云無著佛,安住于世間故,不著于涅槃,成正覺故,不著于生死,示乘無著之道而成正覺故,云無著佛。
二、愿身 或云愿佛,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也。
三、化身 即化佛,涅槃佛,生于王宮之化身也。化者必示滅,故云涅槃佛。
四、住持身 即住持佛,或持佛,滅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
五、相好莊嚴身 即業(yè)報佛,以無邊之相好莊嚴之佛身也。是為酬報萬行業(yè)因之功德,故云業(yè)報佛。
六、勢力身 亦云心佛。
七、如意身 或謂意生身,或謂如意佛,對于地前地上菩薩,而現生如意之佛身也。
八、福德身 即三昧佛,常住于三昧之身也。三昧為福之最,故云福德。
九、智身 即性佛,大圓鏡智等之四智也。是為本有之性德,故云性佛。
十、法身 即法界佛,智身所了之本性也。
佛具
【佛學大辭典】
(物名)花瓶,香爐等莊嚴佛壇之道具也。
【佛學常見辭匯】
莊嚴佛壇的法器道具,如花瓶香爐等是。
具支灌頂
【佛學大辭典】
(術語)大日經三灌頂之一。具足所應之支分,受灑水之灌頂也。此名通于受明灌頂與傳法灌頂之二。演密鈔四曰:「入此曼荼羅,要具多緣,即是須得具多支分,謂治地擇時定日筑壇畫像結界等,然后引入?!勾笫柩輮W鈔十曰:「具支灌頂者,心覺阿遮梨鈔云:具支灌頂者,是事業(yè)灌頂也。先令弟子七日以來誠心禮悔之類,及令辦諸供物香華之類,緣壇所灌頂之眾事,一一令具作。以之名具支灌頂也。問:言具支,受明灌頂歟?傳法灌頂歟?答:若于受明,若于傳法,具足支分。所修灌頂,名曰具支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