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021,分135頁顯示  上一頁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8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澎湖天后宮
歐洲共同體
蘋果子姜尼
浦羅高菲夫
史迪威事件
史杜伊夫人
史塔溫斯基
世界人權(quán)節(jié)
世界運動會
瑣羅亞斯德
斯多噶學派
三頭馬車制
三島由紀夫
十二木表法
十字軍東征
《國語辭典》:澎湖天后宮(澎湖天后宮)  拼音:péng hú tiān hòu gōng
位于澎湖馬公市長安里。創(chuàng)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1281)或明朝初年,是年代最久遠的媽祖廟,原名娘媽宮。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派靖海將軍施瑯攻打臺灣,擊敗鄭克塽軍隊于澎湖,傳說此役媽祖曾顯靈助戰(zhàn),因而得勝,所以翌年將宋以來的媽祖天妃封號晉封為天后,廟名也改稱為「天后宮」。建筑特色包含一面具有防風及避邪作用的照壁、屋頂為綠色琉璃瓦、柱子沒有雕上龍紋、大殿前的門扇雕工精美細致?,F(xiàn)屬臺閩地區(qū)一級古跡。
《國語辭典》:歐洲共同體(歐洲共同體)  拼音:ōu zhōu gòng tóng tǐ
由歐洲經(jīng)濟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個組織于西元一九六七年合并而成。設(shè)有行政(委員會、部長會議、理事會)、立法(歐洲議會)、司法(歐洲法院)三方面的主管機關(guān),最初的創(chuàng)始國有比利時、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法國、義大利、盧森堡、荷蘭等六國,稍后又有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加入。該組織以促進生活水準,共享經(jīng)濟資源與主權(quán)為宗旨,自成立以來對世界政治、經(jīng)濟均有重大影響,為今日歐洲聯(lián)盟的前身。
《國語辭典》:蘋果子姜尼  拼音:píng guǒ zǐ jiāng ní
Apple Seed Johnny
(西元1774~1845)美國人約翰查普曼的別名。姜尼經(jīng)常穿著破爛、光著腳,頭上頂著一只舊鍋當帽子,帶著一袋蘋果樹的種子,在各處鄉(xiāng)間旅行。不管走到那里,他都種下蘋果種子,有時用蘋果子換點食物,遇到貧窮人家就贈送,他希望每個家庭都有蘋果花看,有蘋果吃。因為早期移民們生活寂寞,大家都歡迎這位姜尼的來訪,連小孩們都喜歡,故稱他為「蘋果子姜尼」。
《國語辭典》:浦羅高菲夫(浦羅高菲夫)  拼音:pǔ luó gāo fēi fū
Sergey Prokofiev
人名。(西元1891~1953)俄國名作曲家。自小受音樂薰陶,二十三歲由圣彼德堡音樂院畢業(yè),從此嶄露頭角,成為俄國的首席作曲家。早期作品充滿不協(xié)和、淘氣、嘲弄及尖銳,為當時音樂帶來一種新奇的感受,可說是音樂史上的一次革命,因此世人稱他為新古典主義的權(quán)威;晚期作品則趨向抒情溫馨。其著名作品有〈彼得與狼交響曲〉、《三角橘子之戀》歌劇及〈第三號協(xié)奏曲〉。
《國語辭典》:史迪威事件  拼音:shǐ dí wēi shì jiàn
民國三十一年(西元194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推薦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為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史迪威來華后,以美軍代表自居,并受親共顧問的影響,批評國民政府,干涉中國內(nèi)政,使中美關(guān)系陷入低潮。民國三十三年,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將他調(diào)回,改派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繼任。史稱「史迪威事件」。
《國語辭典》:史杜伊夫人  拼音:shǐ dù yī fū rén
Harriet Stowe
人名。(西元1811~1896)美國小說家。生于宗教家庭,自幼感受博愛思想,二十五歲嫁給神學院教授史杜伊(Calvin Stowe),三十歲開始出版小說,所著《黑奴吁天錄》,為黑奴伸張人權(quán),影響深遠。也譯作「史托夫人」。
《國語辭典》:史塔溫斯基(史塔溫斯基)  拼音:shǐ tǎ wēn sī jī
Igor Stravinsky
人名。(西元1882~1971)俄國作曲家。原為俄羅斯人,后歸化美國。創(chuàng)作許多不協(xié)音的管弦曲,頗具創(chuàng)新風格。著名作品有〈火鳥〉、〈彼特羅??ā?、〈春之祭〉等芭蕾舞曲。也譯作「斯特拉文斯基」。
《國語辭典》:世界人權(quán)節(jié)(世界人權(quán)節(jié))  拼音:shì jiè rén quán jié
西元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第三屆聯(lián)合國大會在巴黎舉行,通過世界人權(quán)宣言;次年,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宣布是日為世界人權(quán)節(jié),一九五○年,聯(lián)合國通告各會員國遵行。簡稱為「人權(quán)節(jié)」。
《國語辭典》:世界運動會(世界運動會)  拼音:shì jiè yùn dòng huì
由國際運動總會聯(lián)合會于西元一九七四年在瑞士所舉行的會員大會時,所提議創(chuàng)辦的一項非奧林匹克運動的國際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次。
《國語辭典》:瑣羅亞斯德(瑣羅亞斯德)  拼音:suǒ luó yà sī dé
人名。波斯人,約生于西元前六世紀中至西元前五世紀中。為拜火教的創(chuàng)始人,認為光明之神馬士達是宇宙的主宰,能和黑暗之神對抗。其教在唐朝時傳入中國,稱為「祆教」。信仰者多為西域的胡人。
《國語辭典》:斯多噶學派(斯多噶學派)  拼音:sī duō gé xué pài
古希臘羅馬時代哲學的一派。盛行于西元前四世紀至西元前三世紀間,由芝諾(Zeno)創(chuàng)始?;旌显缙谙ED哲學、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思想,將哲學分成理則學、物理學和倫理學三部分,以倫理學為重心。主張德性高過一切,必須克己禁欲。
《國語辭典》:三頭馬車制(三頭馬車制)  拼音:sān tóu mǎ chē zhì
1.西元一九六○年,由前蘇聯(lián)總理赫魯雪夫主張,廢除聯(lián)合國秘書長一職,而由東、西及中立三方各推一人,共同擔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實行集體領(lǐng)導的制度。
2.比喻領(lǐng)導階層分裂,下級不知何所遵從。如:「這種三頭馬車制的管理,各說各話,真不知該聽誰的?!?/div>
《國語辭典》: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  拼音:sān dǎo yóu jì fū
人名。(西元1925~1970)本名平岡公威,日本東京人,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yè)。日本現(xiàn)代小說家,著有金閣寺、假面之告白、潮騷、豐饒之海等作品。西元一九七○年自殺逝世。
《國語辭典》:十二木表法  拼音:shí èr mù biǎo fǎ
羅馬于西元前四五○年,參考雅典的法律而訂立《十二木表法》,也稱為《十二銅表法》。為羅馬最早的成文法。現(xiàn)代各國法律的許多根本原則,皆本之于此。其中最重要的觀念有「任何人在被證明為有罪之前均應視為無辜」、「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等。
《國語辭典》: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  拼音:shí zì jūn dōng zhēng
西元十一世紀末至十三世紀末,基督徒組織十字軍,欲收復耶路撒冷,而與伊斯蘭教徒發(fā)生的戰(zhàn)爭。前后共計七次。因組成十字軍的分子太過復雜且毫無紀律,結(jié)果,兩度收復的圣地,終又被奪去。然而,十字軍東征亦促進了西亞和歐洲之間的交通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