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6074,分1739頁顯示  上一頁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普德(飛來堂 )
釋圓寂(無生和尚 )
僧窺基( 尉遲 洪道 世稱 慈恩大師 尉遲部 )
僧萬回( 萬回、法云公、如意通 國公 別稱 小萬回 )
田游巖(許由東鄰 行第 二 )
王懸河(陸海羽客 )
盧照鄰(升之 幽憂子 別稱 初唐四杰 )
駱賓王(四杰 行第 觀光 )
釋法成( 海池 王守慎 )
僧道世(別稱 玄惲、玄惲焉 法苑珠林 )
楊元琰(善政 魏國公 忠 )
僧法藏( 康、諸葛 賢首 金師子章 )
張昌宗( 鄴國公 行第 六郎 )
李嶠(巨山 世稱 蘇李 文章四友 趙國公、贊皇縣公 )
王玄宗(太和先生 承真 )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嘗居盤龍山。一日謂弟子曰。句麗惟存道教。不崇佛法。安身避亂。有何處所。答曰。全州高達山是也。乾封二年丁卯三月三日。弟子開戶視之。則堂已移于高達山。號曰飛來堂。去盤龍一千馀里。崔致遠作傳(勝覽)。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不知何許人??傉麻g。見于京師。性嗜靜燕。得心法于嵩山老安禪師玄解莫能及。久居太平等山。尋訪稠禪師遺跡殆遍?;蛑露Y則吒詈。邀請則避走。常有不可犯之色。踞傲腆跣意氣自得。然海內(nèi)好脩之士。愈益親附焉。大司空嚴(yán)綬尤傾心信。重。世號無生和尚。沒時或謂其年百五十五。生于己巳之歲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圓寂。不知何許人也。恒以禪觀為務(wù)勤修匪懈。就嵩山老安禪師請決心疑。一皆明煥寂化行相部依附者多。久居天平等山。稠禪師往跡無不遍尋。時大司空嚴(yán)綬傾心信重。享壽一百五十五歲。咸亨二年己巳歲生按咸亨二年辛未。合云總章二年己巳也。 世號無生和尚是歟。寂之高岸恒不欲人致禮邀請。必有不可犯之色。時或非之。然則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非其傲誕勢使然也。釋掘多者。印度人也。從踰沙磧向慕神州。不問狄鞮旋。通華語而尚禪定。徑謁曹溪能師。機教相接猶弱喪還家焉。多游五臺路由定襄。歷村見一禪者結(jié)庵獨坐。問之曰。子在此奚為。曰吾觀靜。多曰。觀者何人。靜者何物。得非勞子之形役子之慮乎。其僧茫昧拱默而已。作禮數(shù)四請垂啟發(fā)。多曰子出誰門邪。曰神秀大師。多曰。我西域異道。寔繁有徒。最下劣者不墮此見。兀然空坐蓐爛身疲。初無深益。子莫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早往韶陽請決所疑。能曰。子何不自觀自靜邪。不觀相不觀如子游歷日用自然安樂也。一如多所言。略無少異。伊僧抉開羅網(wǎng)。多后莫知攸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2—682 【介紹】: 唐僧。佛教唯識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京兆長安人,俗姓尉遲,字洪道。十七歲出家,為玄奘弟子。受瑜伽唯識宗,又從學(xué)因明學(xué)。著論凡百部,時號“百本論師”、“百部疏主”。性豪侈,出必三車,亦號“三車法師”。從玄奘譯經(jīng)于慈恩寺之翻經(jīng)院,勤著述,后人呼為慈恩法師,后尊為法相顯理宗。有《成唯識論述記》、《因明入正理論疏》、《彌勒上生經(jīng)疏》、《法華經(jīng)疏》等。
全唐詩續(xù)補遺
窺基,姓尉遲,字洪道,長安人。玄奘弟子。入慈恩寺隨師譯經(jīng),著作甚多。世稱慈恩大師。永淳元年卒,年五十一。詩一首。(《全唐詩》無窺基詩,傳據(jù)《宋高僧傳》卷四)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字洪道。姓尉遲氏。裔出拓拔魏之尉遲部。今為京兆人。祖羅迦。隋代州西鎮(zhèn)將??甲谧蠼鹞釋④?。松州都督。江由縣開國公。其鄂國公恭則諸父也。母裴氏夢吞月輪而孕。及生與群兒異。其自序云。九歲丁內(nèi)艱。漸疏浮俗。至年十七。遂預(yù)緇林。師事玄奘法師。學(xué)五天竺語。始住廣福寺。尋遷大慈恩寺。明敏絕人。其犍度跋渠。過目即憶。年二十五。詔入譯館。時奘師方譯唯識論。詔基與昉尚光寺。同職潤色?;徽埅毴纹湄?zé)。奘許之。而辭其佗。于是隨譯隨疏。旦夕講說。即欲流通。而西明寺測法師者??】觳乓?。賂閽者窺瞰得之。乃于其寺鳴犍稚。集僧開演?;勚鴳M。奘勉之曰。測公未達因明。那足弘演。遂為披究陳那三枝縱橫立破述義命章等指。而基進矣。且嘗謂之曰。瑜伽五性宗法。惟汝知之。后登太行。歷五臺。夜宿西河古佛宇中。夢身居半巖。覺無量人唱苦惱聲。旋陟層峰。皆琉璃色。盡見諸國仰望一城。城中有聲曰。住住。咄?;春现链?。頃之。二天童自城出。問曰。汝見山下罪苦眾生否。答曰。我聞其聲。不見其形也。童子投與之劍曰。汝剖腹當(dāng)見矣。基剖之。有光二道出腹中。輝映山下無數(shù)受苦之人。童子入城。持紙二軸及筆。委之而去。且尤未決其夢。是夕寺光發(fā)藏中。探之得彌勒上生經(jīng)。始寤前夢。必慈氏俾之造疏耳。援毫之次。得舍利。如含挑如黃梁粒。相連而隕。皆紅潤可愛者無數(shù)。初奘公之發(fā)西竺也。從尼犍子卜之。曰吉。弟子生矣。則知奘公之業(yè)。而基承之。夫豈其偶然哉。自博陵出法華大疏以揚化。而歸京師。常與翻譯。舊人律師宣公往來。宣公者不測人也。每日中則諸天送供。一日基往。送供者久不至?;ツ酥痢P麊栔?。答曰。適以大乘菩薩在。善神翼衛(wèi)者多。我曹無路而入。故遲耳。永淳元年壬午十一月十三日。以疾卒于慈恩寺翻經(jīng)館。壽五十一。葬樊村。祔三藏奘法師之瑩?;缴鞆浝障?。日對其像。誦菩薩戒一遍。復(fù)于五臺。琢玉石文殊菩薩像。書金字般若經(jīng)。生則體發(fā)光明。爛然不可正視。死而遷塔。則見齒四十根。如玉。不小壞。噫異哉。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窺基。字洪道。姓尉遲氏。京兆長安人也。尉遲之先與后魏同起。號尉遲部。如中華之諸侯國。入華則以部為姓也。魏平東將軍說。六代孫孟都生羅迦。為隋代州西鎮(zhèn)將。乃基祖焉??贾M宗。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江由縣開國公。其鄂國公德則諸父也。唐書有傳?;概崾?。夢掌月輪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誕。彌與群兒弗類。數(shù)方誦習(xí)神晤精爽。奘師始因陌上見其眉秀目朗舉措疏略曰將家之種不謬也哉。脫或因緣。相扣度為弟子。則吾法有寄矣。復(fù)念在印度時計回程次。就尼犍子邊。占得卦甚吉。師但東歸哲資生矣。遂造北門將軍微諷之出家。父曰。伊類粗悍那勝教詔。奘曰。此之器度非將軍不生。非某不識。父雖然諾?;鄰娋堋<っ阍偃?。拜以從命。奮然抗聲曰。聽我三事方誓出家。不斷情欲葷血過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牽。后今入佛智。佯而肯焉。行駕累載前之所欲。故關(guān)輔語曰三車和尚。即貞觀二十二年也。一基自序云。九歲丁艱漸疏浮俗。若然者三車之說。乃厚誣也。至年十七遂預(yù)緇林。及乎入法。奉敕為奘師弟子。始住廣福寺。尋奉別敕選聰慧穎脫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xué)五竺語。解紛開結(jié)統(tǒng)綜條然。聞見者無不嘆伏。凡百犍度跋渠。一覽無差。寧勞再憶。年二十五應(yīng)詔譯經(jīng)。講通大小乘教三十馀本。創(chuàng)意留心勤勤著述。蓋切問而近思。其則不遠矣。造疏計可百本。奘所譯唯識論。初與昉尚光四人同受潤色執(zhí)筆撿文纂義。數(shù)朝之后基求退焉。奘問之。對曰。夕夢金容晨趨白馬。雖得法門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愿立功于參糅。若意成一本。受責(zé)則有所歸。奘遂許之。以理遣三賢獨委于基。此乃量材授任也。時隨受撰錄所聞。講周疏畢。無何西明寺測法師亦俊朗之器。于唯識論講場得計于閽者賂之以金。潛隱厥形。聽尋聯(lián)綴亦疏通論旨。猶數(shù)座方畢測于西明寺鳴椎集僧稱講此論?;勚畱M居其后不勝悵怏。奘勉之曰。測公雖造疏未達因明。遂為講陳那之論?;笊迫???v橫立破述義命章。前無與比。又云。請奘師唯為己講瑜伽論。還被測公同前盜聽先講。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則否。后躬游五臺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夢身在半山巖下有無量人唱苦聲。冥昧之間初不忍聞。徙步陟彼層峰。皆琉璃色。盡見諸國土。仰望一城。城中有聲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須二天童自城出。問曰。汝見山下罪苦眾生否。答曰。我聞聲而不見形。童子遂投與劍一鐔曰。剖腹當(dāng)見矣?;云手?。腹開有光兩道暉映山下。見無數(shù)人受其極苦。時童子入城持紙二軸及筆投之。捧得而去。及旦驚異未已。過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滅。尋視之?dāng)?shù)軸發(fā)光者。探之得彌勒上生經(jīng)。乃憶前夢必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理耳。遂援毫次。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如吳含桃許大。紅色可愛。次零然而下者。狀如黃梁粟粒。一云。行至太原傳法。三車自隨。前乘經(jīng)論箱帙。中乘自御。后乘家妓女仆食饌。于路間遇一老父。問乘何人。對曰。家屬。父曰。知法甚精。攜家屬偕??植环Q教基聞之頓悔前非。翛然獨往。老父則文殊菩薩也。此亦卮語矣。隨奘在玉華宮。參譯之際三車何處安置乎。基隨處化徒。獲益者眾。東行博陵有請講法華經(jīng)。遂造大疏焉。及歸本寺恒與翻譯舊人往還。屢謁宣律師。宣每有諸天王使者執(zhí)事?;蜈じ骐s務(wù)。爾日基去方來。宣怪其遲暮。對曰。適者大乘菩薩在此。善神翼從者多。我曹神通為他所制。故爾。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至十一月十三日。長往于慈恩寺翻經(jīng)院。春秋五十一。法臘無聞。葬于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師塋隴焉。弟子哀慟。馀外執(zhí)紼。會葬黑白之眾盈于山谷。基生常勇進造彌勒像。對其像日誦菩薩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發(fā)通身光瑞。爛然可觀。復(fù)于五臺造玉石文殊菩薩像。寫金字般若經(jīng)畢。亦發(fā)神光焉。弟子相繼取基為折中。視之如奘在焉。太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遷塔于平原。大安國寺沙門令儉檢校塔亭。徙棺見基齒。有四十根不斷玉如。眾彈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今天下佛寺圖形。號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贊。一云玄宗。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氣。而慈濟之心。誨人不倦。自天然也。其符彩則項負玉枕。面部宏偉交手十指若印契焉。名諱上字多出沒不同者。為以慈恩傳中云。奘師龍朔三年于玉華宮譯大般若經(jīng)終筆。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聞。請御制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馮義宣。由此云。靈基開元錄為窺基?;蜓猿嘶且?。彼曰大乘基。蓋慧立彥悰。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聽泰耳。猶謹(jǐn)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內(nèi)呼慈恩法師焉。 系曰。性相義門至唐方見大備也。奘師為瑜伽唯識開創(chuàng)之祖?;耸匚氖鲎髦?。唯祖與宗百世不除之祀也。蓋功德被物。廣矣。大矣。奘茍無基則何祖張其學(xué)乎。開天下人眼目乎。二師立功與言。俱不朽也。然則基也。鄂公猶子。奘師門生。所謂將家來為法將。千載一人而已。故書有之。厥父菑厥子乃肯播。矧能肯穫。其百本疏主之謂歟。
神僧傳·卷第六
釋窺基。字洪道。姓尉遲氏。京兆長安人也。初基之生母裴氏。夢掌月輪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彌。與群兒弗類。數(shù)方誦習(xí)神晤精爽。至年十七遂預(yù)緇林。及乎入法奉敕為奘弟子。始住廣福寺。尋奉敕選聰慧穎脫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xué)諸佛法。后游五臺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夢身在半山巖下有無量人唱苦聲。冥昧之間初不忍聞。徒步陟彼層峰。皆琉璃色。盡見諸國土仰望一城。城中有聲曰。住住咄?;春系酱恕K鬼毝焱猿浅觥栐?。汝見山下罪苦眾生否。答曰。我聞聲而不見形。童子遂投與一劍曰。剖腹當(dāng)見矣?;云手?。腹開有光兩道暉映山下。見無數(shù)人受苦。時童子入城持紙二及筆投捧而去?;鶚O驚異。明日于寺中得彌勒上生經(jīng)。以為彌勒化現(xiàn)。欲開廣之。遂援毫而授。筆端舍利累累而下。嘗造玉文殊像及金寫大般若經(jīng)。皆獲瑞應(yīng)。初宣律師以弘律感天廚供饌。每薄基三車之玩不甚為禮?;鶉L訪宣。其日過午。而天饌不至。及基辭去天神乃降。宣責(zé)以后時。天神曰。適見大乘菩薩在此。翊衛(wèi)嚴(yán)甚。故無自而入。宣聞之大驚。于是遐邇增敬焉。先是奘公親搜西域戒賢瑜伽師地論惟識宗。而師盡領(lǐng)其妙。世謂之慈恩教。以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卒于慈恩寺翻經(jīng)院。春秋五十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虢州閿鄉(xiāng)人,俗姓張。據(jù)說其兄久戍遼陽,母憂甚,萬回朝往視之,暮持兄書歸,因號萬回。高宗時得度,武則天時詔入內(nèi)道場,號法云公。安樂公主將謀逆,回遇之唾曰:“腥不可近!”不久安樂果誅。玄宗在藩,曾私謁萬回,回預(yù)言玄宗將為五十年太平天子。卒,賜號國公,圖形集賢院。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俗姓張,虢州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西)人。有異術(shù),言則成讖,多有應(yīng)驗。高宗與武后年間,常應(yīng)詔入內(nèi)道場,賜號法云公。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長安,贈虢國公。《宋高僧傳》卷一八、《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a target='_blank'>祖庭事苑》卷六存萬回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閿鄉(xiāng)張氏子。幼年氣貌昏濁。涎沫涕洟滿面。踉蹡狂走?;蛐蚩?。無常時。鄰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父母以為憾。而回則安之。未嘗恤。年十歲。其兄久戍遼陽。絕音好。家為設(shè)齋祈福?;睾鲋^其母曰。兄起居狀。極易知耳。母奚庸憂。齋馀竟裹餅餌出門去。然莫知其所往也。晚歸出其兄書袖中。問所從得不對。及遼陽役罷。兄言回是日至。??餅餌共啖。且急索書告反。終亦不能察其何自也。夫遼虢相去萬里。其往反不啻過東西舍。此豈非神通力歟。萬回之名。由是始著。而朝野聞之。皆敬異。高宗之季。則天屢召入內(nèi)。賜錦袍玉帶。兩宮女左右侍。及紹周歷。詔賜號法云公。當(dāng)是時。大開告密之門??崂袅_織。群臣之位望高者。靡或脫。博陵崔玄煒之母盧氏。命玄煒邀回問禍福。母泣拜。以金匕箸施?;劐嵯码A擲匕箸堂屋上。掉臂去。其家意以為不祥。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因得讖緯書匕箸下。趣焚之。俄而有司果遣胥卒。入其家大索讖緯。盡發(fā)瓦無所見乃已。蓋酷史投此而欲誣之以罪也。神龍二年。詔薙落。特為開壇受具戒。時韋庶人與朝政?;孛恐櫫R曰。奈何反悖。會將斫爾頭去。金城公主。出降吐蕃。駕送至始平崔日。用武平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義。薛稷。皆從回以迎駕。立道左。諸公愿求一言。回撫佺期曰。汝真才子。謂平一曰。汝宜名佛童無憂也。目羲稷有不喜之色。上間問回。僧伽何如人。曰觀音化身也。睿宗居潛邸?;虺鲇?。回則先唱于所至之地曰。天子來也。臨淄王嘗階張煒等。謁回?;刎胶粽取K斐鰺樀?。手拽王入。反扃之。而撫王背曰。五十年天子。后即不知也。煒等竊于門外聞之。由是傾戴益謹(jǐn)。道遇大平安樂二公主車騎。輒趨避。連咄曰。血腥血腥。太平請為造宅懷遠坊中。獨處之自若。景龍二年。示疾。忽大呼求飲鄉(xiāng)里水。侍者念。道遠不易得。恲??計無所出?;刂柑们暗卦弧4思词且印S谑氰徶乘M。飲盡一器以卒。訃聞。上震悼。詔贈司徒虢國公。圖形集賢院。先是貞觀間。三藏玄奘法師。游天竺石藏寺。偶閱一房。見胡床錫杖而已。從問其人。居此者今何在。曰在震旦之閿鄉(xiāng)。法師歸而訪之信。法師之將訪也?;厮藿淦浼覓邽ⅰG艺T治蔬飯曰。明日有勝客至。法師至。則與語天竺山川之詳?;刂e。雖法師。有所未遍歷者。事備別傳。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萬回。俗姓張氏。虢州閿鄉(xiāng)人也。年尚弱齡白癡不語。父母哀其濁氣。為鄰里兒童所侮。終無相競之態(tài)。然口自呼萬回。因爾字焉且不言寒暑。見貧賤不加其慢富貴不足其恭。東西狂走終日不息?;蛐蚩蘼詿o定容??诮呛愕蜗涯H私援愔?。不好華侈尤少言語。言必讖記事過乃知。年始十歲兄戍遼陽。一云安西久無消息。母憂之甚。乃為設(shè)齋祈福?;刭堪啄冈?。兄安極易知耳。奚用憂為。因裹齋馀出門徑去。際晚而歸。執(zhí)其兄書云。平善。問其所由默而無對。去來萬里。后時兄歸云。此日與回言適從家來。因授餅餌其啖而返。舉家驚喜。自爾人皆改觀。聲聞朝延。中宗孝和皇帝。詔見崇重。神龍二年敕別度?;匾蝗硕?。自高宗末天后時。常詔入內(nèi)道場。賜綿繡衣裳。宮人供事。先為兒時。于閿鄉(xiāng)興國寺累瓦石為佛塔入內(nèi)之后其塔遂放光明。因建大閣而覆之。然其施作皆不可輒量。出言則必有其故。敕賜號為法云公。外人莫可得見。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羅織事。官稍高隆者日別妻子。博陵崔玄煒位望俱極。其母廬氏賢而憂之曰。汝可一日迎萬回。此僧寶志之流。以可觀其舉止知其禍福也。乃召到家。母垂泣作禮兼施中金匕箸一雙?;睾鱿码A擲其匕箸向堂屋上。掉臂而去。一家謂為不祥。經(jīng)數(shù)日令升屋取之。匕箸下得書一卷。觀之乃讖緯書也。遽令焚之。數(shù)日有司忽來其家大索圖讖。不獲得雪。時酷吏多令盜投蠱道物。及偽造秘讖用以誣人。還令誣告得實屠戮。籍沒其家者多。崔氏非圣人擲匕箸何由知其偽圖讖也。中宗末嘗罵韋后為反悖逆。斫爾頭去尋而誅死太平公主為造宅于懷遠坊中與主宅前后爾。又孝和親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幸始平回出迎駕。時崔日用武平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羲薛稷。皆肅揖鄭重。問訊諸公曰。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兇。摭沈背曰。汝真才子。沈不勝其喜。曰圣人與我受記。諸子不可更爭。又謂武曰。與汝作名佛童。當(dāng)無憂也。目羲稷有不善之色。岑以馬避之。目稷云。此多是野狐。其言何足懼也。乃顧云。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誅。人益貴重。同時有僧伽化跡不恒。中宗問回曰。此何人也。回曰。觀音之化身也。貞觀中三藏奘師西歸云。天竺有石藏寺。奘入時見一空房。有胡床錫杖而已。因問此房大德咸曰。此僧緣闕法事罰在東方國名震旦。地號閿鄉(xiāng)。于茲萬回矣。奘歸求見回。便設(shè)禮問西域。宛如目矚。奘將訪其家?;刂^母曰。有客至請備蔬食俄而奘至神異之跡多此類也。正諫大夫明崇儼者。道術(shù)之士。謂人曰。萬回神僧也。玄宗潛龍時。與門人張煒等同謁。回見帝甚至褻黷。將漆杖呼且逐之。同往者皆被驅(qū)出。曳帝入反扃其戶。悉如常人更無他重。摭背曰。五十年天子自愛。已后即不知也。張公等門外歷歷聞其言。故傾心翼戴焉。五十年后蓋指祿山之禍也。睿宗在邸時?;蛴涡腥碎g?;赜诰勐浣轴橹懈呗曉?。天子來?;蛟皇ト藖?。其處信宿閒。帝必經(jīng)過徘徊也?;萸f太子乃睿宗第二子也。天后曾抱示回曰。此兒是西域大樹精養(yǎng)之。宜兄弟也。安樂公主玄宗之季妹。附會韋后。熱可炙手。道路懼焉?;赝囼T連唾之曰。腥腥不可近也。不旋踵而禍滅。及之帝愈知回非常人也。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特敕于集賢院圖形焉。暨回垂卒。而大呼遣求本鄉(xiāng)河水。門人徒侶求覓無所。回曰。堂前即是河水。何不取耶。眾于階下掘井。河水涌出。飲畢而終?;卣恢芯韵炭?。唯此井甘美。后有假托或稱小萬回。以惑市里多至誅死焉。至于終后右常侍徐彥伯為碑。立閿鄉(xiāng)玉澗西路矣。 系曰。日行萬里非人必矣。為鬼神邪。為仙術(shù)邪。通曰。觀行知人。回?zé)o邪行。非鬼神也。無故作意。非仙術(shù)也。此得通耳。故智度論中此通有四。一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二移遠令近不往而到。三彼沒此出。四一念能至?;蛟?。四中回具何等。通曰。俱有哉。故號如意通矣。瑜伽論神境同也。云或羅漢有大堪能現(xiàn)三神變焉。
神僧傳·卷第七
萬回師。閿鄉(xiāng)人也。俗姓張氏。初母祈于觀音像因妊回。回生而愚。八九歲方言語。父母亦以豚犬畜之。及長父令耕田。回耕直去不顧??谖┻B稱平等。因耕一隴長數(shù)十里。遇溝坑見阻乃止。其父怒而擊之?;卦???偢畏直舜恕D酥箵舳T耕?;匦中缫塾诎参?。音問隔絕父母謂其亡矣。日夕涕泣憂思不止?;仡櫢改父心钪酢:龉蚨栽?。涕泣豈非憂兄耶。父母且信且疑。曰然?;卦?。詳思我兄所要者衣裝糗糧之屬請悉備焉。某將往視之。忽一日朝赍所備而往。夕返其家。告父母曰。兄善矣。發(fā)書視之乃兄跡也。一家異之。弘農(nóng)抵安西。蓋萬馀里。以其萬里而回故。號曰萬回。先是玄奘向佛國取經(jīng)。見佛龕題曰。菩薩萬回。謫向閿鄉(xiāng)地教化。奘馳驛至閿鄉(xiāng)。問此有萬回?zé)o。令呼之。萬回至奘禮之。施三衣瓶缽而去。后則天追入內(nèi)語事多驗。時張易之大起第宅。萬回嘗指曰。將作。人莫之悟。及易之伏誅以其宅為將作監(jiān)。嘗謂韋庶人及安樂公主曰。三郎斫汝頭。韋庶人以中宗第三。恐帝生變遂鴆之。不悟為玄宗所誅也。天后朝任酷吏行羅織事。官稍高隆者日別妻子。時崔日用武平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羲薛稷。見回皆肅揖鄭重問訊。諸公曰。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兇。撫沈背曰。汝真才子。沈不勝其喜。曰圣人與我受記。諸弟子不可更爭。又謂武曰。與汝作名佛童。當(dāng)無憂也。目羲稷有不善之色。岑以馬避之。目稷云。此是野狐。其言何足懼也。乃顧云。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誅。人益貴重。玄宗潛龍時與門人張煒等同謁?;匾姷凵踔烈C瀆。將漆杖呼且逐之。同往皆被驅(qū)出。曳帝入反扃其戶。撫帝背曰。五十年太平天子自愛。已后即不知也。張公等門外歷歷聞其言。故傾心翼戴焉。五十年后蓋指祿山之禍也。及睿宗在藩邸時?;蛴涡腥碎g。萬回于聚落街中高聲曰。天子來?;蛟弧Jト藖?。其處信宿間。睿宗必經(jīng)過徘徊也?;萸f太子。即睿宗第二子也。初則天以示萬回?;卦弧4藘菏俏饔虼髽渚B(yǎng)之。宜兄弟。后生申王。儀形瑰偉善于飲啖。景龍中時時出入。士庶貴賤競來禮拜。萬回披錦袍?;蛐αR或擊鼓。然后隨事為驗。太平公主為造宅于己宅之右。景云中卒于此宅。臨終大呼遣求本鄉(xiāng)河水。弟子徒侶覓無。萬回曰。堂前是河水。便于階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飲竟而終。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三原人。高宗永徽時補太學(xué)生。罷歸。攜母、妻自蜀歷荊、楚,愛夷陵青溪,筑廬其側(cè)。長史李安期表其才,召赴京師,辭疾入箕山,居許由祠旁,自號許由東鄰。高宗幸嵩山,訪之,游巖野服出拜,因拜崇文館學(xué)士,進太子洗馬,后還山。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排行二,京兆三原(今陜西三原)人。高宗永徽時,補太學(xué)生。罷歸,遍游山水,后入箕山,于許由廟東筑室而居,自稱“許由東鄰”。調(diào)露中,高宗游嵩山,親至其門,游巖山衣田冠出拜。敕令乘傳赴都,授崇文館學(xué)士。武后光宅元年(684)進朝散大夫,拜太子洗馬。垂拱元年(685),放還山林。與宋之問有交游。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唐詩紀(jì)事》卷七?!?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王懸河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道士。高宗乾封、弘道間在世。自號陸海羽客。著有《上清道類事相》,分為仙觀、樓閣、仙房等品,歷記道士之所居。又輯有《三洞珠囊》,錄《三洞經(jīng)》之精華,多存已佚道書之遺文。又工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35—約689,一說約636—695后 【介紹】: 唐幽州范陽人,字升之,號幽憂子。初授鄧王府典簽,王甚愛重之。高宗乾封初,出為益州新都尉。秩滿,漫游蜀中。后患風(fēng)痹,居長安附近太白山中,因服丹藥中毒,手足致殘。疾轉(zhuǎn)篤,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shù)十畝,預(yù)筑墳?zāi)?,偃臥其中,作《釋疾文》、《五悲文》等自傷。后終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潁水而死。工詩文,與王勃、楊炯、駱賓王齊名,并稱王楊盧駱,后人又稱初唐四杰。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4—686,一說635—689 字升之,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讀詩書,嘗從曹憲、王義方學(xué)《蒼》、《雅》及經(jīng)史。年弱冠,調(diào)鄧王府典簽(據(jù)張鷟《朝野僉載》卷六)。高宗龍朔末(663),拜益州新都縣尉。總章二年(669)底,二考秩滿去官?!?a target='_blank'>舊唐書》、《新唐書》本傳皆謂因染風(fēng)疾去官,不確。其染風(fēng)疾當(dāng)在咸亨三年(672)居洛陽時。上元元年(674)秋冬,入太白山服餌,中毒,風(fēng)疾轉(zhuǎn)篤。后轉(zhuǎn)少室山中之東龍門山,再徙陽翟具茨山。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自投潁水而卒。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今人傅璇琮有《盧照鄰簡譜》,張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譜》。其詩以抒發(fā)仕宦不遇、貧病交加之憂憤為主,亦有揭露上層統(tǒng)治者之驕奢淫逸,嘲諷其權(quán)勢榮華不可久恃之作。盧照鄰為“初唐四杰”之一,擅長七言歌行。與駱賓王同創(chuàng)初唐近體歌行破奇為偶,四句一轉(zhuǎn),上下蟬聯(lián),以賦為詩之基本體式。代表作為《長安古意》。五言排律用力亦勤。其詩風(fēng)格典重清峻。詩集以明張燮輯《幽憂子集》為最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本,中華書局1980年排印本題《盧照鄰集》。今人任國緒有《盧照鄰集編年箋注》,祝尚書有《盧照鄰集箋注》,李云逸有《盧照鄰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卷
唐詩匯評
盧照鄰(約630—約680后),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貞觀二十三年前后,為鄧王(元祐)府典簽,王愛重,比之相如。高宗總章二年,拜新都尉,因染風(fēng)疾去官,處太白山中,以服藥餌為事。調(diào)露年間遷居陽翟(今河南禹縣)具茨山下,疾益篤,不堪其苦,遂自投潁水而死。照鄰長于七言歌行,詞采富艷,境界開闊,與王勃、楊炯、駱賓王齊名,并稱“四杰”有《盧照鄰集》二十卷,又《幽憂子集》三卷,已佚。今《幽憂子集》七卷乃明張燮所輯。《全唐詩》編詩二卷。今人任國緒有《盧照鄰集編年箋注》。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
照鄰字升之。幽州范陽人。初授鄧王府典簽。調(diào)新都尉。因風(fēng)疾去官。沈痼攣廢。不堪其苦。投潁水死。年四十。

作品評論

《唐詩品》
升之河朔英生,盛年振藻,典簽之日,即擅相如之譽,可謂彬彬?qū)W士矣。然神情流蕩,早痾傷困,廢居太白山中,殆欲采掇若華,曜靈駐節(jié),竟以不堪,自沉潁水,悲夫!壯士激志,而橫骨朔野;忿妻感淚,而魂逐飄蓬。若生之死,謂之何哉?生感時尚法,作《五悲文》掎摭其志。作《幽憂子》三卷,皆出詞賦之上。
《藝苑卮言》
七言歌行長篇須讓盧、駱。怪俗極于《月蝕》,卑冗極于《津陽》,俱不足法也。
詩藪
盧、駱五言,骨干有馀,風(fēng)致殊乏。至于排律,時自錚錚。
唐音癸簽
范陽較楊微豐,喜其領(lǐng)韻疏拔,時有一往任筆不拘整對之意。
《竹林答問》
六朝之為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間唯盧升之出入風(fēng)騷,氣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盧前”,非虛語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江記室,間以奇氣,振其豐采,唯貪排對,致氣格不凝。夫其雅情幽怨,凄清自寫,雖繁弦損調(diào),固無泛音?!堕L安古意》宛轉(zhuǎn)芊綿,則七言佳體不讓子山,開闔往來,猶以氣勝。
《詩學(xué)淵源》
(照鄰)與駱賓王、王勃、楊炯,天下稱為“四杰”,而盧居首。詩有奇氣,實出陳隋之上。詠史諸作高古,幾窺魏晉之藩。七言長篇,頗似子山。七絕則為李、杜所宗者也。當(dāng)時近體為唐律之漸,未變陳隋之遺,敁其《送梓州高參軍還京》、《大劍送別劉右史》等篇,其第七句每用四平四仄,迨亦四子之創(chuàng)也。又有連用仄仄乎平仄、平平仄仄平數(shù)聯(lián)者,與虞世南應(yīng)制詩同一機杼,為齊梁與唐律逗變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26或627—684后 【介紹】: 唐婺州義烏人。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稱。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號四杰。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diào)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武則天光宅元年,徐敬業(yè)起兵揚州反則天,賓王為作《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敬業(yè)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殺,或云為僧。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22—684,有生于619、640等說 排行四,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出身寒門,其父為青州博昌令,早卒。7歲能詩。高宗朝,初為道王府屬,后歷任奉禮郎、東臺詳正學(xué)士、武功主簿、長安主簿,遷侍御史。為奉禮郎時,曾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塞外還,又曾宦游蜀中。調(diào)露元年(679)冬,因數(shù)上疏言事獲罪下獄,次年秋下除臨海(今屬浙江)丞。睿宗文明中(684)隨徐敬業(yè)起兵討武后,作檄傳之天下斥其罪。敬業(yè)兵敗,賓王被誅(一說逃亡不知所之)?!?a target='_blank'>本事詩·微異》言宋之問于靈隱寺吟詩,遇駱賓王隱跡為僧,為續(xù)“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等句,傳播甚廣,而不可信。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張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譜》。賓王為“初唐四杰”之一,才情縱放,擅長七言歌行,《帝京篇》為代表作。其詩或自述仕途坎坷,或同情下層婦女愛情婚姻之不幸,或揭露上層統(tǒng)治者之驕奢淫逸,題材較為廣泛。筆調(diào)宏肆,風(fēng)格雄放?!?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3卷。其詩集以清咸豐年間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為最通行。
唐詩匯評
駱賓王(638?—685?),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弱冠為道王(元慶)府屬。高宗咸亨年間,從軍塞上。上元元年回京參選,歷武功、長安主簿,擢侍御史,因上書言事,被誣下獄。后任臨海(今浙江天臺)丞,怏怏失志,棄官去。文明元年,從徐敬業(yè)討武,兵敗,被殺?;蛑^“投江而死”,或謂“亡命不知所之”。賓王兼擅詩文,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并稱“四杰”。有《駱賓王文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清陳熙晉有《駱臨海集箋注》十卷。
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七
賓王。婺州義烏人。初為道王府屬。歷武功主簿。調(diào)長安。武后時數(shù)上書言事。下除臨安丞。怏怏失志。棄官去。徐敬業(yè)舉兵。署為府屬。軍中書檄。皆其詞也。

作品評論

唐詩紀(jì)事
世稱“王楊盧駱”,楊盈川之為文,好以古人姓名連用,如“張平子之略談,陸士衡之所記”、“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長統(tǒng)何足知之”,號為“點鬼簿”。賓王文好以數(shù)對,如“秦地重關(guān)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人號為“算博士”。
詩人玉屑
駱賓王為詩,格高指遠,若在天上物外,神仙會集,云行鶴駕,想見飄然之狀。
張遜業(yè)《駱賓王文集序》
賓王五言律詩,秀麗精絕,不可易及。然《帝京篇》尤一代絕唱也。
《藝苑卮言》
盧、駱、王、楊,號稱“四杰”,詞旨華靡,固沿陳隋之遺,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五言遂為律家正始。內(nèi)子安稍近樂府,揚、盧尚宗漢魏,賓王長歌雖極浮靡,亦有微瑕,而綴錦貫珠,滔滔洪遠,故是千秋絕藝。
詩藪
沈、宋前,排律殊寡,惟駱賓王篇什獨盛。佳者:“二庭歸望斷”、“蓬轉(zhuǎn)俱行役”、“彭山折坂外”、“蜀地開天府”,皆流麗雄渾,獨步一時。
唐音癸簽
義烏富有才情,兼深組織,正以太整且豐之故,得擅長什之譽,將無風(fēng)骨有可窺乎!
三唐詩品
其源亦出陰、何,特能清遠取神,蒼然有骨,雖才非純雅,面于勝處見優(yōu)。存詩甚少,特見一斑,緣在初唐,仍稱家數(shù),
《詩學(xué)淵源》
(賓王)詩不減齊梁諸人,而古質(zhì)不及盧升之。近體如《北眺》、《夏日》諸作,立意煉辭,實開盛唐之先路。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氏。始名守慎。天后時。官至監(jiān)察御史。以后任酷吏。羅織元良。以起大獄。遽棄官出家。務(wù)苦節(jié)?;瘜?dǎo)民俗。儀鳳二年。望氣者。以京兆西市有異光。詔發(fā)之。得石函。內(nèi)盛佛舍利。馀萬顆。明瑩堅致。不可磨涅。詔即其地。建光宅寺。筑七寶臺。舍利分使京師諸剎供養(yǎng)。當(dāng)是時。成因請疏鑿馀地。引永安渠。以為大池。號海池。上樹佛屋經(jīng)樓。以侈其觀。士女之好營福事者。皆就之。縱飛潛生物。以祝國??。方疏鑿時。得銘土中。曰百年為市。后復(fù)為池。自隋初立都市。至是僅百年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法成。本姓王。名守慎。官至監(jiān)察御史。屬天后猜貳信酷吏羅織。乃避法官。乞出家為僧??喙?jié)勤于化導(dǎo)。聲發(fā)響隨行高質(zhì)直。長安中于京兆西市疏鑿大坎。號曰海池焉。支分永安渠以注之。以為放生之所。池上佛屋經(jīng)樓皆成所造。穿池之際獲古石銘云。百年為市而后為池。自隋朝置都立市。至于時正一百年矣。儀鳳二年望氣者云。此坊有異氣敕掘之得石函。函內(nèi)貯佛舍利萬馀粒。光色粲爛而堅剛。敕于此處造光宅寺。仍散舍利于京寺及諸州府。各四十九粒武后于此始置七寶臺。遂改寺額。成公居之行其激勸。多以崇福為己任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京兆人,俗姓韓,字玄惲,名犯太宗諱,以字行。幼出家,居青龍寺。高宗顯慶中,詔住京師西明寺,以著書為務(wù)。有《法苑珠林》、《信福論》、《大小乘禪門觀》、《四分律討要》、《金剛經(jīng)集注》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韓,字玄惲,因避太宗諱,多以字行。原籍伊闕(今河南伊川),因祖代為官,遂居長安(今陜西西安)。12歲出家于長安青龍寺,高宗顯慶間嘗預(yù)玄奘譯事。后入西明寺,與道宣律師同傳律宗。撰有《法苑珠林》、《諸經(jīng)要集》、《善惡業(yè)報論》等書?!?a target='_blank'>法苑珠林》影響最著,在唐代即盛傳,為溝通佛經(jīng)內(nèi)容與變文講唱之津梁?!?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四、《大唐內(nèi)典錄》卷五有傳?!?a target='_blank'>法苑珠林》、《諸經(jīng)要集》等書存其詩偈6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道世字玄惲。避太宗偏諱以字行。俗姓韓氏。其先伊闕人。祖代因官為京兆人。年十二。出家青龍寺。顯慶中詔住慈恩寺。復(fù)詔總持西明寺。編法苑珠林。至總章元年畢功。
全唐詩續(xù)補遺
道世,俗姓韓,字玄惲,伊闕人。后避太宗諱以字行。年十二出家,顯慶中詔居京師西明寺。所著有《法苑珠林》、《諸經(jīng)要集》、《四分律討要》、《金剛經(jīng)集注》等。卒于總章元年后。一云弘道元年卒。詩六十二首。(《全唐詩》無道世詩,傳據(jù)《宋高僧傳》卷四、《釋氏疑年錄》卷四)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字玄惲。其先伊闞韓氏。祖代官京兆。子孫家焉。年十二依青龍寺辭俗名犯大宗廟諱。以字行。 研覈律部。尤慕上乘。顯慶間。以奘師新翻經(jīng)論。入內(nèi)共養(yǎng)。仍選慈恩寺大德輪番行道。不替于時。世預(yù)其列。 及東宮造西明寺亦以英博召居之。時宣律師盛闡毗尼。世輔翊不敢怠。復(fù)編類一書。號法苑珠林。百篇釐為十帙。以使內(nèi)學(xué)披攬。馀著述頗多既而卒。壽臘之詳。史不具述。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道世。字玄惲。姓韓氏。厥先伊闕人也。祖代因官為京兆人焉。生且渥潤漸而聰敏。俄厭眾沙思參救蟻。二親鐘愛遏絕其請。久而遂心。時年十二。于青龍寺出家。從執(zhí)德瓶止臨欣鑒。律宗研覈書籍鉆尋。特慕上乘融明實性。于時籍甚三輔欽歸。顯慶年中。大帝以玄奘師所翻經(jīng)論。未幾詔入內(nèi)。及慈恩寺大德。更代行道不替于時。世亦預(yù)其選。及為皇太子造西明寺。爰以英博召入斯寺。時道宣律師當(dāng)涂行律。世且旁敷。同驅(qū)五部之車。共導(dǎo)三乘之軌。人莫我及。道望芬然。復(fù)因講貫之馀。仍覽甚深之藏。以為古今綿代制作多人。雖雅趣佳辭無足于傳記。由是搴文囿之菁華。嗅大義之瞻卜。以類編錄號法苑珠林??傄话倨@粘墒?。始從劫量終乎雜記。部類之前各序別論。令學(xué)覽之人就門隨部撿括所知。如提綱焉。如舉領(lǐng)焉。世之用心周乎十稔。至總章元年畢軸。蘭臺郎李儼為之都序。此文行于天下。又著善惡業(yè)報及信福論。共二十三卷。大小乘禪門觀及大乘觀。共十一卷。受戒儀式禮佛儀式共六卷。四分律討要五卷。四分律尼鈔五卷。金剛經(jīng)集注三卷。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世頗多著述。未測其終。名避太宗廟諱多行字耳。故時稱玄惲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0—718 【介紹】: 唐虢州閿鄉(xiāng)人,字溫。漢太尉楊震十八世孫。初為平棘令,號為善政。武則天載初中,為安南副都護。后五遷州刺史,咸有政績。張柬之執(zhí)政,引為右羽林將軍,與李多祚等定計斬張易之兄弟。睿宗立,遷為刑部尚書,封魏國公。玄宗開元初,以太子賓客致仕。卒謚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3—712 【介紹】: 唐僧。原藉西域康居,因俗姓康。武則天賜以賢首之稱號,后人即尊為賢首大師。先從智儼學(xué)《華嚴(yán)》,智儼死后,出家。預(yù)義凈譯場,為則天講新《華嚴(yán)經(jīng)》,因撰《金獅子章》,徑捷易解,則天遂悟其旨。創(chuàng)華嚴(yán)宗法界緣起理論,被尊為華嚴(yán)宗第三祖。有《華嚴(yán)探玄記》、《般若心經(jīng)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法藏字賢首。俗姓諸葛氏。蘇州吳縣人。一云姓康氏??稻尤?。自少出家。如意元年。武后制于東都大福先寺檢校無盡藏。長安四年。又制于化度寺檢校無盡藏。后延為薦福寺大德。開元二年卒。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字賢首。其先康居國人。因姓康氏。幼知學(xué)佛。高宗時應(yīng)名僧遷。參奘公譯事。頗以證義潤文筆受之任見稱。及天后置館翻傳。首登入場之選。實叉難陀。以所赍華嚴(yán)梵夾。與義凈復(fù)禮出新經(jīng)。藏。尤有力。后義凈專主譯任。偕勝莊大儀等。充證義。既而后召講新經(jīng)。指鎮(zhèn)殿金獅子。以喻天帝網(wǎng)。十重玄門。海印三昧。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等。于是后曉。然開寤。得未曾有。遂緝其言。為金獅子章。行于世。圣歷二年十月八日。又詔講于佛授記寺。至華嚴(yán)世界品。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都維那恒景表聞。有答詔。不錄。且嘗以巧方便。示剎海。涉入無盡之指。則對懸十鑒于八方上下。中。安佛像。然一炬以照之則互影交光。重重映蔽。不可得而思議矣。 始燉煌杜順以華嚴(yán)法界觀。傳弟子智儼。儼傳藏。其統(tǒng)緒之正如此。別疏般若心經(jīng)。復(fù)號康藏國師云。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法藏。字賢首。姓康??稻尤艘病oL(fēng)度奇正利智絕倫。薄游長安彌露鋒穎。尋應(yīng)名僧義學(xué)之選。屬奘師譯經(jīng)。始預(yù)其間。后因筆受證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至天后朝傳譯首登其數(shù)。實叉難陀赍華嚴(yán)梵夾至同義凈復(fù)禮譯出新經(jīng)。又于義凈譯場與勝莊大儀證義。昔者燉煌杜順傳華嚴(yán)法界觀。與弟子智儼講授此晉譯之本。智儼付藏。藏為則天講新華嚴(yán)經(jīng)。至天帝網(wǎng)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此諸義章皆是華嚴(yán)總別義網(wǎng)。帝于此茫然未決。藏乃指鎮(zhèn)殿金獅子為喻。因撰義門。徑捷易解。號金師子章。列十門總別之相。帝遂開悟其旨。又為學(xué)不了者設(shè)巧便。取鑒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馀。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ビ敖还?。學(xué)者因曉剎海涉入無盡之義。藏之善巧化誘。皆此類也。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蓋帝王歸信緇伍所憑之故。洎諸梵僧罷譯。帝于圣歷二年己亥十月八日。詔藏于佛授記寺講大經(jīng)。至華藏世界品。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都維那僧恒景具表聞奏。敕云。昨請敷演微言闡揚秘賾。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祥。開講之辰感地動以標(biāo)異。斯乃如來降跡。用符九會之文。豈朕庸虛敢當(dāng)六種之震。披覽來狀欣惕于懷云。其為帝王所重實稱非虛。所以華嚴(yán)一宗付授澄觀。推藏為第三祖也。著般若心經(jīng)疏。為時所貴天下流行。復(fù)號康藏國師是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5 【介紹】: 唐定州義豐人。美姿容。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由太平公主引薦入侍禁中,頗為則天所寵信。宮中呼為六郎。累官春官侍郎,封鄴國公。曾奉命與李嶠、張說等二十六人撰《三教珠英》。則天晚年,與兄易之專權(quán),敗壞政事。神龍元年,中宗復(fù)位,與易之俱為張柬之等所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5 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排行六,號六郎。武后神功元年(697)為太平公主所薦,與其兄易之皆傅朱粉,衣紈錦,諂侍武后。拜云麾將軍、行左千牛中郎將,旋進銀青光祿大夫、右(一作左)散騎常侍。圣歷二年(699)為控鶴監(jiān)內(nèi)供奉,歷司仆卿,封鄴國公,俄改春官侍郎。昌宗兄弟專權(quán)亂政,中宗神龍元年(705)為崔玄煒等人所殺。昌宗粗能屬文,其應(yīng)詔諸詩,為宋之問、閻朝隱代作。曾領(lǐng)銜引文學(xué)之士李嶠、張說、宋之問諸人撰集《三教珠英》。生平見新、舊《唐書·張行成傳》附?!?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5或646—714或715 【介紹】: 唐趙州贊皇人,字巨山。年二十,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遷給事中。武則天時,來俊臣興狄仁杰獄,嶠復(fù)驗,辯其無罪,忤旨,出為潤州司馬。旋入為鳳閣舍人,文冊大號令,多委其主之。圣歷初,與姚崇偕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俄轉(zhuǎn)鸞臺侍郎,依舊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中宗神龍初,貶通州刺史,數(shù)月即召回,旋又拜相。睿宗即位,再被貶,尋以年老致仕。玄宗時貶廬州別駕卒,年七十。工詩文,與蘇味道齊名,并稱蘇李,又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號文章四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46—715? 字巨山,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人。弱冠登進士,高宗上元二、三年(675、676)間,舉制策甲科,歷任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高宗時奉命宣諭嶺南邕、嚴(yán)二州,叛者盡降,高宗甚嘉之??崂魜砜〕紭?gòu)陷同平章事狄仁杰、知御史大夫事李嗣真等,李嶠挺身直其枉狀,忤旨出為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司馬。后以文章受知武后,三度拜相,并領(lǐng)修《三教珠英》。中宗復(fù)位,以附會張易之兄弟,出為豫州刺史。景龍三年(709)以特進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即位(710),出為懷州刺史,尋以年老致仕。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皪徊潘?,有所屬綴,人輒傳諷”,張說《五君詠》譽其“才華乃天授,……新詩貫宇宙”。曾與杜審言、駱賓王、蘇味道、崔融諸人唱和,躋身初唐諸名家間,頗善樂府歌行,長篇流暢而見情韻。其詩注本有今人徐定祥《李嶠詩注》?!峨s詠》詩120首曾單行,玄宗天寶時張庭芳作注,有日本《佚存叢書》本,日本又存古鈔本數(shù)種。《全唐詩》存詩5卷。《全唐詩逸》補詩6首,然一作李橋?!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詩3首,斷句2。
唐詩匯評
李嶠(645—714),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弱冠登進士第,舉制策甲科。圣歷初,累官至鸞臺少監(jiān)、知鳳閣侍郎、同平章事。罷為成均祭酒,長安三年復(fù)為相。張易之?dāng)。Mㄖ荽淌罚瑪?shù)月后召回,神龍二年為中書令,次年加修文館大學(xué)士,封趙國公,以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立,罷知政事,除懷州刺史,致仕。玄宗立,貶滁州別駕,改廬州別駕,卒。嶠富才思,所作人多傳諷,與蘇味道齊名,人稱“蘇李”又與崔融、杜審言、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有《李嶠集》五十卷,已佚。今《李嶠集》三卷乃明人所輯?!?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五卷。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二
嶠字巨山。趙州贊皇人。舉進士。累遷麟臺少監(jiān)。圣歷初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轉(zhuǎn)成均祭酒。罷知政事。檢校文昌左丞。長安三年。復(fù)以本官平章事。中宗朝封贊皇縣公。拜中書令。加修文館大學(xué)士。進封趙國公。元宗踐位。以中宗時嶠密表相王諸子勿留京師。下制放斥。尋起為盧州別駕。卒年七十。

作品評論

新唐書本傳
嶠富才思,有所屬綴,人多傳諷?!黄涫饲芭c王勃、楊盈川接,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晚諸人沒,而為文章宿老,一時學(xué)者取法焉。
《唐詩品》
唐初諸子,詞心共艷,律調(diào)俱揚,不可尚已。而擅古作者,宋、李二君之宗,尤為炳著。延清之七言,裁茂郁之幽思,按鴻朗之疏節(jié),品第梁陳,固已含跨其上;而巨山五言,詞華英凈,節(jié)奏鏗諧,置之晉、宋之間,則潘岳之流調(diào),惠連之靡富,微波尚傳,不當(dāng)擅美。若復(fù)湔其涇雜,騁其長駕,則七子之流,未知上下其論。
唐音癸簽
漢稱“蘇李”,唐亦曰“蘇李”,以今論之,巨山五言,概多典麗,將味道難為蘇;延碩七言,尤富風(fēng)華,亦復(fù)又難為李爾。
《詩源辨體》
李嶠五言古,平韻者止“奉詔收邊服”一篇聲韻近古,馀皆雜用律體;仄韻者雖忌鶴膝,而語自工。七言古調(diào)雖不純,而語亦工。五言律在沈、宋之下,燕、許之上。其詠物一百二十首中有極工者。七言律二篇稍近六朝,然頗稱完美。
三唐詩品
其源遠祖文通,近規(guī)江令。才多略格,每見率爾成篇。七言騁妍,有陳宮艷體。《汾陰》之作,盛傳當(dāng)時,亦只以章尾四言跌宕,振起全篇,前路鋪排,已無深致。詠物累牘,取成事類,風(fēng)味無成,角巧分題,源出梁陳雜體;試帖之興,其濫觴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江都人,祖籍瑯邪,號太和先生。隱于嵩山,傳黃老術(shù)。
全唐文·卷二百三
玄宗字承真?,樼鹋R沂人。隱嵩山。號太和先生。傳黃老術(shù)。垂拱二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