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6074,分1739頁顯示  上一頁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姚邕(子和 黃兒 濟南公 濟南新調 )
劉炳(延明 玄處先生 )
桓玄( 武悼皇帝、武悼帝 靈寶 敬道 太尉 楚王 )
佛陀耶舍(大毗婆沙 )
楊盛( 惠文王 秦州刺史、仇池公 武都王 )
杜慧度( 龍編縣侯 輔國將軍 )
白亞栗斯(單于 )
陶潛(世稱 陶令、陶叟、陶徵君、陶徵士、陶居士、種柳人、陶彭澤、靖節(jié)徵士、籬下先生、歸去來子 別稱 五柳、五柳先生、靖節(jié)先生、彭澤令、彭澤宰、五柳陶 淵明、元亮 靖節(jié) )
常爽(仕明 儒林先生 )
李肯堂(西溪 )
李譜文(牧土上師 )
僧道辯( 大法尊王 )
釋法建(總持 朱 )
楊玄( 孝昭王 黃眉 征西大將軍 )
僧伽跋摩(三藏、三藏法師 )
姚邕 朝代:后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十六國時后秦南安赤亭人,字子和,小字黃兒。羌族。姚興弟,封濟南公。時赫連勃勃為北魏所敗,依附后秦高平公沒奕于,興信用之。弘始中欲拜勃勃為安遠將軍,鎮(zhèn)高平。邕固諫。興不聽,除勃勃為安北將軍,鎮(zhèn)朔方。未幾勃勃襲殺沒奕于,為亂于嶺北,興始悔不聽邕言。邕識鑒明惠,善音律,能度音之盈虛,重譜曲調,號濟南新調。
劉炳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敦煌人,字延明,號玄處先生。少就博士郭瑀學。后隱居酒泉,不應州郡之命,弟子受業(yè)者五百余人。西涼李皓時,為儒林祭酒、從事中郎。遷撫夷護軍。皓謂與炳相值,為諸葛亮之會劉備。北涼沮渠蒙遜平酒泉,拜為秘書郎。沮渠牧犍尊之,為國師。魏太武帝平?jīng)鲋?,拜樂平王從事中郎。歲余返敦煌,道卒,年七十余。有《涼書》、《敦煌實錄》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69—404 【介紹】: 名一作靈寶。東晉譙國龍亢人,字敬道。桓溫子。襲爵南郡公。初拜太子洗馬。出補義興太守。安帝隆安二年,兗州刺史王恭、荊州刺史殷仲堪起兵,玄應之。恭為其部將劉牢之所殺,詔以玄為江州刺史。明年,朝廷用離間計,加玄都督荊州四郡,使擊殺殷仲堪、楊佺期,據(jù)有荊雍,領荊、江二州刺史,都督荊、司等八州。玄于是樹用心腹,兵馬日盛。安帝元興初,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領兵討伐桓玄,玄率軍東下,攻入建康,殺司馬道子父子,執(zhí)掌朝政。二年稱帝,國號楚。三年,劉裕、劉毅在京口起兵討之,玄兵敗西逃,為益州兵所殺。
全晉文
玄字敬道,小名靈寶。溫第六子,襲爵南郡公,孝武末拜太子洗馬,出補義興太守,棄官歸,安帝初以為都督交廣二州、建威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不行,尋為江州刺史,加都督荊州四郡,進后將軍、都督江荊襄雍秦梁益寧八州、及揚州八郡、江荊二州刺史,元興初舉兵犯順,自加總百揆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復讓丞相,自署太尉,封楚王,加九錫,以元興二年受禪,改元永始,義兵起,伏誅,有《周易系辭注》二卷,集二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十六國時僧人。罽賓國人。能誦大小乘經(jīng)數(shù)百萬言,世間法術,多所綜習。在沙勒國,為太子達摩弗多所重,留養(yǎng)宮中。鳩摩羅什從而受學。后至姑臧,姚興迎之,與羅什共譯經(jīng)。譯出《四分律》、《長阿含經(jīng)》等。辭還外國,至罽賓,得《虛空藏經(jīng)》等。后不知所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此云覺明。罽賓國婆羅門種。世奉外道。有比丘乞食其家。耶舍父怒驅之。遂手足攣躄。卜曰。坐犯大人。即求向比丘懺悔。遂愈。父大驚。俾耶舍師事焉。時年十三。嘗隨師逢虎嚝野中。師窘欲逃匿。耶舍曰。毋畏?;⑶胰?。師問其故。曰虎已飽矣。前行見馀殘。師心異之。年十五。日誦三萬言。有異僧憐其慧敏。為乞食分共之。使無廢誦習。年十九。誦大小乘經(jīng)。數(shù)百萬言。性高簡以知見廣大。自持視世。莫足以師己者。人亦以此短之。然見其風度。談笑則又爽然。失所恨。以是反壯猶為沙彌。益從其舅。學五明諸論。年二十七乃得戒。常供眾僧飯于沙勒王家。太子達磨勿多與語悅之。留以供養(yǎng)。羅什后至。復相研究歡甚。會什侍毋還龜茲。沙勒太子嗣位。時呂光伐龜茲。龜茲求敕于沙勒。兵未至。而龜茲陷。羅什為所執(zhí)舍獨東化龜茲。十年什在姑臧。遣書邀舍。國人留挽。又一年因夜與弟子。竊發(fā)。弟子曰。且日追至奈何。于是祝藥投缽水中。洗足以行。黎明數(shù)百里。問弟子何覺。曰但聞疾風淚出耳。復祝藥投水。洗足乃止。至姑臧什在長安聞興以女子逼為非法。嘆曰。好綿其可使馳之棘林中哉。什勸興迎之使至。耶舍笑曰。明旨遠降。便當驛馳。仰副檀越待士之勤。脫見禮如羅什者。即貧道未敢聞命。使還以聞。興嘆其幾慎。遣使敦喻。乃肯來。興郊迎。別建精舍于逍遙園。雖盛供設。無所受。時至分衛(wèi)一食而已。時羅什譯十住品經(jīng)。疑未操筆。至是審定。焉舍為人赤髭。善毗婆沙。時號赤髭毗婆沙又以其道。為什所師。號大毗婆沙。司隸校尉姚爽。請出曇無德律。興疑其脫謬。試令誦差籍藥方五萬言及覆無誤者。又譯四分律。凡四十四卷。長阿含等興以萬縑施。凡所施積一屋。皆未嘗問。或貨之以造城南寺云。還西域至罽賓。得虛空藏經(jīng)一卷。傅賈客寄涼州故人。
神僧傳·卷第二
佛陀耶舍。此云覺名。罽賓人。婆羅門種。世事外道。有一沙門從其家乞食。其父怒使人打之。父遂手腳攣躄不能行止。乃問于巫師。對曰。坐犯賢人鬼神使然也。即請此沙門竭誠懺悔。數(shù)日便瘳。因令耶舍出家為其弟子。時年十三。常隨師遠行。于曠野逢虎。師欲走避。耶舍曰。此虎已飽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果見馀?。師密異之。至年十五誦經(jīng)日記二三萬言。所住寺常于外分衛(wèi)廢于誦習。有一羅漢重其聰敏。恒乞食供之。至年十九誦大小乘經(jīng)數(shù)百萬言。年二十七方受具戒。后至沙勒國。時國王不豫。請僧齋會。太子見而悅之請留宮內(nèi)供養(yǎng)。羅什后至。復從舍受學。甚相尊敬。后羅什往龜茲。為呂光所執(zhí)。舍停十馀年。乃東適龜茲法化甚盛。時什在姑臧。遣使要之。欲去國人留之停歲許。后語弟子云。吾欲尋羅什??擅苎b衣發(fā)勿使人知。弟子曰??置魅兆分敛幻鈴瓦€耳。耶舍乃取清水一缽以藥投中。咒數(shù)十言。與弟子洗足。即便夜發(fā)。比至旦行數(shù)百里。問弟子曰。何所覺耶。答曰。唯聞疾風之響。眼中淚出耳。耶舍又與咒水洗足住息。明旦國人追之。已差數(shù)百里不及。行達姑臧。而什已入長安。聞姚興逼以妾媵勸為非法。乃嘆曰。羅什如好綿何可使入棘林中。什聞其至姑臧勸姚興迎之。興未納。頃之興命什譯出經(jīng)藏。什曰。夫弘宣法教宜令文義圓通。貧道雖誦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達幽致。今在姑臧愿詔徵之。一言三詳。然后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千載也。興從之。即遣使招迎。厚加贈遺悉不受。乃笑曰。明旨既降便應載馳。檀越待士既厚。脫如羅什見處。則未敢聞命。使還具說之。興嘆其慎重。至長安興自出候問。別立新省于逍遙園中。四事供養(yǎng)。并不受。時至分衛(wèi)一食而已。耶舍先誦曇無德律。偽司隸校尉姚爽請令出之。乃試耶舍。令誦羌籍藥方可五萬言。經(jīng)一日執(zhí)文覆之不誤一字。眾服其強記。即以弘始十二年譯出四分律。凡四十四卷。并出長阿含等。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秦言。道含筆受。至十五年解座。興?耶舍布絹萬匹。悉不受。道含佛念布絹各千匹。名德沙門五百人。皆重?施。耶舍后辭還外國。至罽賓得虛空藏經(jīng)一卷。寄賈客傳與涼州諸僧。后不知所終。
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中
佛陀耶舍。此云覺明。罽賓人也。婆羅門種。世事外道。有一沙門從其家乞。其父怒使人打之。父遂手腳攣癖不能行止。乃問于巫師。對曰。坐犯賢人鬼神使然也。即請此沙門竭誠懺悔。數(shù)日便瘳。因令耶舍出家為其弟子。時年十三。常隨師遠行于曠野逢虎。師欲走避。耶舍曰。此虎已飽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果見馀殘。師密異之。至年十五誦經(jīng)日得二三萬言。所住寺常于外分衛(wèi)廢于誦習。有一羅漢重其聰敏。恒乞食供之。至年十九誦大小乘經(jīng)數(shù)百萬言。然性度簡傲頗以知見自處。謂少堪己師者。故不為諸僧所重。但美儀止善談笑。見者忘其深恨。年及進戒莫為臨壇。所以向立之歲。猶為沙彌。乃從其舅學五明諸論。世間法術多所練習。年二十七方受具戒。恒以讀誦為務手不釋牒。每端坐思義。尚云不覺虛過于時。其專精如此。后至沙勒國。國王不悆請三千僧。會耶舍預其一焉。時太子達摩弗多。此言法子。見耶舍容服端雅問所從來。耶舍詶對清辯。太子悅之仍請留宮內(nèi)供養(yǎng)。待遇隆厚。羅什后至。復從舍受學甚相尊敬。什既隨母還龜茲。耶舍留止。頃之王薨。太子即位。時符堅遣呂光西伐龜茲。龜茲王急求救于沙勒。沙勒王自率兵赴之。使耶舍留輔太子委以后事。救軍未至而龜茲已敗。王歸具說羅什為光所執(zhí)。舍乃嘆曰。我與羅什相遇雖久未盡懷抱。其忽羈虜相見何期。停十馀年。乃東適龜茲法化甚盛。時什在姑臧遣信要之。裹糧欲去。國人留之。復停歲許。后語弟子云。吾欲尋羅什??擅苎b夜發(fā)勿使人知。弟子曰??置魅兆分敛幻鈴瓦€耳。耶舍乃取清水一缽以藥投中。咒數(shù)十言。與弟子洗足。即便夜發(fā)。比旦行數(shù)百里。問弟子曰。何所覺耶。答曰唯聞疾風之響。眼中淚出耳。耶舍又與咒水洗足住息。明旦國人追之。已差數(shù)百里不及。行達姑臧。而什已入長安。聞姚興逼以妾媵勸為非法。乃嘆曰。羅什如好綿。何可使入棘林中。什聞其至姑臧勸姚興迎之。興未納。頃之興命什譯出經(jīng)藏。什曰。夫弘宣法教宜令文義圓通。貧道雖誦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達幽致。今在姑臧。愿下詔徵之。一言三詳然后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千載也。興從之。即遣使招迎。厚加贈遺。悉不受。乃笑曰。明旨既降便應載馳。檀越待士既厚。脫如羅什見處則未敢聞命。使還具說之。興嘆其幾慎。重信敦喻。方至長安。興自出候問。別立新省于逍遙園中。四事供養(yǎng)。并不受。時至分衛(wèi)一食而已。于時羅什出十住經(jīng)。一月馀日疑難猶豫尚未操筆。耶舍既至。共相徵決辭理方定。道俗三千馀人皆嘆其當要。舍為人赤髭。善解毗婆沙。時人號曰赤髭毗婆沙。既為羅什之師。亦稱大毗婆沙。四事供養(yǎng)衣缽臥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姚興為貨之。于城南造寺。耶舍先誦曇無德律。偽司隸校尉姚爽請令出之。興疑其遺謬。乃請耶舍令誦羌籍藥方可五萬言。經(jīng)二日乃執(zhí)文覆之不誤一字。眾服其強記。即以弘始十二年譯出四分律凡四十四卷。并長阿含等。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秦言。道含筆受。至十五年解座。興?耶舍布絹萬匹。悉不受。道含佛念布絹各千匹。名德沙門五百人皆重?施。耶舍后辭還外國。至罽賓得虛空藏經(jīng)一卷。寄賈客傳與涼州諸僧。后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時氐族首領。楊定從子。先為監(jiān)國,守仇池。定死,自號秦州刺史、仇池公。分諸氐羌為二十部護軍,各為鎮(zhèn)戍,不置郡縣,據(jù)有漢中之地,仍稱藩于晉。魏道武帝天興初遣使入魏朝貢,魏封其為仇池王。然隔于后秦姚興,不得歲通貢使。宋武帝永初中,封盛為武都王。卒,私謚惠文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74—423 【介紹】: 南朝宋交阯朱?人。杜瑗子。初仕晉為州主簿,遷九真太守。安帝義熙七年除交州刺史。從劉裕征討盧循。盧循襲交州,慧度力戰(zhàn)斬循,封龍編縣侯。入宋,號輔國將軍。其年,率文武萬人南討林邑,林邑乞降。慧度儉約質素,能彈琴,好《莊》、《老》,禁淫祀,修學校,歲荒民饑,以私祿賑給。奸盜不起,至城門不夜閉,道不拾遺。
白亞栗斯 朝代:南北朝

人物簡介

簡介
白亞栗斯(?-?),十六國末期民變領袖之一,北魏人,胡族,北魏神瑞二年(415年)被上黨胡人推為盟主,自稱大將軍,自號為單于,改元建平,以司馬順宰為謀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65或376—427 【介紹】: 東晉廬江潯陽人,字淵明。一說名淵明,字元亮。陶侃曾孫。起家州祭酒,不堪吏職,辭歸。復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彭澤令??で捕洁]至,潛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安帝義熙二年,即去官隱居,賦《歸去來兮》以明志。義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入南朝宋,不肯復仕。所著文章,皆題年月。義熙以前,書晉代年號,南朝宋以后,唯云甲子。躬耕自資,嗜酒,善為詩文。私謚靖節(jié)。今存《陶淵明集》輯本。
全晉文
潛字元亮,一名淵明,或云字淵明,侃曾孫。為州祭酒,自解歸,后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補彭澤令。義熙三年解印去。徵著作郎不就。宋元嘉中卒,顏延之謚之曰“靖節(jié)徵士”。有集九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河內(nèi)溫人,字仕明。少聰明,研習《五經(jīng)》百家。其先避西晉末世亂,居涼州,太武帝西征,投誠東歸,帝嘉之,拜宣威將軍。時戰(zhàn)爭頻繁,貴家子弟無暇學術,而爽置館于溫水之右,教授門徒七百余人,立訓嚴厲,教授有方。崔浩、高允稱之。時人號為儒林先生。
全后魏文·卷三十二
爽字仕明,河內(nèi)溫人,魏太常卿林六世孫。居涼州。太武西征歸款,拜宣威將軍。
李肯堂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高平人。有巧思,善楷書及諸篆。號西溪,有《西溪法帖》。
李譜文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全后魏文·卷六十
譜文號牧土上師,自云老君之玄孫,于漢武之世得道,為牧土宮主。
僧道辯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范陽人,俗姓田。天性疏朗,才術高超。初住北臺,后隨南遷。孝文帝嘗召見之。時有《大法尊王經(jīng)》盛行于世,辯執(zhí)讀知偽,集而焚之。有《維摩經(jīng)注釋》等。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道辯。姓田氏。范陽人。有別記云。著納擎錫入于母胎。因而生焉。天性疏朗才術高世。雖曰耳聾。及對孝文不爽帝旨。由是榮觀顯美遠近欽茲。剖定邪正開釋封滯。是所長也。初住北臺后隨南遷道光河洛。魏國有經(jīng)。號大法尊王。八十馀卷。盛行于世辯執(zhí)讀知偽。集而焚之。將欲廣注眾經(jīng)用通釋典。筆置聽架鳥遂銜飛。見此異徵便寢斯作。但注維摩勝鬘金剛般若。小乘義章六卷大乘義五十章及申玄照等行世。有弟子曇永亡名二人。永潛遁自守隱黃龍山。撰搜神論。隱士儀式。名文筆雄健負才傲俗。辯杖之而徙于黃龍。初無恨想而晨夕遙禮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廣漢雒縣朱氏子。平生于藏經(jīng)。能暗誦者千卷。仍有暇與流俗游。將軍尉遲迥。初承詔破益州。命執(zhí)城內(nèi)名僧。以待處置。而建于眾中誦經(jīng)自若。夜有光出建曰。達迥所止處。迥因尋光詣建頂禮。坐聽至且。乃罷。遂問建。誦何經(jīng)。答曰。華嚴經(jīng)下帙第十卷。又問曷不從首誦之。答以為貧道誦次偶至此耳。迥曰法師所誦。能復多少。答曰。始愿暗誦盡一藏。然以懈怠之故。僅及千卷。迥猶未信。遽請曰??蔀榭傉b一遍否。即設高座。使建坐誦其上。而諸僧則分執(zhí)千卷。以聽于下。而證之。其吐納音句。呼噏氣息。似急流之注浚壑。清風之入長松。精誠者略聞馀響。疏怠者空望塵蹤。七日七夜。數(shù)已足千。迥起謝曰。弟子軍事倥傯。不能久侍塵席。敢從此辭。出語人曰。昔者阿難。號為總持。以令觀之。豈復足以與建杭。斯固益州之至寶也歟。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讀誦篇第八
釋法建者。廣漢雒縣人也。俗姓朱氏。誦經(jīng)一千卷。仍多閑暇遨游偶俗。無所異焉。忽復閉門則累日不出。無所食矣。唯聞誦經(jīng)。然小聲吟諷。音不外徹。有人倚壁竊聽臨響。但聞亹亹細細。似伏流之吐波。時乃一出追從無聞武陵王東下。令弟規(guī)守益州。魏遣將軍尉遲迥來伐蜀。規(guī)既降款。地內(nèi)大有名僧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迥遣人尋光。乃見諸僧并睡。唯法建端坐誦經(jīng)。光從口出。迥聞自到建所頂禮坐聽。至旦始休。迥問曰。法師昨夜所誦名作何經(jīng)。答曰。華嚴經(jīng)下帙十卷。迥曰。何不從頭誦之。答曰。貧道誦次到此耳。迥曰。法師誦得幾許。答曰。貧道發(fā)心欲誦一藏。情多懈怠。今始偍千卷。迥驚疑不信。將欲試之曰。屈總誦一遍。應不勞損耶。建報曰。讀誦經(jīng)典沙門常事。豈憚勞苦。乃設高座。令諸僧眾并執(zhí)本逐聽。法建登座為誦?;蛩萍绷髦⒕?。其吐納音句呼噏氣息。或類清風之入高松。聰明者才似聞馀音。情疏意逸者空望塵躅。七日七夜數(shù)已滿千。猶故不止。迥起謝曰。弟子兵將不得久停。請從此辭。諸僧因并釋散。迥既出嘆息曰。自如來寂滅之后。阿難號為總持。豈能過此。蜀中乃有如此人。所以常保安樂。奇哉奇哉。建年八十終。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廣漢雒縣人。姓朱。誦經(jīng)一千卷。仍多閑暇。遨游偶俗忽復閉門。則累日不出。無所食矣。唯聞誦經(jīng)。然小聲吟諷。音不外徹。有人倚壁。竊聽臨響。但聞亹亹溜溜。似伏流之吐波。武陵王東下。令弟規(guī)。守益州。魏遣將軍尉遲迥來代蜀。規(guī)既降款。城內(nèi)大有名僧。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迥遣人尋光。乃見諸僧并睡。唯法建端坐誦經(jīng)。光從口出迥聞。自到建所。頂禮坐聽。至旦始休。迥問曰。法師昨夜所誦。名作何經(jīng)。答曰。華嚴經(jīng)下帙十卷。迥曰。何不從頭誦之。答曰。貧道誦次到此耳。迥曰。法師誦得幾許。答曰。貧道發(fā)心欲誦一藏。今始得千卷。迥欲試之。曰屈總誦一遍。應不勞損耶。建報曰。讀誦經(jīng)典。沙門常事。豈憚勞苦。乃設高座。令諸僧眾并執(zhí)本聽。法建登座為誦。或似急流之注峻壑。其吐納音句。呼噏氣息?;蝾惽屣L之入高松。聰明者。才聞馀音。情疏意逸者??胀麎m躅。七日七夜。數(shù)已滿千。猶故不止。迥起謝曰弟子兵將不得久停。請從此辭。諸僧因并釋散。迥既出。嘆息曰。自如來滅度后。阿難號為總持。豈能過此。蜀中乃有如此人。所以常保安樂。奇哉奇哉。建年八十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人,氐族,字黃眉。宋武帝劉裕所封武都王楊盛之子。盛死嗣位,號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初仍奉晉義熙年號。善待士,為流民所懷。后用宋文帝元嘉正朔。太武帝時拜為征南大將軍、都督、梁州刺史、南秦王,乃上表請比內(nèi)藩。卒,私謚孝昭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此云眾鎧。天竺人也。少棄家。清俊有律學。尤精雜心。元嘉十年。至建鄴。道俗爭崇尚。號三藏。居平陸寺。與沙門慧觀。增脩寺塔。有獅子國比丘尼鐵薩羅至。為影福寺尼慧果凈音等受戒法。祇洹慧義者。非之。跋摩標宗顯法。理證明允。于是義屈伏。僧尼受者數(shù)百人。彭城王義康特敬事之。譯雜心及摩得勒伽分別業(yè)報略勸發(fā)諸王要偈請圣僧浴文等。寶云臨文?;塾^筆受。后還西域。
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下
僧伽跋摩。此云眾鎧。天竺人也。少而棄俗。清峻有戒德。善解三藏尤精雜心。以宋元嘉十年。出自流沙至于京邑。器宇宏肅。道俗敬異。咸宗事之。號曰三藏法師。初景平元年。平陸令許桑舍宅建剎。因名平陸寺。后道場慧觀以跋摩道行純備。請住此寺。崇其供養(yǎng)以表厥德。跋摩共觀加塔三層。今之奉誠是也。跋摩行道諷誦日夜不輟。僧眾歸集道化流布。初三藏法師明于戒品。將為影福寺尼慧果等重受具戒。是時二眾未備。而三藏遷化。俄而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至都。眾乃共請跋摩為師繼軌三藏。祇洹慧義擅步京邑。謂為矯異執(zhí)志不同。親與跋摩拒論翻覆。跋摩標宗顯法理證明允。既德有所歸。義遂回剛靡然推服。令弟子慧基等服膺供事。僧尼受者數(shù)百許人。宋彭城王義康。崇其戒范。廣設齋供。四眾殷盛傾于京邑。慧觀等以跋摩妙解雜心諷誦通利。先三藏雖譯未及繕寫。即以其年九月。于長干寺招集學士。更請出焉。寶云譯語。觀自筆受??家囇行R恢苣擞?。續(xù)出摩得勒伽分別業(yè)報略勸發(fā)諸王要偈及請圣僧浴文等。跋摩游化為志不滯一方。既傳經(jīng)事訖辭還本國。眾咸祈止莫之能留。元嘉十九年。隨西域賈人舶還外國。不詳其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