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1—594 【介紹】: 隋僧。魏郡人,俗姓王。少清敏,能隨機(jī)應(yīng)對。及長博通經(jīng)論。出家后,初住相州法藏寺,親執(zhí)勞役。文帝開皇初召入京師住真寂寺。撰《對根起行》、《三階集錄》及《眾事諸法》等四十余卷。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王氏。魏郡人。始其母無子。禱于佛。夢神人持送一兒。即有孕。及生姿性特異。四歲路見牛車沒泥中。力引挽。破領(lǐng)流血。莫能前行。因悲淚其旁。要待其脫乃去。八歲入庠校。秀慧獨(dú)發(fā)。有書生問曰。汝家何姓。外家復(fù)何姓。曰外家孫姓。生偶戲之曰。不姓飯而姓飧。亦有說乎。行應(yīng)聲以為飯除饑。而不除渴。飧則饑渴兼除。是以姓孫。而不姓飯也。其隨機(jī)詭對。皆此類。每以恭敬精苦。為輕慢懈怠。諸病之藥。故凡塔像。必周行禮拜。又于相州法藏寺舍戒。執(zhí)勞受役。道俗造門詰問者。皆隨事直指。莫不悉捐所業(yè)。頂戴其言。而師承之也。開皇初奉詔入京。仆射高穎。別立院于真寂寺。以延處之。著對根起行三階集錄。及東山所制諸文。合四十馀卷。以傳不朽。置化度光明慈門慧日弘善五寺。以裨贊大教。未幾疾篤。猶請像入房正觀。而卒于化度寺。即十四年之正月四日也。春秋五十有四。越七日?;鹪嵊诮K南山之鴟鳴阜。收燼骨。得兩耳一穴中通之瑞。建塔山麓。逸民河?xùn)|裴玄證制文以銘其碑。 證本師行出家于化度寺。當(dāng)行無恙時所著。皆證筆也。行亡而證反俗服。生自制碑。死乃鐫勒。今至相寺北巖前。三碑猶存。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xí)禪初
釋信行。姓王氏。魏郡人。其母久而無子。就佛祈誠。夢神擎兒告云。我今持以相與。寤已覺異常日。因即有娠。及行之生也性殊恒準(zhǔn)。至年四歲路見牛車沒泥牽引。因悲泣不止。要轉(zhuǎn)乃離?;蛑禒倌阜蛛x或有侵欺之事。生知平分不憙愛憎。八歲既臨。標(biāo)據(jù)清敏懁慧奇拔。嘗有書生問曰。爾今何姓。外家何姓。答曰。此王彼孫。生因調(diào)曰。何不氏飯乃姓孫。行應(yīng)聲曰。飯能除饑不除渴。孫能饑渴兩相除。故氏孫而非飯也。其隨機(jī)譎對。皆此之類。乃履道弘謶。識悟倫通。博涉經(jīng)論情理遐舉。以時勘教以病驗(yàn)人。蘊(yùn)獨(dú)見之明。顯高蹈之跡。先舊解義翻對不同。未全聲聞兼揚(yáng)菩薩。而履涉言教附行為功。且如據(jù)佛之宗。敬無過習(xí)。由見起慢怠即懷厭離。便為邊地下賤之因。今雖聞?wù)娓嫘臒o奉敬。自知藥輕病重。理加勤苦竭力治之。所以隨遠(yuǎn)近處。凡有影塔。皆周行禮拜繞旋翹仰。因?yàn)閬硎谰捶鹬?xí)。用斯一行通例馀業(yè)。其克覈詳據(jù)率如此也。后于相州法藏寺。舍具足戒親執(zhí)勞役。供諸悲敬禮通道俗。單衣節(jié)食挺出時倫。冬夏所擬偏過恒習(xí)。故四遠(yuǎn)英達(dá)者皆造門而詰問之。行隨事直陳曾無曲指。諸聞信者莫不頂受其言。通舍章疏從其化及。稟為父師之禮也。未拘之以法歲。開皇之初被召入京。仆射高穎。邀延住真寂寺立院處之。乃撰對根起行三階集錄及山東所制眾事諸法。合四十馀卷。援引文據(jù)類敘顯然。前后望風(fēng)翕成其聚。又于京師置寺五所。即化度光明慈門慧日弘善等是也。自爾馀寺贊承其度焉。莫不六時禮旋乞食為業(yè)。虔慕潔誠如不及也。末病甚。勉力佛堂日別觀像。氣漸衰弱請像入房。臥視至卒。春秋五十有四。即十四年正月四日也。其月七日于化度寺。送尸終南山鴟鳴之堆。道俗號泣聲動京邑。舍身收骨兩耳通焉。樹塔立碑在于山足。有居士逸民河?xùn)|裴玄證制文。證本出家住于化度。信行至止固又師之。凡所著述皆委證筆。末從俗服尚絕驕豪。自結(jié)徒侶更立科網(wǎng)。返道之賓同所擊贊。生自制碑具陳己德。死方鐫勒樹于塔所。即至相寺北巖之前三碑峙列是也。初信行勃興異跡。時成致譏。通論所詳未須甄別。但奉行剋峭偏薄不倫。至于佛宗亦萬衢之一術(shù)耳。所著集記并引正文。然其表題立名無定準(zhǔn)的。雖曰對根起行幽隱指體標(biāo)榜語事潛淪。來哲儻詳幸知有據(jù)。開皇末歲敕斷不行。想同箴勖之也。別有本傳流世。見費(fèi)節(jié)三寶錄。
《國語辭典》:信行  拼音:xìn xìng
1.誠實(shí)、有信用?!度龂萘x》第六五回:「此人素?zé)o信行,不肯罷兵,其意必反?!埂度辶滞馐贰返谖逅幕兀骸戈愃臓?,你還要信行些才好,怎叫我們只管跑!」
2.隋代高僧。(西元540~590)俗姓王,魏郡(今河南省安陽)人。為三階教的創(chuàng)立者,提倡三階佛法,勸人對佛教不要分別大小乘都應(yīng)敬信。勵志苦行,并效法華經(jīng)常不輕菩薩,路上遇人不分男女,悉作禮拜。建立無盡藏院,廣行布施,從事社會福利工作。不到幾年,便形成三階教派。著有《三階位別錄集》四卷,《對根起行雜錄集》三十六卷。
《漢語大詞典》:言信行果
見“言必信,行必果。”
《國語辭典》:信行兒(信行兒)  拼音:xìn xing ér
作為憑證的信物。如:「咱們立個信行兒,免得口說無憑?!?/div>
分類:信物
《國語辭典》:三階(三階)  拼音:sān jiē
1.三層臺階。《管子。君臣上》:「立三階之上,南面而受要。」唐。尹知章。注:「君之路寢前有三階?!?br />2.星官名。為「三臺」的別稱,參見「三臺」條。
《漢語大詞典》:七圣(七聖)
(1).指傳說中的 黃帝 、 方明 、 昌寓 、 張若 、 謵朋 、 昆閽 、 滑稽 七人。莊子·徐無鬼:“ 黃帝 將見 大隗 乎 具茨 之山, 方明 為御, 昌寓 驂乘, 張若 、 謵朋 前馬, 昆閽 、 滑稽 后車,至於 襄城 之野,七圣皆迷,無所問涂?!?北周 庾信 《至老子廟應(yīng)詔》詩:“路有三千別,途經(jīng)七圣迷。” 唐 元稹 《望云騅馬歌》:“七圣心迷運(yùn)方厄,五丁力盡路猶窄?!?清 張尚瑗 《仙霞關(guān)》詩:“迴谿互證前路失,恍惚七圣迷 崆峒 。”
(2).指 堯 、 舜 、 禹 、 湯 、 文王 、 武王 、 周公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雖歷六代而考績之法不著,關(guān)七圣而課試之文不垂。”資治通鑒·魏明帝景初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 周公 。”
(3).指 唐 代的 肅宗 、 代宗 、 德宗 、 順宗 、 憲宗 、 穆宗 、 敬宗 七位君主。 唐 杜牧 《原十六衛(wèi)》:“七圣旰食,求欲除之且不能也?!?span id="k8tslga" class="book">《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謂 肅 、 代 、 德 、 順 、 憲 、 穆 、 敬 ?!?br />(4).道家指 高圣玉帝君 等七位上仙。云笈七籤卷八:“七圣者, 高圣玉帝君 、 高圣太上大道君 、 上圣紫清太素三元君 、 上圣白玉龜臺九靈太真西王母 、 上圣中央黃老君 、 上圣榑桑太帝君 、 后圣金闕帝君 也。” 南唐 張紹 《沖佑觀》詩:“七圣斯嚴(yán),三君如在。”
(5).佛教以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七品修行階次為七圣。乃見道后的修行階次。見《俱舍論·分別賢圣品》。 唐 王維 《過盧員外宅看飯僧共題》詩:“三賢異七圣,青眼慕青蓮。”
《國語辭典》:看相  拼音:kàn xiàng
1.探察。《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懶龍說罷,先到混堂把身子洗得潔凈,再來到船邊看相動靜?!?br />2.看中、覬覦。《蕩寇志》第一二回:「兩處的強(qiáng)人,時常有心看相這幾處村莊。」
3.指以觀察面貌而斷吉兇禍福。如:「他偶爾替人看相?!?br />4.體面、面子?!洞笏涡瓦z事。亨集》:「朕恐街市小民認(rèn)的,看相不好,故來遲也。」
《國語辭典》:念咒  拼音:niàn zhòu
持誦咒語?!度龂萘x》第九○回:「木鹿大王口中念咒,手搖蒂鐘,頃刻之間,狂風(fēng)大作?!埂段饔斡洝返诙呋兀骸甘种心碓E,口里念咒,行者就叫:『頭疼!頭疼!』」也作「念咒」。
《國語辭典》:念咒(唸咒)  拼音:niàn zhòu
持誦咒語。如:「那法師念咒之后,瞬間昏天暗地,天搖地動。」也作「念咒」。
《漢語大詞典》:鎮(zhèn)宅(鎮(zhèn)宅)
舊時的一種迷信行為。謂用法術(shù)或符箓、器物驅(qū)除邪鬼,以安定家宅。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十二月暮,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為鎮(zhèn)宅。”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二折:“這口劍曾除了樓上兩個妖精,以此掛著鎮(zhèn)宅。” 明 楊慎 《墨池瑣錄》:“ 張東海 名曰能草書,左右纏繞如鎮(zhèn)宅符籙?!?/div>
《國語辭典》:三階佛法(三階佛法)  拼音:sān jiē fó fǎ
佛教典籍。隋信行撰,四卷。三階教的重要著作。闡述三階教的教義。本書自宋以后已于中土亡佚,而流傳到日本,近世敦煌寫卷發(fā)現(xiàn)后,才再度為世人重視。
《國語辭典》:三階教(三階教)  拼音:sān jiē jiào
隋朝僧人信行禪師所創(chuàng)立的佛教宗派,流行于隋唐二代。三階教將佛法依時、處、人各分為三階。時的三階指佛滅后初五百年為第一階,次五百年為第二階,其后為第三階;處的三階是凈土世界為第一階,凡圣三乘共住的五濁世界為第二階,只有凡夫眾生所住的五濁世界為第三階;人的三階是最利根一乘為第一階,數(shù)利根正見成就的三乘為第二階,執(zhí)持顛倒見的眾生是第三階。本宗派即依此立名。三階教認(rèn)為斯時、斯處、斯人都是第三階,不易解脫;其修行主張以苦行、忍辱為主,在路上見人不論男女,一概禮拜,提倡布施,死后林葬。反對禮敬佛像及念阿彌陀佛。與當(dāng)時佛教理論和修行方法很不協(xié)調(diào)。隋開皇二十年、武周證圣元年、圣歷三年、唐開元十三年都曾詔令禁止該教。終唐之世,遂無所聞。近世敦煌殘卷出土,此宗教義始復(fù)為世人所知。也稱為「普法宗」、「第三階宗」、「三階宗」。
信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對于法行而言,自依圣法而行,謂之法行,信他教而行,謂之信行。信行者為鈍根而成聞慧,法行者為利根而成思慧。玄義十曰:「教門為信行人,觀門為法行人?!?/div>
隨信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聲聞乘見道位中有利鈍之二根,利根名隨法行。鈍根名隨信行。以信他之言教,隨而修行故也。俱舍論二十三曰:「見道位中圣者有二:一隨信行,二隨法行。由根鈍利別立二名,諸鈍根名隨信行者,諸利根名隨法行者。」
【三藏法數(shù)】
行,即進(jìn)趣之義。謂鈍根之人,憑他生解,依信而行,進(jìn)趣于道,故名隨信行。
【三藏法數(shù)】
隨信行者,謂此人根鈍,憑他所說起信修行,進(jìn)趣于道也。
鈍根名隨信行
【三藏法數(shù)】
婆沙論云:由彼依信隨信起行,謂此一類行人,從來性多鈍故,自不披閱教文,但信他人言說而得悟道,故名隨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