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摩尼寶輪對等覺位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摩尼,又云末尼,華言離垢。此寶光凈,不為塵垢所染;若以青物裹之投水,水色即青;紅黃赤白,亦復如是。謂等覺菩薩無明之惑將盡,位居十地之上,其隨類現(xiàn)形,化用自在。故以摩尼寶輪對等覺位也。(等覺者,望后妙覺,猶有一等,勝前諸位,得稱為覺也。)
水精寶輪對妙覺位
【三藏法數(shù)】
水精內(nèi)外映徹,無物不現(xiàn)。謂妙覺、果佛諸惑凈盡,萬德圓明,常住湛然,有感則應(yīng)。故以水精寶輪對妙覺位也。(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也。)
世第一位
【三藏法數(shù)】
世,即世間也。謂修四諦行,至此漸見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間稱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須陀洹果也。)
毛發(fā)爪齒位
【三藏法數(shù)】
謂受胎六七日,毛發(fā)爪齒初具,故名毛發(fā)爪齒位。
根位
【三藏法數(shù)】
謂受胎七七日,眼耳鼻舌諸根圓滿,故名根位。
形位
【三藏法數(shù)】
謂受胎八七日已后,在胎藏中,形相具足,故名形位。
諸天舍本形位得作天主故地動
【三藏法數(shù)】
經(jīng)云:諸天有大神通,神德無量,從彼命終,還生彼處,由佛德力,舍本天形,得作帝釋,或作梵主,是時地亦大動。(帝釋,梵語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梵主,即梵天主也。)
彰地位
【三藏法數(shù)】
謂此經(jīng)彰顯菩薩修行地位,從因至果,有階差也。然有二種。一、行布位,即排布行列,次第升進也。二、圓融位,即一位攝一切位也;如初地等,一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是也。(初地者,即十地中初歡喜地也。)
知位次
【三藏法數(shù)】
位即行行所歷之地位,次即次第。謂所歷之位,高下淺深不相混雜也。若修行者不知位次,下根障重,非惟正助不明,卻生上慢。謂已均佛,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故小乘經(jīng)中,四禪比丘,謂得四果。大乘經(jīng)中,魔為菩薩授記。若知位次,則無如是之失。故須知位次也。(正助者,正即所修止觀之行,助即六度等道之行以助,助于正也。四禪者,即色界第四禪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四果者,即聲聞所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也。授記者,圣言說與曰授,果與心期曰記也。)
位高
【三藏法數(shù)】
位高者,謂居卿相臺輔,為百辟之長也。
攝位益
【三藏法數(shù)】
謂聞此經(jīng)顯說圓融地位,即一位之中,具攝諸位功德,期心證入,成攝位益。
非所依位煩惱現(xiàn)行
【三藏法數(shù)】
謂如幼少之人,于一切境,不知好惡,起諸放逸,相續(xù)不舍,故名非所依位煩惱現(xiàn)行。
所依位煩惱現(xiàn)行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行根熟之人,依于正行之位,斷諸煩惱,而能斷之心,相續(xù)不舍,故名所依位煩惱現(xiàn)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