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壽蓉,字均裳, 號篁仙, 生于道光五年 (1825) 十月初一日。祖居長沙河西杉木橋 (今望城區(qū)白洲街道) ,乃一方書香世家。年少時,李壽蓉受表兄丁敘忠 (時掌教城南書院) 影響,與二兄錫蕃一道入讀長沙城南書院, 師從陳本欽先生門下, 攻八股文。錫蕃尤長算學,積多年心血,草成《借根方勾股細草》,刊行海內,與丁取忠等同被譽為湖湘算學界之精英。(彭曉玲《李閏:前塵往事不可追》,《時代報告(奔流)》2019)維基
李壽蓉(1825年—1894年),字篁仙,湖南長沙河西都赤崗村人(今望城區(qū)白沙洲街道赤崗村)。咸豐元年(1851年)中恩科鄉(xiāng)試舉人,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進士,用為戶部主事。咸豐九年(1859年),李壽蓉受肅順嚴查戶部銀庫虧空案的牽連而入獄。同治元年(1862年)因辛酉政變后肅順被誅,而得以官復原職。后捐升郎中,加捐道員,署為湖北江漢關道及安徽蕪湖道道臺,誥授資政大夫,晉授榮祿大夫。
人物簡介
錢振常(1825年—1899年),初名福宗,字篪仙。大清浙江省湖州府歸安縣人,道光進士錢振倫之弟。吳越國王錢镠之后。錢香蔭次子。生于道光五年(1825年),同治十年(1871年)進士。官吏部主事,光緒八年(1882年)辭官南歸,曾為紹興、揚州書院山長;蔡元培是他的學生。又寓居蘇州,晚年精于考據(jù)。治小學,能究文字之變遷。不好名,文章所傳者少。不滿康有為。卒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著有《樊南文集補編箋注》十二卷、《示樸齋駢體文》六卷、《示樸齋制義》四卷、《制藝卮言》八卷、《鮑參軍集注》、《示樸齋駢體文勝》。有子錢恂、錢玄同。
人物簡介
吳小姑,字□□,號海山仙人。瓊州人邱玉珊秀才側室。詞學圖錄
吳小姑(1825-1851) 號海山仙人,瓊山人。嫁廣東潮陽人邱玉珊為側室,邱為秀才,著有《粵海鏡要》、《松寮詩話》等,年長于小姑者甚,而琴瑟恩愛?!读迷娫挕罚?小姑既逝,翁日趺坐松寮,焚香供像,年近九旬,猶手作蠅頭楷字,抄小姑詩詞,千里外郵寄柳堂,屬采入詩話。"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南陵徐乃昌刊印《小檀欒室匯刻百家閨秀詞》收吳小姑《唾絨詞》一卷(即《海山仙人詞》),有詞十首。有《海山仙人詞》(一稱《唾絨詞》)。
人物簡介
原名紫文,字少槎,號曼生,又號曼仙,元灝子,同治丙寅歲貢。著有獨學庵詩草。少槎姑丈為月槎先生令子。悔余老人宅相才高學博,弱冠知名,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惟恃才傲物不諧于俗。惜中年以前詩作,散佚殆盡,友人陳季鳴竭力搜羅,得若干首為一集,并從燕僑齋偶存稿中得序一篇,冠之于首以待梓云。
人物簡介
劉海鰲(1830年1月27日—?年),派名光綬,字仙洲,號曉瀾,道光十年庚寅正月初三日(1830年1月27日)生。四川省夔州府云陽縣水田溝人,民籍,廩膳生。咸豐二年壬子本省鄉(xiāng)試中式第43名,覆試一等第18名,會試中式第250名,覆第二等第22名,殿試二甲42名,朝考一等第29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十三年六月充國史館協(xié)修,光緒元年大考二等第30名,六年二月充功臣館纂修,七年四月功臣館總纂,十二月充文淵閣校理,八年京察一等,奉旨交軍機處記名以道府用,三月充國史館纂修,六月充日講起居注官,十月補授詹事府右春坊右贊善,二十九日補授云南糧儲道。劉海鰲在京頗有文名。為趙爾豐家延為西賓,訓誨趙爾豐、趙爾巽兄弟。宣統(tǒng)末年,趙氏兄弟先后赴四川任總督。趙爾豐曾專門起岸,欲面謁老師。聽說劉已去世,只有師母貧居農村,生活艱難,趙立命接師母下城。面致慰問,并囑地方官照頤其生活。趙離奉后,夔州府縣官為她購置田地五十石,怡養(yǎng)天年。劉做過一任云南糧道官,奉慈禧之命,去云南巡視考察。至某縣,劉在視察中用腳踢一糧倉木質墻壁,墻壁“崆崆”發(fā)聲,劉心知其中已無存糧,并未露聲色。但盜賣國庫糧食的貪官心中有鬼,就在接待筵席中下毒。奸計得逞劉中毒身亡。遺體運回奉節(jié)甲高,葬于大旁,甲高人至今呼為“道臺墳”。
人物簡介
龐掌運(1829年—1865年),字芙卿,一字治堂,號仙峰,又號果亭。河南內鄉(xiāng)縣魁門關人(今西峽縣丁河鎮(zhèn)奎文村),清代政治人物。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18歲的龐掌運考中秀才。咸豐元年(1851年)考取舉人,咸豐六年(1856年)中式丙辰科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咸豐九年(1859年)元月任國修館協(xié)修官。咸豐十一年(1861年)又出任廣東鄉(xiāng)試同考官。他求賢若渴任人唯賢,經(jīng)他推舉的20多人,多是廣東的知名人士。同治元年(1862年),改任廣東省鎮(zhèn)平縣(今蕉嶺縣)知縣。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天國康王汪海洋部聯(lián)合當?shù)靥斓貢ㄆ燔姽ト肟h城,龐掌運棄城逃走。
人物簡介
【生卒】:1832—1896 【介紹】: 清湖南湘鄉(xiāng)人,字舫仙。咸豐、同治間為曾國荃部將,從下安慶、天京。累擢為陜西按察使,調山西。以捻軍入晉褫職,仍留軍中。后以助左宗棠平西北,復原官。光緒間從曾國荃統(tǒng)南洋艦隊。甲午中日戰(zhàn)起,駐防山海關。卒于任。
人物簡介
李鶴亭(1833年—?),原名福謙,號仙九,字竹樓,漢軍正紅旗包衣,進士出身。同治六年舉人,光緒二年,會試第256名;殿試登進士三甲第八名,官五常廳同知,改補伯都訥廳(現(xiàn)吉林省松原市)同知。
人物簡介
【介紹】: 清陜西三原人,字筱乾,一字蒙石。光緒元年舉人,大挑教職不就,行商于楚蜀間。因病為庸醫(yī)所誤,遂遍閱方書,又得一僧人指點,遂成名醫(yī),時稱李半仙。
人物簡介
【生卒】:1838—1900 【介紹】: 清鑲紅旗人,崔佳氏,字仙蘅。同治七年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以力陳用義和團攻擊外國使館之非,逆旨被斬。和議后昭雪,謚文直。晚晴簃詩匯·卷一六四
聯(lián)元,字仙蘅,滿洲旗人。同治戊辰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歷官內閣學士。謚文直。維基
聯(lián)元(1838年—1900年8月11日),字仙蘅,崔佳氏,滿洲鑲紅旗人。晚清官員,庚子事變受難者,與徐用儀、許景澄、袁昶、立山合稱“庚子被禍五大臣”。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累遷侍講。后出任安徽太平府知府,調安慶府,改署滁和道,遷廣東惠潮嘉道道員。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擢安徽按察使,入覲后改三品京堂,在總理衙門行走。次年,補內閣學士。義和團運動爆發(fā)后,拳民入北京,圍攻各國使館。徐桐、崇綺稱“民氣可用”,縱容拳民。在御前會議上,聯(lián)元與崇綺爭論,謂:“民氣可用,匪氣不可用。”八國聯(lián)軍攻陷天津大沽后,載漪等仍一味主戰(zhàn)。聯(lián)元反駁:“甲午之役,一日本且不能勝,況八強國乎?儻戰(zhàn)而敗,如宗廟何?”載漪斥其言不祥,七月十七日,與徐用儀、立山一同被斬。后得到平反昭雪,予謚文直。
人物簡介
楊夢臺(1838~1944),字永光,號草仙,清四川簡陽人,為晚清杰出之書法家,并以醫(yī)道濟世。其草書用筆靈妙奇變,意象萬端,具張王狂草特點。晚年喜游各地,曾四渡日本,于昭和二年(1927)來臺,并留下珍貴墨跡,如臺南縣學甲鎮(zhèn)慈濟宮正殿即有楊氏以九十高齡手書狂草〈龍飛〉、〈鳳舞〉;另有詩歌類狂草書跡。以下詩作輯錄自盧嘉興《臺灣研究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