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汪桂,字伯禎,號仙友,湖廣武昌府崇陽縣軍籍。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聯(lián)捷乙丑科進士,授行人,遷兵部主事。崇禎四年辛未分考武闈,杜倖門,同翰林劉必達等閑住。起補光祿署正,遷戶部主事,榷九江鈔關(guān),屢奉加稅,以羨余應(yīng),不復(fù)派累賈舶。遷建寧知府,性恬淡,好山水,野服一杖,任意登臨,無幽不歷,凡游覽所得,即叫笑伸紙潑墨,淋漓滿幅,自呼“臥雪居士”,建寧命下,陳情乞休,卒于京。著有《梅村》諸藁。
人物簡介
葉培恕,字行可,號?仙,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進士出身。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甲戌科進士。都察院觀政,授昆山縣知縣,降福建按察司照磨,不赴。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定海人,字天倪。工詩文書畫。性高傲。明亡,日號哭于野,后遁跡山中,不知所終。所作詩畫,人稱陳仙人墨跡。
人物簡介
李仙風(fēng)(1589年—1641年),字龍門,陜西西安府高陵縣人。李仙風(fēng)是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李仙品的弟弟,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中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成進士,獲授山西太原府推官。歷官昌平道僉事,崇禎十二年(1639年)二月,由山西參政升任河南巡撫,正值流寇侵略,他一上任就招撫;又抵擋湯陰西山的山賊,守住城池。崇禎十四年(1611年)李自成陷洛陽,導(dǎo)致福王朱常洵遇害,被革職,他在公署懸梁自盡。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上元人,字大風(fēng),號升州道士,自稱上元老人。明諸生。善山水人物花草,人稱筆墨中散仙。明亡后喜署“真香佛空”四字而不名。有《雙鏡亭詩》等。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李芳聯(lián)(?—17世紀),號仙芝,重慶府長壽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曾祖李秀春,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科舉人,前山西道御史,巡視三關(guān),巡按河南。當時權(quán)相嚴嵩父子秉政,沈練彈劾他們被謫戍邊。秀春抗疏爭救,有“陛下不斬嚴嵩之頭,以謝天下,寧斬臣之頭,以謝嚴嵩”之語,待命闕下,一時間直聲振于京城,被貶為福建侯官縣尉,嚴嵩倒臺,改授陜西按察司僉事,年七十無病而亡,崇祀鄉(xiāng)賢。李芳聯(lián)是貢生李之應(yīng)的孫子,于崇禎三年(1630年)中舉人,次年(1631年)聯(lián)捷進士,大理寺觀政,獲授句容知縣,十年(1637年)升禮部儀制司主事。之后擔(dān)任山西提學(xué)副使,以才識提拔人才,調(diào)任陜西鞏昌道參政;到弘光年間轉(zhuǎn)為河南督學(xué)僉事,辭官回鄉(xiāng)后專心著書,四十五歲去世。
人物簡介
象美,字幼繩,平湖人。崇禎辛未進士,授行人。對策稱旨,改翰林檢討,疏薦倪元璐、李邦華等三十七人。尋罷歸。筑園郡城,建百杖廊,極泉石之勝。后房廣蓄姬妾,聲伎繁艷。乙酉,聚兵于郡,為怨家所殺。與象美共事者,倪長玗也。維基
屠象美(1592年—1645年),字幼繩,號愚仙,浙江平湖縣人。明末官員。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吏部觀政,授行人。七年回籍。十年行取,十一年對策稱旨,改翰林院檢討,東宮講讀,疏薦倪元璐、李邦華等三十七人,十三年閑住罷歸。筑園郡城,建百丈廊,極泉石之藝。乙酉(1645年,清順治二年)與總兵陳梧一同反清,為亂兵所害。有婢紅葉死于家,屠象美到城外安葬,婢女突然蘇醒。錦衣衛(wèi)得知此事,趁機勒索不成,于是上奏。屠象美因此去官,冠帶閒住。
人物簡介
【生卒】:1592—1652 【介紹】: 明末清初河南孟津人,字覺斯。明天啟二年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入清,又授禮部尚書。博學(xué)好古,工詩文,善書,兼畫山水梅竹。有《儗山園帖》。卒謚文安。簡介
字覺斯,河南孟津人。明萬歷二十年(一五九二)生,天啟二年(一六二二)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弘光立,授東閣大學(xué)士。入清,官禮部尚書。順治九年(一六五二)卒,謚文安。有《擬山園詞集》。晚晴簃詩匯·卷二十一
王鐸,字覺斯,孟津人。明天啟壬戌進士,累官禮部尚書。入國朝,仍原官。謚文安。有《擬山園詩集》。清詩別裁集
字覺斯,河南孟津人。天啟壬戌進士。國朝官至大學(xué)士,謚文安。維基
王鐸(1592年—1652年4月28日—Wang王鐸),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十樵、石樵、癡庵、東皋長、癡庵道人、煙潭漁叟、雪塘漁隱、癡仙道人、蘭臺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巖漫士等,生于河南孟津縣(今河南孟津),籍平陽府洪洞縣(今山西省洪洞縣),世稱「王孟津」,明末清初官員,進士出身,書畫家。王鐸幼時家境貧寒,“不能一日兩粥”,母親陳氏曾將陪嫁的“釧珥鏈柎鬻之市,以供朝夕”。聰穎慧敏,十八歲就學(xué)于山西蒲州河?xùn)|書院,明天啟二年(1622年)成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少詹事,累擢禮部尚書。南明弘光朝任東閣大學(xué)士、次輔。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軍攻佔南京后,降清。順治六年(1649年),授禮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實錄》副總裁,官至弘文院大學(xué)士,授禮部尚書。順治八年(1651年),晉少保兼太子太保。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十八日病逝于孟津,賜祭葬,謚文安。“贈太保。蔭一子為中書舍人”(據(jù)《清實錄順治朝實錄》)。葬于偃師縣城東山化鄉(xiāng)石家莊村南。錢謙益作《故宮保大學(xué)士孟津王公墓志銘》,張鏡心為其作《王文安公神道碑銘》。《清史稿》卷七十九有傳。寫書法主張「一日臨帖,一日應(yīng)請索」,非常專注于書法上。書風(fēng)傾向「剛強」。
人物簡介
【生卒】:1592—約1674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吳縣人,原名晉,字令昭,又字蘊玉,號籜庵、幔亭歌者、幔亭仙史、吉衣道人、白賓。人稱鳧公。諸生。官湖北荊州知府。署中惟有弈棋聲、唱曲聲、骰子聲。以忤上官被罷黜。工隸書,精詞曲、音律。有《西樓記》、《金鎖記》、《長生樂》、《玉麟符》、《瑞玉記》等傳奇。詞學(xué)圖錄
袁于令(1592-約1674) 原名晉,又字蘊玉,號萚庵、幔亭歌者、幔亭仙史等,人稱鳧公。江蘇吳縣(今蘇州)人,曾官荊州知府。明末清初戲曲作家,工隸書。與馮夢龍、吳偉業(yè)、洪升等戲曲家交往甚密。有《西樓記》、《金鎖記》等傳奇。
人物簡介
楊爾銘(1617年—?年),原姓陳,崇禎十年奉旨復(fù)楊姓,號錦仙,四川敘州府筠連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聯(lián)捷甲戌科會試105名,廷試三甲100名進士,都察院觀政,授南直隸桐城縣知縣,以治理成績優(yōu)異,八年吏部紀錄,十年奉旨恢復(fù)楊姓。史可法被流寇圍困于鹿耳城,向爾銘求援,爾銘領(lǐng)兵趨救,夜中令每人各持兩根火炬,排成長隊,流寇以為是大軍趕至,遂解圍而去。在任七年,張獻忠八次來犯,不能破桐城。后擢升廣東道御史,巡按宣大。
人物簡介
柯友桂(?—17世紀),字侶仙,號還庵,江西九江府彭澤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成辛未科進士,禮部觀政,獲授金壇知縣,記憶力強并且機智聰敏,擅長審案,但在崇禎八年因為忤逆宦官遭貶任為徽州府知事。十三年升潛山知縣,流寇不敢犯;累轉(zhuǎn)安廬僉事。隆武時,任湖廣屯田水利副使、按察使,期間做事公正不偏私,后事不詳。
人物簡介
李登云,字鐘表,號梯仙,福建晉江縣人,同進士出身。崇禎九年(1636年)丙子科福建鄉(xiāng)試十五名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聯(lián)捷丁丑科進士,分發(fā)為直隸金壇縣知縣,為官明恕,歷升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